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教师交流的思考
2014-02-02张永谊
◎张永谊
中英教师交流的思考
◎张永谊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3月12日报道,英方将首次雇用来自上海优质学校的60名教师,试图在该国的教育体系中推广中国式的教学方法,帮助英国中学生提高数学水平。据介绍,这60名中国数学老师将在英国至少“工作”1个月,他们一方面要给高水平的学生开设深造班,示范如何对落后的学生开展一对一的辅导、如何合理布置家庭作业、如何确保有效的学习反馈等等。同时,他们还要担负培训英国数学老师的任务。与此同时,英国的30个数学教学“中心”,将派出60名老师来中国,进入上海师范大学学习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英国教育部称,在“中心”老师掌握中国的教学方法后,将会把所学习到的教学方法普及到英国当地其他学校去。
英国教育部为何会花很大的成本实施这样一个教师培训的项目呢?据称,原因是2013年年底公布的国际比赛成绩表明,15岁的英国儿童在数学上的表现相当于落后了上海学生三年,比新加坡、韩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的儿童落后了一到两年。另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国家数学能力中心最近的调查显示,英国成年人数学不好导致英国政府每年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达到200亿英镑。
英国是西方近代教育的发源地,素以高质量和严要求而闻名于世。英国又是现代大学的发源地,它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对海外留学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是莘莘学子理想的留学国度。在中国传统教育频频遭受抨击的今天,西方国家的教育被人们描绘成“教育的天堂”,我国的留学人数以每年递增15%的速度“屡创新高”,成为全球出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留学已成为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目标,也已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对中国教育的“痛恨”,恨不得把孩子连同孩子的校长、老师一起都送到国外去“洗礼”,似乎国外的教育就是科学的、轻松的、人性化的教育。
其实,事物向来不会是那样的绝对,教育更是如此。
中国教育有非常好的传统,从小学起就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培育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循序渐进地打好基础。但是,不尽科学的教学方法、急功近利的考试攀比、反复操作的作业训练,也扼杀了学生自由活泼的天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宽松自由的西方教育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但往往却受制于学生的基本功差,显示出整体性的基础薄弱。实践也证明,若放弃刻苦努力、积累知识等传统的学习过程,创新思维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因此,随着国门的打开,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寻找打牢基础和发展创造力的平衡点,已经成为每一位教育管理者思考的问题。把国外教育成功的经验,有效的做法,有针对性地引入国内,努力做到优势叠加,提升和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一定会给今天的中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理想的教育追求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将理想、追求、伦理道德、严谨求实、宽容合作的人格品性教育贯穿教育始终,树立终极关怀、和平文化、科学伦理、全球环境的教育观,使学生获得正确思维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大胆疑问和情感的自律能力。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拼分数、拼时间上“用力”太多,漠视了学生作为“人”的独立存在,往往只是把他们当作赚取分数的“工具”,结构严谨的教育体制、纪律严明的学习方法、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机制,则大大束缚了学生自由创造的天性;而西方的教育体制则强调自由,重视批判性思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西方教育已经开始朝着对方走去,双方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对方的优势并进行自我调整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探索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理应成为今天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从来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与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坦诚地讲,我们也不可为中国教育而自卑,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寻找中西方教育的“中间地带”,既要走出传统教育的窠臼,又要打破纯粹的“西天取经”的思维模式,走中西方教育的互补融合之路。我相信,中英教师的交流必将是一种互助互利的教学活动,必将促进中英教育互为镜像、互为镜鉴,相学相长。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