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约束下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实证分析
——来自中国30家银行的经验证据
2014-02-01
(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银行经营效率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占据核心地位,并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起主导作用。尽管银行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银行改革的实践不断进行,但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经营效率却广为诟病。2006年中国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国内商业银行面临日益苛刻的经营环境。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银监会要求银行最迟于2007年达到最低资本要求。从2008年到2012年,银行表现究竟如何,笔者将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测算,并实证检验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文献综述
数据包络分析(DEA)最初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1978)[1]提出,现已广泛运用到工学、经济学等领域。邢芙伟(2009)[2]运用DEA度量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并依据Tobit模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银行资产配置、安全程度对效率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李志辉、王文宏(2011)[3]以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将员工人数、固定资产作为投入,总存款、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作为产出,测算了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得出股份制银行效率高于国有银行的结论;王兵、朱宁(2011)[4]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将不良贷款作为坏产出,计算了上市银行的无效率与分解均值,并挖掘银行无效率产生的根源,提出改善对策;谭燕芝、许明(2012)[5]用DEA测算银行效率,并基于概率单位模型回归分析了高管薪酬、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与银行经营效率的关系。
综合以上文献,以往研究主要存在两点不足:第一,银行样本选择范围过窄,大多数文章仅仅选取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因而不能测算非上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结论可比性降低。第二,DEA产出选取银行贷款总额,没有考虑贷款的质量,这使得结果存在缺陷。有鉴于此,笔者扩展了样本银行范围,并将不良贷款从总贷款中剔除,以确保测度结果的可信性。样本范围扩展后,可同时比较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的效率,为提出差异化监管策略提供了实证依据;剔除不良贷款,能减轻不良贷款率较高的银行对DEA测量结果的干扰,因为不良贷款显然对银行是一种负面产出,而DEA无法区分产出的质量。
二、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DEA评价
1、指标选取
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评价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MU)间相对有效的方法,并且无需事先设定参数,具有效率值可分解的优点。对银行经营效率的评价,关键在于投入和产出指标的确定,比较流行的有生产法、中介法和资产法。生产法将银行视为金融产品的生产企业,产出是存款账户数目和贷款笔数,投入为资本和劳动力等;中介法把银行看成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机构,存贷款额是产出,资本和劳动力是投入;资产法仅仅把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作为产出,负债不作为产出(谭燕芝、许明,2012)[5]。考虑到银行税负和贷款质量问题,基于上述方法,笔者最终选取扣除不良贷款的贷款额(优质贷款)和净利润作为产出指标,总资产、所有者权益、存款额和营业支出作为投入指标,其中营业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业务及管理费+资产减值损失+其他业务成本。
2、数据来源
选取30家商业银行2008-2012年的年度数据,包括15家上市银行①和15家非上市银行,样本银行总资产在2011年合计为773035.7亿元,占银行业资产总额的68.24%,基本反映了银行业的概貌。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和各银行年报(非上市银行数据依据年报手工整理而得)。数据的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30家商业银行数据的统计特征 (单位:百万元)
3、银行相对效率的评价
根据DEA研究资料,若银行技术效率值为1,称为DEA有效,即银行运行于效率前沿上。采用DEAP2.1,选择产出导向和规模报酬可变(VRS,测量结果更可靠)的方法,对30家银行经营效率进行衡量②,结果如表2所示。
在五大国有银行中,工商银行表现最优,连续四年运行于效率前沿,并且规模报酬保持不变;建行和交行表现次优;农行和中行五年效率值均低于1,并且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农业银行长期背负政策包袱,支农力度较大,资产质量较差,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提升缓慢,银行的经营效率没有达到最好。非五大国有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绩效最佳,连续五年为DEA有效,并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招商银行一直秉承“因您而变”、“因时而变”的创新理念,凭借多元化经营战略在银行业独领风骚(王兵、朱宁,2011)[4]。在非上市银行中,恒丰银行、重庆银行和宁夏银行表现较好,并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齐鲁银行在2009年处于DEA有效,而到2010年综合效率值剧烈下滑到0.796,因为2010年齐鲁银行发生金融诈骗案,致使经营效率大幅降低,之后陆续回升,在2012年达到0.957并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
