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研究
——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思考
2014-02-02鞠丽华
□鞠丽华
(山东警察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警察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研究
——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思考
□鞠丽华
(山东警察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警察职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基本心理素质、人格特质、社会心理素质、专业能力。依托心理学相关课程培养警察职业心理素质是当前最主要的方式。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在体验式教学法、拓展性心理训练以及团体心理训练等方法上进行探索,培养警察职业心理素质。
警察院校;职业心理素质;文化历史活动理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民警察必备素质之一。对于警察院校的学生来讲,在校期间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其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本文以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为指导,探讨警察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一、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及其构成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来源于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在社会实践中内化而形成。秉持此理论的学者认为,心理素质就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和内隐的并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与人的适应——发展——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由此可见,该理论特别强调心理素质的后天获得性。
警察职业心理素质是指警察职业对其从业人员所要求具备的心理因素的总和。警察作为一种高危职业,对从业者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在后天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逐步培养的。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山东省部分地市公安民警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在山东的多个地市公安机关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0余份,涉及的警种包括治安警、户籍警、刑警、交警等。结合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可将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分为四个维度,即基本心理素质、人格特质、社会心理素质、专业能力。
(一)基本心理素质。基本心理素质包括认知品质、情绪控制、意志品质、自我意识四个方面。其中认知品质是指稳定持久的注意力、快速准确的感知力、深刻的思维力、持久准确的记忆力、准确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情绪控制是指心境、激情、应激的控制能力。意志品质是指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独立自主性以及勇敢、顽强、勤奋、耐劳等品质。自我意识是指准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严格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等。
(二)人格特质。本研究运用16PF的16项人格特质进行了问卷调查,请被调查者在两个性质相反的人格特质中按照1-10分的标准选择优秀人民警察应具备的分值,结果表明,在16项人格特质中,平均分数在8分以上的有4项,对应的人格特征分别是聪慧、富有才识,情绪稳定,有恒负责,自律严谨;平均分数在4分以下的有4项,对应的人格特征分别是理智、注重实际,现实、合乎成规,安详沉着、有自信心,心平气和。由此概括出警察职业人格特质包括:责任感、严谨自律、理智现实、自信心、稳定性。
(三)社会心理素质。警察职业心理素质除了包括基本心理素质和人格特质外,还包括社会心理品质。通过对警察开放性问题的调查,归纳出警察社会心理素质应包括以下内容:压力应对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
(四)专业能力。鉴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警察职业心理素质还应包括专业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是专业的心理分析能力,即犯罪心理分析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对于侦查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二、警察院校心理学课程中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警察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有课内培养和课外培养两种方式,其中依托心理学相关课程培养警察职业心理素质是当前最主要的方式。
(一)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普通心理学在讲授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与警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相结合,突出普通心理学在训练学生心理素质过程中的特色和优势,着重培训学生优良的认知品质。训练内容包括:稳定持久的注意力,即注意力要保持足够的稳定性、持久性,同时又有良好的注意转移和分配能力;快速准确的感知能力,即对感知对象识别要快、把握细节要准、理解要准确;灵敏深刻的思维能力,即思维要活跃、灵活、富有创造性;持久深刻的记忆能力,即记忆要快、保持要持久、提取要迅速;准确的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即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要及时、准确。
(二)犯罪心理学课程中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犯罪心理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犯罪心理分析能力。所谓犯罪心理分析能力,是指学生依据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表现的内在联系,借助犯罪现场遗留痕迹再现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状态,分析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征和社会背景,并制作犯罪心理画像的能力。它包括依据现场行为痕迹分析心理痕迹的能力,依据现场遗留物、损失物分析心理痕迹的能力,依据现场犯罪人作案手段及技能分析心理痕迹的能力,依据综合现场所有条件分析心理痕迹的能力,掌握建构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档案库的业务技能和依据现场心理痕迹制作犯罪心理画像报告的业务技能等。
(三)警察心理健康课程中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警察心理健康课程培养的职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情绪控制能力、优良的意志品质、准确的自我意识、职业人格特质及社会心理素质。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具体情绪的控制,强化对情绪的关注、引导与调节,培养健康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与适度。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职业人格特质主要培养学生的服从性、纪律性、勇敢、责任等心理品质。准确的自我意识包括对于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人际关系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社会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中的人际关系心理、心理应激、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心理行为训练等内容展开,培养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挫折及危机应对能力、适应能力、自我诊断和修复能力及团体协作能力。
