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在素质教育目标达成中的反思*

2014-02-02广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纲要课程内容体育锻炼

王 广

(北京体育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素质教育是我国针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进行解决而提出来的,如今已提升为国家战略,并随着社会发展被赋予时代内涵。2002年高校体育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体育课程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深化改革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依据。然而,回顾10年来《纲要》中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让人颇感失望,课程内容在目标实现中所起的作用难如人意。

一、素质教育的实质和目标

素质教育的实质可以理解为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注重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大学生,不仅要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还要注重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相关知识的传授、审美能力的增强以及劳动实践能力的提高。

依据素质的分类构成,素质教育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这使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更加明确。

推进素质教育,需要重点抓好德育、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和考试评价四个主要环节。素质教育的载体是学校各类课程和教学活动,课程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中介,没有内容的承载,教育目标的实现就缺少必要的基础和相应的依托,成为空中楼阁无法达成。可以说,课程内容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保障,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纲要》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纲要》在课程目标设置方面分成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设定的。在这两层目标中又分别设置了五个领域目标。依据目标设置,笔者选择最具代表性且易测评的三项指标,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一)体质健康状况

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也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依据现有研究成果,《纲要》实施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下降趋势。学者研究表明,多地大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堪忧。2012年3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杨桦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刻不容缓》的报告中指出,多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与1985年相比,2010年我国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一些重要体质指标呈下降趋势。这都反映了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现状,没能实现《纲要》最初设立的增强体质、使学生具有健康体魄的基本目标。

(二)锻炼习惯养成情况

目前,对于体育锻炼习惯普遍的界定为:有体育锻炼习惯是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或以上,每次30分钟者为有体育锻炼习惯。魏荣对西北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表明:男生中有体育锻炼习惯者比例为50%,女生为40%,且女生随年级的增高比例下降较大。李学武等的研究表明:江西高校男生中有体育锻炼习惯者比例为54.5%,女生仅为42%。平均超过一半以上大学生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现实说明,《纲要》设立的使大多数学生基本形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目标没有达到。

(三)体育知识掌握情况

体育知识的掌握对于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培养体育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大学生体育知识掌握情况如何呢?宋述雄等的研究表明,安徽省在校大学生中29.10%的学生对《体育法》的实施未知,26.95%的学生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内容一点不知,且体育知识的获取大部分是道听途说的。王志刚的研究也显示当代大学生体育知识普遍较差,69.04%的学生体育知识考察得分在60分以下,只有30.96%的学生得分在60-100分之间。马宏霞的研究表明河南省普通高校教育学专业大学生体育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且学校间差异显著。这些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没能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

从三项代表性指标来看,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不甚理想。《纲要》目标是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依据素质教育理念制定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它的达成与否反映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目前,高校体育对素质教育目标达成状况不佳是不争的事实,而课程内容是重要因素之一。

三、课程内容对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不利的原因分析及改进策略

(一)课程内容确定原则对素质教育目标体现的缺失

《纲要》对课程内容确定给出了五条原则,即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充分反映与体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这给内容选择留下了较大空间,但问题也随之产生。

1.选定内容过于宽泛

确定课程内容的自由度大,能够发挥各校的主观能动性。但空间过大也会出现随意化问题,选择哪类体育项目或选择一个项目中的何种内容进行传授,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原则依据,造成原则的原则性弱化,即原则的依据性不强或缺少对范围的框定。这使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抓手,讲什么、讲多少、练什么、练多少好像都可,造成课程针对性不强,不利于达成实现目标。因此课程内容选定尺度还需要斟酌。如同语文学科中将哪篇文章作为教学内容是要看文本本身对达成具体语文课程目标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并遵循“文质兼美”等原则的基础上对众多素材进行仔细筛选一样,而不是选择哪些内容都可。但选择空间过小也是不可取的,会造成僵化,使课程内容缺乏灵活性,也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因此,课程内容选定原则应在总体协调的基础上具有层次性,哪些原则优先考虑哪些原则次之,需要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细分,这有利于内容的确定。

2.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不足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兼具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特点。体育的教育功能也是多元化的,除了强身健体外,还能够进行相关知识的授受及文化的传习。在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劳中,学校体育仅仅只须完成“体育”任务,还是同时要完成“德育、智育、美育及劳育”等教育目标?无疑是后者。这是由体育学科的综合性及功能的多元化决定的。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体育应根据学科特点,更加体现素质教育主旨,仅强调“体育”的目标是不够的。试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具有健康体魄却道德水平低下的人,那不是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合格公民。强调体育的多功能性不是要求体育面面俱到,把素质教育的所有重任都揽于一身,而是要根据体育特点,更加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诉求,更好地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的任务。

