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瓷塑技艺善化古今艺术人生——浅谈德化陶瓷技艺传承
2014-02-02陈进宝
陈进宝
传承传统瓷塑技艺善化古今艺术人生
——浅谈德化陶瓷技艺传承
陈进宝
千年古县德化,孕育大师摇篮
德化城内陶瓷美,窑火燃烧千百年。德化传统陶瓷文化正如其城市风貌一样,历史悠久,浑然天成,身临其中有种世外桃源一般安详、宁静、耐人寻味。德化传统陶瓷艺术,更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德化民间艺人。德化县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的陶瓷文化享誉海内外。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县城不大,建县于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名叫“德化”,取“归德”之“德”,“鸣琴布化万民”的“化”。千年以来,甚至更久,这座县城用土与火煅造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不厌其烦地向全球各地输送瓷魂,成为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古瓷都之一。
德化的陶瓷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德化瓷雕技艺独树一帜,德化瓷质如脂似玉,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
宋元时期,德化陶瓷循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改变了东南亚土著人的饮食文明,对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发挥了积极作用。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在他的游记中记载了德化瓷生产和出口的盛况,“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明代是德化窑陶瓷生产的巅峰时期,当时的德化白瓷如脂似玉,色调素雅,被称为中国白瓷的代表,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千年窑火不熄,正是德化人民依靠勤劳和智慧,才用土与火煅造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千百年来,德化兴盛发达的陶瓷行业培育出了无数名家,以何朝宗为代表的杰出工艺美术大师层出不穷。德化获评“千年古县”,是一种荣誉,是对过往最真切的肯定。然而,路在脚下,还要向前。千年古县,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积淀,还要靠开发、研究和保护,才能让这独一无二的地名文化遗产将历史文脉继续传承。
德化传统瓷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弘扬中华文化历史的一种使命和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而民俗民间艺术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这其中,一个突出现象表现为传承人和传承活动难以为继。由于自然和社会等原因,主要以自然人为载体的传承活动受到巨大挑战,其生存状态日益艰难,传承环境不断萎缩,传承活动日益衰退,这一现象近些年来引起各界高度关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学习继承;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门庭冷落,而这些民间艺人大多年岁已高,如不及时传承,则会使这些“绝技”随着他们的去世而失传甚至灭绝。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传承都是以人为载体的,犹其是以“口授心传”为主要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质。作为千年瓷都,瓷雕是世界艺术园林里的一朵奇葩,也是德化瓷都艺人们生生不息的生命和灵魂。
从“政府主导”的层面来说,迅速建立对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的认定机制,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是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过去我们对传统文化艺术多半是利用大于保护,索取胜于给予,对于人的关注往往流于形式,通常是授一个牌,发一个证书了事,并?]有落到实处。要真正实施保护,必须对掌握了某种精湛技艺的民间艺人,从经济和精神上给予实实在在的资助和支持,鼓励其带徒传艺,使他们能安心从事技艺的传授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它带有相当的普遍性,要解决它也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的负面作用和破坏力,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
品藏德化瓷雕艺术作品
正因为德化陶瓷传统技艺传承的缺乏,再之新生代对陶瓷艺术价值观的不同理解,急于求成,使得技艺精湛的传统瓷雕精品一件难求。传统瓷雕技艺不仅在于传承,更注重在传承的基础上去提升和创新,唯有如此才能
给予我国古老的制瓷业以新的生气和曙光。其实,近年来民国瓷器的精品,已经在悄悄地升温了,正是因为民国瓷器本身就具备了较高品质,其艺术表现力并不逊色于前朝,唯一欠缺的只是时间罢了,而时间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向前。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已在不动声色地把平常人仍视为杂货的民国瓷器悄悄地纳入怀中收藏起来,等待着“一朝成名天下知”的那一天。反观近代,又有多少的瓷器作品值得珍藏,瓷雕的人物作品,不仅在于形态的表现,更讲究神韵的塑造,若不能将创作人自身境界融入作品本身,就很难塑造出传神写意、意蕴相融的瓷雕作品,一刀一雕更流露出创作人的技艺水平。
陶瓷创作和欣赏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泥性、水性、气性、火性、人性的自然有机融合,瓷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经巧功雕琢,入窑火锤炼,从而有了如山魂水魄的灵性,瓷可以雕去浮沉,塑造本性,广结善缘。
陶瓷作品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内涵,才能让陶瓷生命力得于延续。借助着高科技产品,德化陶瓷的发展不断壮大,在市场经济效益面前,是否依然能站稳脚跟,加强陶瓷本身的魅力显得尤为重要。不管科技如何发展,陶瓷艺术的本源仍然是人,所有,只有当创作者将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务实创新,孜孜不倦,充分发挥设计者的主观艺术创造能力和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之时,我们才能创作出富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作品。
10.13212/j.cnki.csa.2014.08.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