三、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视角下学生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方法的探索
如上所述,在心理学相关课程中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是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低效的。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我们探索和发展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在论及心理素质的形成上有如下几个基本观点:首先,实践活动是主体心理素质形成的源泉;其次,内化是心理素质形成的基本机制;再次,参与实践共同体是主体心理素质形成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通过实践体验、行为内化、实践共同体活动等途径才能真正培养心理素质。
(一)实践体验——体验式教学法在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应用。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的变化是同步的。”因此,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特别强调人的活动在心理素质培养中的根本性作用,认为活动是人的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活动之所以是塑造人的心理素质的根本方法,是因为人在活动过程中,既有外部实践活动又有主体精神活动,既能培养人的内在心理品质又能涵盖外在的适应性品质。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建构行为,它具有开放性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选择不同的活动。鉴于活动的重要性,我们将体验式教学法引入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中,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具有个体独特性的认知和感悟。体验式教学还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即体验式教学在培养目标上不仅仅注重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社会性发展。
(二)行为内化——拓展性心理训练在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认为,内化是人的外部实践活动向内部精神活动的过渡,通过内化,个体才能形成新的心理品质并通过习惯性行为表现出来。在心理素质的形成中,内化按照如下模式进行:自我认识(激发动机)——策略导行(具体行动)——反思内化(归纳总结)——形成品质(达到目的)。遵循内化的观点,可通过拓展性心理行为训练,从上述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从而真正达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拓展性心理行为训练是针对警察的职业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的一种心理行为训练课程。首先,通过此项训练,学生要学会了解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激发改变或者提升的动机;其次,通过具体的行为训练,提高学生观察、记忆、理解、推理、判断、随机应变以及抗挫折等能力;再次,训练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达到战胜心理恐惧、增强敢为精神、激发心理潜能、锤炼坚强意志的目的;最终,发展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参与实践共同体活动——团体心理训练方法在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需要以具体的实践共同体作为依托,因为实践共同体是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其中,成员可以获得身份认同,获得归属感、信任感,从而为个体提供积极的心理气氛,更好地激发个体的动机和潜能,促进成员认知、情绪、意志、自我意识、人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为了创建目的明确的实践共同体,可将团体心理训练方式引入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团体心理训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过程。团体心理活动既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在警察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应依据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运用团体训练的方式,结合公安实际来设计内容。例如,在进行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训练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准确的自我认识,增强学生的警察意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公安工作,将团体活动中的“我是谁”、“自画像”等技术引人课堂,帮助学生强化警察意识,明确自己的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为我们在心理学课程中创新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方法提供了基础理论指导。与此同时,该理论对于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对心理素质影响的强调也对课程外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有积极的启发作用,因为在心理素质培养过程中,特别需要具有良好效度和可推广性的干预研究。如何在社会系统(包括学校环境)中形成有效干预,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也是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课题。
[1]Zhang,D J,Wang,J L,Yu,L.Methods and Implementary Strategi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uzhi[M].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11.
[2]舒莹,莫雷.职业胜任心理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5):1039-1044.
[3]张大均,李晓辉,龚玲.关于心理素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思考(一)——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76.
[4]麻彦坤.维果茨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5]张大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62-69.
[7]丁平.团体咨询方法在警察心理教育与训练中的应用[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2(5):30-32.
(责任编辑:田禾)
D631.15
A
1674-3040(2014)02-0091-03
2014-01-20
鞠丽华,山东警察学院专业基础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