表2 商业银行综合效率评价
注:银行按照总资产进行排列,并且上市商业银行顺序优先;广发全称为广东发展银行,广北全称为广西北部湾银行;表中最后一列为各银行在2012年规模报酬变化情况,drs: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不变,irs:规模报酬递增。
从2012年规模报酬变动结果看,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处于规模报酬递减或不变阶段,资产规模扩张动力已不足,其发展潜力应该放在运营成本控制方面;非五大国有上市银行大都表现出规模报酬不变,适度扩张资产还是有利可图,重点也应转向资产的盈利能力;部分非上市银行表现出规模报酬不变,多数则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非上市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进行资产扩张和业务拓展。
将银行分为五大国有银行、非国有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三组,表3报告了三组银行的综合效率及效率分解值。可以看出,五年来国有银行的纯技术效率最高,但综合效率明显低于非国有上市银行(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保持一致),主要原因是国有银行规模效率偏低;非国有上市银行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接近DEA有效,均值在0.99左右,因而其综合效率值亦接近于1;非上市银行不论是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普遍偏低,综合效率均值既低于国有银行,也低于非国有上市银行。非上市银行大都处于规模经济阶段,然而经营效率值偏低,可以看出,相对于成熟的大型上市银行,非上市银行技术和管理水平可能较差,监管环境相对宽松,市场约束较轻,自身改善经营效率动力不足。五大国有银行受到规模过大制约而效率低下,但纯技术效率很高,说明其经营管理依然有效。
表3 商业银行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注: TE表示综合效率,PTE表示纯技术效率,SE表示规模效率;对单个DMU,存在TE=PTE×SE的关系。
三、银行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1、变量、数据与模型
被解释变量选取由DEA测算的银行效率值TE。银行TE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微观层面、宏观层面以及监管当局的监管方面。
(1)微观因素
前文测度TE时,将银行不良贷款剔掉,为研究不良贷款率(NPL)的影响,将其加入到模型中;银行利息净收入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与银行经营效率关系将在下文中验证。
(2)宏观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以GDP的增长率衡量;我国货币当局控制力度比较强的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故以M1与GDP的比率(货币化率)代表金融发展水平③。
(3)监管方面
以资本充足率代表的资本约束(≧8%);以流动性比率衡量银行短期偿债能力(≧25%);银行经营受到市场监督,主要是市场纪律的约束,参照贾洪文等(2012)[6]的研究,将银行上市(虚拟变量)作为市场监督的代理变量。
该部分变量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银行年报、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变量和数据统计特征概述如表4所示。
表4 变量简述与数据特征
由于TE∈[0,1],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失效,需采用Tobit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法,更为一般的删截回归模型表述如下:
y*=β0+xβ+μ,μ∣x ~N(0,σ2)
(1)
y=min[y*,1],当y*≧ 0;y=max[0, y*],当 y*≦1
(2)
其中y*是托宾使用的潜变量,(2)式是解释变量y的取值。
根据所选取变量,建立如下模型:
TE=β0+β1NPL+β2ITA+β3RGDP+β4FIM+β5CAR+β6LQ+β7LIST+μ
(3)
2、实证结果与分析
在回归分析前,先对解释变量做相关系数检验(略去相关系数表格),从结果看,各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相关性和共线性。运用EViews6.0软件和CENSORED方法,对模型(3)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为克服异方差性,采用异方差——稳健的标准误。
由表5可知,不良贷款率和利息净收入与总资产比率系数值分别是-0.026550和7.906002,并在统计上十分显著,这说明不良贷款对银行效率具有负面影响,利息净收入对银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增加的不良贷款,将会耗费银行更多人力、物力以尽可能回收贷款,这有损效率的提升;银行收入主要来自贷款利息,利息净收入越高,利润就越高,银行便有能力提高员工福利待遇、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购置先进的设备,引进管理经验等,从而改善经营效率。
表5 T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C为常数项。总观测为150个,未删截观测为87个,左删截观测为0个,右删截观测为63个。
GDP增长率系数为负值,在统计上不显著,这与王兵、朱宁(2011)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上市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结论一致。原因可能是,随着GDP的高速增长,银行过度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改进营运技术[4]。货币化率的系数是0.431926,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说明金融发展带来银行经营环境的外部经济性,有利于银行技术提升和效率改善。
