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策略研究与实践
——以武汉市蔡甸生态区创建为例
2014-02-02李兆华万信琼
王 海 李兆华 万信琼 尹 珩 黄 婧
(1.武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15;2.湖北大学,武汉 430060;3.武汉工程大学,武汉 430074)
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策略研究与实践
——以武汉市蔡甸生态区创建为例
王 海1*李兆华2万信琼3尹 珩1黄 婧1
(1.武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15;2.湖北大学,武汉 430060;3.武汉工程大学,武汉 430074)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推进剂。本文以武汉市蔡甸区生态区创建为例,提出了 “天蓝、地绿、水净、城美、民富、人和”这一蔡甸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指出需重点建设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五大体系。本文还对武汉市蔡甸生态区建设规划及实施情况进行了回顾,结合当前武汉市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提出了开展生态区建设工作的重难点及重要关注点。
生态文明;生态区;生态环境
前言
在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为标志的全球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危机日益显现,在当前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全社会都应树立生态文明[1,2]与生态安全[3]的意识和理念,正确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随
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系统论述和战略部署,为提升我国发展质量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导,同时也为武汉市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武汉指明了方向。武汉市积极探索“两型社会”建设之路,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交通、实施环境经济新政策、创新环境监管机制等[4,5]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成功试验。2012年研究编制了武汉市蔡甸区生态区创建规划,启动了生态区及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于2016年通过省级生态区验收,2017年通过国家级生态区验收,并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2012年湖北省环保厅将武汉市蔡甸区列入全省第一批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的试点;2013年环保部将蔡甸区列入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试点,使蔡甸区成为湖北省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区建设试点单位。蔡甸区委、区政府决心本着“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带领全区人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建设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生态知音•美丽蔡甸”,在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进程中不辱使命。
1.蔡甸区生态区规划概况
蔡甸区是武汉市的西大门,位于武汉“1+8”城市圈的过渡带,这里坐落着江汉平原第一峰九真山、流淌着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和她最大的支流汉江,其秀美的山川平原、河流湖库共同构筑了大武汉的生态屏障,提供了优质的农业产品、贡献了洁净的城市水源、孕育了优良的人居环境、保护了天然的湿地景观、滋养了千古的知音文化、培育了和谐的农耕文明,是武汉城市圈独树一帜的生态典范。
蔡甸生态区规划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发展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美丽蔡甸”为抓手,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体规划、三步落实,2012年至2015年为第一步,建成湖北省级生态区;2016年至2017年为第二步,建成国家级生态区;2018年至2020年为第三步,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奋斗目标是:在“生态知音•美丽蔡甸”的旗帜下,通过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五大体系建设,把蔡甸区建设成为生态经济高效发展、生态功能稳定发挥、环境质量稳步提高、生态家园舒适优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文化进步繁荣的“天蓝、地绿、水净、城美、民富、人和”的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2.生态区创建条件分析与建设进程
2.1 基本条件
一是区位条件好。地处长江和汉江夹角地带,是江汉平原进入武汉城区的门户,既有城市之便利,又无闹市之污染;既有乡村之静美,又无农村之贫困,是一个宜业、宜居、宜游的好地方。
二是水乡特色浓。蔡甸共有湖泊27个,南湖水质清纯,景点密布;环绕6个街镇的沉湖水系,鱼肥水美,百鸟鸣栖,有天然珍稀湿地保护面积1.74万亩;闻名遐迩的莲花湖穿布城关,形成“三面荷花一面柳,满城春光半城湖”的亮丽风貌;后官湖岸线曲折,湖山相映,水产丰富,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乡。
三是环境质量高。蔡甸区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大于1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34%,森林覆盖率达到26%,大气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功能区标准,为生态蔡甸建设提供了环境质量保障。
四是产业门类全。蔡甸区具备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园区生态工业、以清洁种养为特征的都市生态农业、以休闲养生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以优美环境为载体的生态人居产业共同组成的生态产业体系。可以通过产业的多样性化解生态建设中的产业矛盾。
当然,蔡甸的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水环境保护需要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化,
农村环境整治需要进一步深化,这正是我们生态创建的初衷。
蔡甸生态区建设正逢“天时、地利、人和”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紧紧抓住可以有效利用的各种机遇,利用各种方法解决在生态蔡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勇于面对挑战,不但要留住蔡甸的青山绿水,同时创造出金山和银山。
2.2 建设进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蔡甸生态区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环境保护部《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中,有5项基本条件,蔡甸已满足规划、机构、环保、生态等4项条件,生态乡镇的创建正在加速,但离国家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在22类27项建设考核指标中,蔡甸区已有17项考核指标达标,占63%;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秸秆综合利用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环保投资占GDP比重等7项已经很接近达标,占26%。两项相加,已经和接近达标的考核指标占89%。
但还有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水环境质量和化肥施用强度3项指标依然离考核标准有一定距离,需重点突破。蔡甸淡水资源比较充足,全社会节水氛围还没有形成,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大于45立方米/万元,是达标值的2倍;在地表水环境质量中,虽然省控河流断面都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但2011年监测的22个湖泊中,符合功能区类别的湖泊只有9个,占41%,达标任务十分艰巨。蔡甸化肥施用强度为377.9千克/公顷,与指标达标值250千克/公顷有较大差距。我们要加大投入,克难奋进,力争到2015年,所有生态区建设指标达到国家级生态区考核标准。
