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湖湘地域文化与本土戏曲音乐的艺术特色

2014-02-01王月明

长沙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高腔楚文化湖南

王月明

(长沙大学艺术系,湖南 长沙 410022)

湖南戏曲分有不同艺术剧种,剧种又以声腔和音乐地方特点同异而相互区别,一个文化艺术剧种的产生,它反映了本土人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民俗性格,更反映了本地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是地域民族文化的浓缩体现。因此,挖掘本土戏曲音乐,发展湖湘戏曲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 湘楚地域与历史文化

首先,湖南属于丘陵地带,山清水秀,是文化渊源深厚的地方,由于各民族居住分散,受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限制,不同地域的民间戏曲艺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形成起来。据有关资料所查,湖南省及相邻的地域曾是楚国的腹地,史称“南楚”。《汉书·地理志》师古注引臣瓒亦言:“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1]。这就使得楚、越人民的生活与文化具有共同的因素,也是民族融合和统一的结果。春秋时,楚平百姓越过洞庭而开发湖南,战国时,又进入澧水流域。这样湘中、湘东及洞庭湖南北,很自然就以楚文化为主,到汉代基本上是楚文化的发展和延展。

其次,人们在田间劳动,上山砍柴、狩猎、挑担,为寻觅同伴,驱赶野兽强盗,用心中的激情“喊”和“唱”的表达形式和行为,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和特色,民间衍续至今的这种艺术特点仍反映了越民族文化的遗迹,这种特点遍及湘南及五岭地域。而湘鄂西及川、贵相邻地域,古属“巴国”,曾是古代巴人生息繁衍之地。“战国时期,巴楚相争”。巴国屡败,巴人被赶至鱼腹以湘鄂西,这样巴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又密切相联。 因此,至今在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人们的语言同属汉藏语系,只是语族不同;土家族是藏缅语族,苗族为苗瑶语族,它们在文化艺术上有一定的相同性与承袭性。如:土家之跳丧舞、摆手舞、咚咚喹等与古代巴人文化也有一定的渊源。

由此可见,湖南是以民族语言、民俗宗教,以及历史地理和经济的差别,形成了地方 “湘剧、祁剧、辰河戏”的戏曲艺术种类,人们在生活、劳动用“喊”和“唱”表达形式,形成了高腔的艺术特点,它充分反映了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艺术传统。

二 高腔特色与表现形式

湖南高腔是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各自采用本民族的语言,唱腔高亢激越、由扮演角色的演员独唱,在句尾则由乐队人员帮腔或接腔,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这叫“一人唱而众人和”。而唱腔曲调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根据抒发感情、塑造人物、渲染环境的戏曲化要求而整合创造出来,具有地方特点及其规律性,同时它又分属于湖南的六个地方剧种,但“高腔”唱腔又因音乐风格的不同而相互区别。

第一,高腔唱腔在腔调组织上运用了“乐汇拼组”的方法,即以乐汇之类音调片断为基本材料,再根据具体所唱文词的字句格式把这些材料拼组起来——不同“乐汇”拼组成一个个腔句,不同的腔句再拼组成一个个曲段、曲牌,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第二,各种高腔又有自己的主体曲牌,所用板式各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常以切分节奏为特点,形成正规节奏与切分节奏的交替。第三,乐调来源各异,音调材料与调式旋法有很大不同,现以湘剧高腔、祁剧高腔、辰河戏高腔进行比较:

湘剧:

祁剧:

[2]。

辰河戏高腔的主体曲牌母调,则是另一种风格,其特点是“双重调式”,基本音调是:

。在一支曲牌的句格中,I级II级的交替出现,形成一种特殊风格。

三种高腔与之相应的湘中徵、商调式的打锣腔(民歌),湘鄂西商、徵交替调式的“老杨花 ”(阳戏)和湘南商、羽调式的“调子”等,都是以民间音乐的“色彩”为依据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形成了个性突出的曲调进行方式,反映了本土的历史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艺术生命力。

三 音乐结构与表现特性

长沙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是楚国雄踞南方的战略要地之一。同时长沙又是湖南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活跃与发展的中心,具有深厚的荆楚文化底蕴,又有优美的山水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主要以汉民族为主,使用“湘语”,湘中是湘方言区,湘东是赣客方言区。长期以来,民间音乐艺术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迅速传播,特别是以楚文化为核心的传统音乐和戏曲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由此可见,湖南戏曲声腔、音乐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它特定的历史背景,它以当地语言依字行腔,以地域内典型音调为基础,广为吸收逐渐完善,才形成了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总之,戏曲音乐艺术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都是在继承、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的发展结果。现今在新的历史时期,掌握艺术的发展规律,在发展中继承传统,在创新中求发展,才是发展本土地方戏曲音乐艺术的必由之路。

[1] 贾古.论戏曲音乐地方的特点[A].四川音乐学院.1994年中国戏曲论文集[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 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A].中央名族学院研究部.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4辑)[C].1955.

猜你喜欢

高腔楚文化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高腔》小说意象叙事与美学意蕴分析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