3.体现素质教育的重点不突出

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纲要》中课程内容确定原则缺乏对这一重点的突出,尤其没能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属于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范畴,如何培养是个系统问题,课程内容是这一系统中的重要一环,而课程内容的选择、增加、更新是体现时代性和创新精神的基础。何种体育课程内容更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一个需要加强研究的时代课题。高校体育作为一个整体,创新能力的培养仅靠课程内容是不够的,要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因素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高校体育是以身体实践为主的学科,要在体育技术学习及身体锻炼中,大大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但素质教育所说的实践能力不仅仅指此种能力,范围更广泛,突出强调的是动手能力,体育实践能力只是其中一种。因此对高校体育而言,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强能力迁移,促进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体育项目在价值挖掘上的薄弱

体育课程内容是目标实现的载体,其科学合理程度直接影响目标的达成。依据“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的目标模式,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以教育目标为依据,亦即根据目标确定内容。素质教育的目标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但选择哪些内容更加科学合理依然是个问题。原因之一就是作为课程内容的各种体育项目在价值挖掘上的薄弱,让人难于做出最佳选择。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大部分是按照运动项目分类,这种安排方式有利于体现项目本身的完整性,也便于组织教学。但从教育目标实现的角度来看,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对运动项目本身所蕴含的多元化价值功能挖掘整理不够充分和系统,导致课程内容体现教育目标不足;二是运动项目所具有的多元化价值功能如何在实践中体现没有成功的模式可循,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不知如何去操作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应该按照运动类别即休闲运动、竞技运动、健身运动和拓展运动来进行课程内容分类,以挖掘不同类别运动内容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达到优势互补的效应。这是个不错的思路,但也存在不足,如价值功能的交叉和重叠使上述四类运动的边界模糊,因此依据这四类运动进行课程内容设置就失去了实际依据价值,应该以教育目标为统领进行内容设置才更能体现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广义体育教学内容的内涵应包括三个侧面:即教养、教育和发展。教养指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本身,属于显性教学内容;教育指关于学生体育道德修养、体育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发展指关乎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教育与发展侧面都属于隐蔽性教学内容。高校体育应该是三个侧面的全面发展,显性和隐性教学内容的统一。但目前课程内容在教养方面体现的比较突出,而教育与发展方面则不足,主要原因是体育项目内在价值的挖掘薄弱,造成实际操作缺乏依据,从而使目标与内容无法很好结合,以至于目标达成不佳。因此,对项目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课程内容按照运动项目分类的基础上,价值功能的挖掘不能仅仅停留在运动项目整体这一层面上,也应该对项目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的价值分析,在尊重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合理组合,从而提供具有操作性的课程内容素材,使目标的体现更具针对性。需要强调的是在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设置中,既要避免机械死板缺乏人文性,也要预防为了满足目标而使用损害内容的方法,导致“工具化”倾向的发生。

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纲要》,自实施以来,效果不尽如人意。从体育课程内容角度来看,《纲要》中内容确定原则对素质教育目标的体现存在缺失,主要表现在确定课程内容过于宽泛、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不足以及重点不突出等方面。作为课程内容的体育项目,内在价值挖掘上的薄弱,也导致课程目标达成不佳。因此应改进课程内容确定要求,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内在价值和功能,才能更好满足目标要求,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1]陈金芳.素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6.

[2]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16-217.

[3]宋述雄,金昌龙.安徽省大学生体质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2):57-60.

[4]张文清.江西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其改善的建议 [J].教育探索,2013,(1):101-102.

[5]董育平.对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归因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3):324-325.

[6]魏荣.西北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及归因的调查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5,(3):28-31.

[7]李学武,彭艳飞等.江西省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9,36-38.

[8]王志刚.当代大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108-110.

[9]马宏霞.河南大学生体育素养调查 [J].体育文化导刊,2009,84-87.

[10]屠锦红.关于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若干问题的思考 [J].教育探索,2010,(1):66-67.

[11]王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与设置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1):71-73.

[1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2.

[13]孙国民,于晓东.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过程-目标偏向融合模式及其对大学体育课程相关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526-1528.

猜你喜欢

纲要课程内容体育锻炼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