3.建设任务与重点工作
3.1 建设任务
蔡甸生态建设的总任务就是以“天蓝、地绿、水净、城美、民富、人和”为载体,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具体包括:
一是天蓝:节能环保水平进一步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年递减16%,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完成上级下达的减排指标,空气质量稳定达标,并保持武汉市领先地位,让人民呼吸清洁的空气。
二是地绿: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别不低于45825公顷和35531公顷,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60%;森林覆盖率达到26.5%;湖泊湿地得到有效保护,让人民享受蔡甸的美丽。
三是水净:境内重点湖泊水质达到Ⅲ类以上,节能环保水平进一步提高,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
四是城美: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到2015年达到60%以上。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城镇体系初步形成。生态人居环境优美度跃居武汉首位,让人民在优美的环境中生活。
五是民富: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县域经济中处于前列。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经济形成规模,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六是人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教育、卫生、民政等进一步加强。群众收入加快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提高,法律意识、公德意识、诚信意识增强;政府行政效率提高,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同发展。生态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让人民共建生态文明。
3.2 重点工作
一是划定生态红线,实施分区保护。根据生态服务价值和主体功能,进行国土区划,划定生态红线、制定保护政策。将沉湖、后官湖等27个湖泊和九真山、嵩阳山2个森林公园全部划入生态红线区,实行禁止开发区管制政策;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划入生态黄线区,实行限制开发区管制政策。
二是促进发展转型,壮大生态产业。按照“一产优化、二产提高、三产突破”的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转变,使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生态农业方面,打造30万亩生态农业种植基地;调
整畜牧业布局,划定限养区;提升生态水产清洁生产水平;确保林业绿量有效增长;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在生态工业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生态化转型;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实现工业的低碳化发展;推进工业向常福、姚家山等工业园区集中,控制污染物排放强度。在生态旅游方面,推进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成为大武汉的“香格里拉”,后官湖湿地公园实现向大武汉“西湖”的华丽转身,“一河两山”(索子长河、九真山、嵩阳山)、“知音十景”(桃花源景区、嵩阳寺景区、大好河山景区、万亩彩叶园、30里竹海花溪、30里荷花长廊、蔡甸野战国防园、金龙水寨景区、金莲湾休闲游景区、嵩阳山庄生态休闲游景区)成为大武汉的“九寨沟”,总体构成蔡甸生态旅游新格局。
三是建设美丽蔡甸,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镇体系,按照统筹协调、集约利用、适度超前、强化引导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打造特色,推动8个特色风情城镇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完善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推进城乡美化绿化,保护城乡景观。
四是强化环境保护,构筑生态安全。实施“净水”工程,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系统;实施“绿地”工程,增加森林面积为重点,确保森林覆盖率目标实现;实施“蓝天”工程,确保空气达标;实施“宁静”工程,确保声环境达标。
五是实施细胞工程,加快生态创建。2013年建设大集、索河、玉贤、桐湖、洪北、消泗6个省级生态乡镇;2014年建设奓山、蔡甸、永安、张湾4个省级生态乡镇;2015年建设侏儒街1个省级生态乡镇,全区生态镇比例达到80%。
六是传承知音文化,构建生态文明。发掘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弘扬知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开展以生态价值观和环境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建设,建设民风淳朴、健朗、人居环境优美、社会风尚良好、文化氛围浓郁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通过生态文化建设,使人们生态意识普遍提高,从而自觉地保护自然生态,使社会实现持续、和谐的发展。
上述6项重点工作对应着88项具体工程,其中优先工程12项,投资22.5亿元;重点工程76个项目,投资142.61亿元。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4.1 全社会参与
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生态区规划与建设的教育。首先,在区级领导中进行学习、培训,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定期学习,用生态区建设理论武装各级领导及主要决策者的头脑,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公务员中,树立与生态区建设相适应的新发展观、新管理观,切实做到观念革新、思维创新和实践行动。其次,通过政绩考核等渠道,将生态区建设的理念贯彻到各部门、各乡镇的实践中去。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各种媒体,以及会议、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公众进行有关生态环境的科学知识、法律常识以及生态区建设等的宣传教育,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区人民的生态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风尚。维护公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区建设的积极性,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4.2 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建立《规划》实施的组织机构。区政府成立生态区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生态区建设规划实施中的领导、组织和决策;各职能部门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本部门的生态区建设规划内容的实施;生态区建设领导小组设置办公室,制订详细的年度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二是完善《规划》的目标责任制,建立非均衡考核体系。实行生态区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按年度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把生态区建设成效纳入政府绩效目标考核体系。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生态建设工程的规划和建设的业务指导,建立互相协调、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环境监督管理和工作运行机制。
三是完善《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体系。本《规划》批准后,将其投资计划和重大示范工程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投资计划中,加以实施。在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积极推行各项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
