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人际关系、学习适应的关系研究
2014-02-02郑应霞
郑应霞
(湖北工程学院 教育与心理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Prescott首先提出人的内心是由各种观念和态度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如果内部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严重的冲突,就会逐步实现内部的和谐或一致性[1]。C.Rogers对自我和谐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他认为,自我和谐(Self Consistency Congruence)就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自我中没有相互冲突的经验。自我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自我的不和谐则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他认为,自我不和谐有两种情况,一是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因为适应不良,从而出现不和谐的状态;二是在社会生活中,当个体迫于他人压力或社会价值观,拒绝自己经验的评价而迎合他人的评价时,也会出现不和谐的状态[2]。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一方面,他们处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时期,另一方面,他们面临着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迎接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对自我的探索更为迫切。全面认识自我,尽可能消除自我不和谐状态,构建和谐自我,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人际交往问题,排在第二位的是学习问题[3]。自我和谐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人际关系、学习适应与自我和谐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本研究试图对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人际关系、学习适应的关系进行探讨和分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为提升大学生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水平服务。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对象。以湖北某高校大一至大三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整体随机的抽样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310份,回收问卷305份,有效问卷294份,回收有效率为94.83%。有效问卷中,男生162人,女生132人;大一101人,大二106人,大三87人;文科98人,理科87人,工科109人。
2.研究工具。主要包括自我和谐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学习适应量表。
自我和谐量表采用Rogers(1961)编制,由王登峰(1994)翻译并修改为中文版的SCCS量表。该量表共有35个条目,包括3个维度,分别是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采用Likert5点计分制,用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进行评定。计算自我和谐总分时,先将“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然后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自我和谐程度越低[4]。
人际关系量表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主要测量人际困扰的程度,共有28个条目,对每个条目采用“是”或“否”作答,“是”计1分,“否”计0分,人际关系总分为所有条目得分的总和,得分越高,表明人际困扰程度越重;得分越低,表明人际困扰程度越轻[5]。
学习量表采用冯廷勇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该量表共有29个条目,采用Likert5点计分制,用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进行评定。将反向陈述的题目反向计分后,可以算出各维度的得分,总分为各维度得分之和。总分越高,表明学习适应性越好[6]。
3.统计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自我和谐的总体状况。通过对被试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大学生自我和谐的总均分是85.23±11.84。根据段建华对自我和谐状况的分组方法,以低于74分的为低分组,75-102分的为中间组,103分以上的为高分组进行划分,本次调查的数据中,低分组56人,占19%;中间组219人,占74.5%;高分组19人,占6.5%。
将本次调查的大学生自我和谐各维度与全国常模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调查中,大学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两个维度均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且有非常显著差异;大学生自我的灵活性维度均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且有非常显著差异。
表1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大学生常模的比较(M±s)
注:* p﹤0.05,**p﹤0.01。
2.大学生自我和谐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大学生自我和谐总分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p﹤0.05)。通过事后多重比较分析,大一学生自我和谐总分与大二、大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大三学生自我和谐总分则差异不显著。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自我和谐总分在年级上的LSD分析
3.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人际关系、学习适应的关系。人际关系总分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人际关系总分与自我的灵活性呈显著的负相关;学习适应总分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学习适应总分与自我的灵活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人际关系、学习适应的相关(r)
注:* p﹤0.05,**p﹤0.01。
三、对调查结果的讨论与思考
1.大学生自我和谐的总均分是85.23±11.84,处于低分组和中间组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3.5%,表明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总体状况较好,但仍有6.5%的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较差,需要引起重视。自我和谐各维度与全国大学生常模进行比较,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均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自我的灵活性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与杨雪丽[3]、陈小建[7]等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这种结果,一方面可能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王登峰等所建立的全国大学生常模是在20世纪末,而进入21世纪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下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另一方面,可能与地方院校大学生的个人调节能力相关。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地方院校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冲击,他们的理想在现实的对比下,更显得遥远。他们必须要适应,学会调节二者之间的差距,寻找一种平衡。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灵活处理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但也有少数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现实充满着不满,出现自我的不和谐,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力度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
2.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大一学生的自我和谐总分显著高于大三和大二学生。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和陈小建[7]、陈晓美[8]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该结果一方面可能与所选院校特点、样本数量等有关;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敢于挑战,不论男生或女生,在面临着各种压力和竞争下,都表现出奋斗、力争和责任、担当,但也较孤独、脆弱等,因此,在自我和谐水平的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在年级上的差异可能与二本院校学生的生源特点有关,能够考入二本院校,进入大学读书,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怀着憧憬、构筑梦想的心理,其自我和谐水平相对较高。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容易导致他们自我不和谐的出现,因此大二自我和谐水平降低。但无论如何,总需面对现实,因此他们会逐步调整自己,适应环境,同时,他们也会从考研等方面寻求突破,取得一种平衡,其自我和谐水平逐步提升。
3.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与人际关系、学习适应非常显著地相关。人际困扰程度越高,自我和谐水平越低;学习适应水平越高,自我和谐水平越高。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和陈晓美[8]、廖婷婷[9]等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当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越高时,更容易产生焦虑、自卑、退缩和逃避等心理和行为,其现实经验和理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其自我和谐水平也越低;当学生的学习适应水平越高时,他们更容易从学习中寻找自信,明确学习的方向,理性规划自己的未来,因此其自我和谐水平也越高。自我和谐水平与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显著相关给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以启示。
[1] Prescott L.Self-consistency a theory of personalit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46,59(4):716-717.
[2] 郭永玉,王伟.心理学导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57-258.
[3] 杨雪丽.外语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社交焦虑、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6):96-97.
[4] 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9-22.
[5]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辅导[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183-189.
[6] 冯廷勇,苏缇,胡兴旺,等.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38(5):762-769.
[7] 陈小建,焦卉.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1(2):34-36.
[8] 陈晓美,罗红格,彭焱,等.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363-364.
[9] 廖婷婷.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9(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