资本充足率系数值是-0.005495,并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资本约束妨碍了银行经营效率的改进。流动性比率系数值为负,在统计上也不显著。监管当局的监管可能扭曲或干扰银行正常的资产配置和经营管理,从而造成银行效率的损失。银行上市虚拟变量系数值是0.059919,并在统计上非常显著。来自市场纪律的约束、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以及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使商业银行具有极大改善运营效率的压力和动力。监管者具有经济人的特性,对银行的监管可能过度[7],或造成银行不必要的隐性成本(比如“寻租”问题)等,而市场约束和行业自律对银行经营效率具有积极影响,方式更加灵活,应充分结合监管和市场约束的特性,对银行实行“柔性”监督。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从DEA分析结果看,五大国有上市银行综合效率不及非国有上市银行,但纯技术效率最高,规模效率较差,并呈现规模报酬递减状态;非国有上市银行总体经营表现最优,并基本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非上市银行综合效率最差,各银行效率值参差不齐,但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资产扩张阶段。从影响银行经营效率的因素看,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比率与银行效率负相关;利息净收入、金融发展水平和市场约束与银行效率正相关;监管当局的监管指标损害银行的效率,以市场纪律为主的市场监督却提升了银行效率水平。
2、建议
(1)优化资产规模,提高贷款质量
国有控股银行应适度压缩规模,改变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的点多面广格局[8],裁撤经营效率低下的分支机构,按照市场需求设置网点,以提升规模效率。非国有上市银行根据业务拓展需要,适度扩张规模,避免盲目追求大银行的虚名。加强员工培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纯技术效率的优化。非上市银行应加快资产规模扩张(比如通过上市、发行次级债券等可筹措大量资金),以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同时改善运营管理,提高纯技术效率。降低不良贷款率,能为银行节省资产损失准备以及回收不良贷款时的费用,从而银行可将更多资金投入日常的运营中。商业银行应加强借款人的信用调查,完善贷款审批程序,严格控制不良贷款产生的源头。
(2)监管当局实行差异化监管策略
监管指标对银行经营效率的负面影响显著,而市场监督能改善银行效率[9]。上市银行受到更为严格的市场约束,信息披露制度更加透明和健全,公众对银行的监督制约更加有效。监管当局需适度弱化对上市银行的硬性监管,充分发挥市场纪律和市场监督的作用,这样的策略组合既能有效监管银行,也能提升银行效率。非上市银行没有向公众披露信息的硬性要求,面临的市场监督相对较弱,而且经营效率不稳定,易受突发事件影响。因此,对非上市银行的监管需要强化,以弥补现有市场约束的不足,这会造成非上市银行效率的一定损失。但非上市银行效率提升的空间很大,通过自身管理的优化(最重要的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能逐步趋近于经营的效率前沿。
(编辑:周亮;校对:蔡玲)
【注释】
①深圳发展银行于2012年吸收合并平安银行,总资产、净利润等指标变动不大,仍具有可比性,其财务报告也印证如此。但为保证结论可靠,故将其剔除。
②DEA衡量的银行经营效率为综合效率,又称为技术效率,综合效率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而且 DEA能同时报告DMU的规模报酬变化情况。受限于篇幅,笔者仅列表报告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若有需要其他资料者,请联系笔者索取。
③货币化率是一国通过货币交换的商品和服务的总值占GDP的比重,但由于统计数据缺乏,有人使用货币供应量与GDP比值间接表示货币化率。我国广义货币供给量增长过快(超过GDP总量),为保证货币化率小于1,使用M1代替。
[1]A.Charnes,W.W.Cooper.and Rhodes,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Uni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95.
[2]邢芙伟.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武汉金融,2009,(10):51-54.
[3]李志辉,王文宏.提升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之见解[J].现代财经,2011,(4):36-42.
[4]王 兵,朱 宁.不良贷款约束下的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1,(1):110-130.
[5]谭燕芝, 许 明. 高管薪酬、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基于对16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2,(5):112-116.
[6]贾洪文, 颜咏华, 白媛媛. 市场纪律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12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4):73-77.
[7]黄 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32-737.
[8]鲍静海,贾 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测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2-37.
[9]李 铭.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亲周期性和逆周期监管政策探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1):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