4.3 落实政策
一是将本《规划》提交蔡甸区人大常务委员会审
议通过,并将其放在与《蔡甸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今后统领蔡甸区生态区建设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二是重点建立健全《蔡甸区主体功能区划》、《蔡甸区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办法》、《蔡甸区水资源利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政策体系。使《规划》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受部门利益的羁绊,不以领导意志、个人意志为转移。
三是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奖惩制度。对各镇、街道和各部门在生态区建设中的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考核,实行绩效与奖惩相挂钩,对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发生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主要领导给予必要的处分。
4.4 保障资金
根据各项目自身的特点,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严格执行专款专用监管制度。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区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把生态区建设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逐年有所增长,达到考核指标要求。并设立生态区建设专项资金,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和安排项目前期经费等手段,支持生态区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建设。
二是积极争取国际赠款和贷款。采取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面向国际组织、国外大企业和省外客商,推介一批经过科学论证、精心编制、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回报效益的生态区建设项目。积极利用世行、亚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外国政府的赠款和长期低息、无息贷款,优先安排生态区建设项目。
三是据项目特点选择其融资渠道。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如生态旅游开发、经济林和丰产林建设、清洁生产和技术改造等,以建设主体为主筹措资金;能通过收费等形式收回成本和获得收益的公共项目,如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高速公路等,通过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财政拨款、BOT、银行贷款等形式筹措资金;不能通过收费等形式直接收回投资的公共项目,如防洪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城镇绿化等,应以财政拨款、申请上级政府补助、乡镇自筹、银行贷款等为主。
5.展望
随着生态区建设工作的推进,蔡甸区11个乡镇中,2012年有6个乡镇编制生态乡镇规划,并逐步实施,2014年有4个街镇编制生态镇规划,2015年将对7个条件相对成熟的乡镇进行跟踪评价,进行省级生态乡镇建设验收。蔡甸区以生态区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推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建设生态人居环境,打造生态文化,培育了生态行为,正在逐步打造 “天蓝、地绿、水净、城美、民富、人和”的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当然,蔡甸区虽在生态建设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摸索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好路子,但生态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1] 陈寿朋.略论生态文明建设,人民日报学术动态,2008.1.8第007版.
[2] 张首先.生态文明:内涵、结构及基本特性,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1):26-28.
[3] 李德敏,胡多英.生态道德与以德治环境[J].桂海论丛,2001,17(6):73-75.
[4] 李校利.从生态文明理论探索看我国文明发展走势[J].中国环境管理,2012,(4):12-14.
[5] 刘国翰.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共治:结构、机制与实现路径——以“绿色浙江”为例 [J].中国环境管理,2014,6(4):38-43.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Promoting Strate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aking Wuhan CaiDian eco-region as an example
Wang Hai1*Li Zhao-hua2Wan Xin-qiong3Yin Heng1Huang Jing1
(1. Wuh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s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15;2. Hubei University , Wuhan 430060;3.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has mad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ne of the fve of socialism overall layou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becomes propulsive agent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ves. Tak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Wuhan CaiDian eco-reg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target of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odel area of CaiDian as " Blue Sky, Green Ground, Clean Water, Beautiful City, Rich People, kind Person ".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industry, ecological habitat, ecological secur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cultural should be focused. The paper also reviewed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Wuhan CaiDian eco-region, combined with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curr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Wuhan city, the emphasis and important focus for developing the eco-region construction were propose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reg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
X171
A
1674-6252(2014)05-0059-05
王 海(1974—),男,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武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政策与规划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环境政策、环境规划及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通讯作者:李兆华(1960—),男,湖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生态环境规划、城市环境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