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源头、脉络与研究方法探究
2014-02-01赵文晶王馨慧
文/赵文晶 王馨慧
新闻史的研究,在我国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申报》上发表的《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经过两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新闻史学家的不断努力,如今我国的新闻史学研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在众多新闻通史研究著作中,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及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本),是现在研究新闻史料人员必读的历史文献著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新闻史的研究还仅限于对于史料的考证和历史事实还原的层面,即“黑格尔所划分的历史层次的第一层次,原始的历史层面。”[1]现如今,随着新闻史料的逐渐详尽、丰沛,研究中国新闻史不能仅仅局限于史料的堆积,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使新闻史成为一门具有自己独特研究体系的专门史。
一、新闻史的界定
所谓新闻史,即“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主要为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提供科学的史料和借鉴。”[2]作为新闻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新闻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闻史中的每一个新闻事件、新闻人物都与其所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着很深的联系,并影响着历史的演变轨迹。例如,近代党派报纸的论战,不仅加速了《新民丛报》的停刊,而且使民主思想深入
人心,加速了革命队伍的壮大和发展,将清末立宪运动推向高潮。新闻事件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正如清华大学的李彬教授所言:“新闻史就是要立足当下,面对历史,然后以社会史的范式和叙事学的方法,综合考察来对新闻传播史的衍变,以及其与现实的关联进行书写。”[3]
二、中国新闻史源头的追溯
在现有的历史资料中,追溯中国新闻史的源头,要判断我国古代最早的报纸是什么。到目前为止,对我国古代报纸的界定,是“封建社会出版的,主要以刊载古代统治阶层的文件、动态与君王宫廷消息为主的各类报纸。”[4]根据这个定义,对我国新闻史源头进行追溯,将认同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提出的观点,“汉代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开端”。但这个定义是在学界已经广泛认为邸报是古代报纸的基础上,将其特征总结而成的,不具有独立的界定力。
目前,随着史料的丰富,对中国新闻史的源头的追溯和研究,应采取不同以往的研究方法,提出不同的观点。
1.对比研究追溯源头
相对于我国新闻传播史对新闻源头追溯研究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状,世界新闻史对其源头的研究现在已经得到了相对统一的成果。在追溯中国新闻史的源头可以通过对比研究法,以世界新闻史为基础,来对我国古代最早的报纸进行界定。
在现存的大多数关于外国新闻史研究的著作中,研究学者普遍都认同公元前59年的《每日纪闻》是西方最早的古代报纸。为了进行对比研究,将结合传播学者拉斯威尔提出的著名信息传播“5W”模式,对《每日纪闻》的特点、表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主要的传播特点,如图1所示。
根据上图的分析,可以总结出西方最早报纸的信息传播特点是:官方发布,面向普通老百姓,为了争取民众的支持,主要公布政府每天的重要事件。
在现有的历史资料中,根据《每日纪闻》的传播特点,追溯我国新闻传播的源头。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录着一种我国古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布告,“主要用来公布传播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颁布的行政法令,在固定地点悬挂和张贴为主的政府文告。”[5]这种西汉时期布告的传播特点与《每日纪闻》相类似,如表1所示。
表1 《每日纪闻》和布告的传播特点对比表
根据对比法则,对于我国古代最早的报纸形式进行追溯,可以大胆地推测,我国古代最早的报纸是在西汉时期,即由官方在固定的地方张贴的政府“布告”。
2.演变推论追溯源头
演变推论是根据时间的从后向前来对古代报纸进行演变推论,以此来验证对比研究追溯源头的结论。
在我国清代时期的“报房京报”,是研究者普遍认同的现存最为成熟的古代报纸。而在上世纪发现的唐代“敦煌进奏院状”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报纸原件。将其特点与布告的特点进行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清代报房京报、唐代进奏院状报与布告的特点对比
根据对清代的报房京报、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和西汉布告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报房京报和布告在内容和信息发布对象方面都非常的相似,根据时间的顺序对报纸演变的特点进行推论,可以看出,布告在内容和传播形式方面都与报房京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内容上,布告是邸报的雏形,记录的都是官方的信息;而在传播形式上,其与清代报房京报均是公开面向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发布统治阶层内部的信息。
通过对比研究和演变推论进行验证,均证明出西汉布告是我国古代报纸的雏形,即追溯我国古代最早的报纸是西汉时期的布告。
三、中国新闻史脉络的重整
随着我国学术界对新闻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者从其他学科领域引入不同的研究方法,使我国新闻史的研究呈现出多种研究范式融合共存的局面。但是,对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中国新闻史”的著作进行统计,发现80%的叙事模式都是以时间为序,依据我国历史史料研究的宏大叙事模式进行史料搜集。这种新闻史的写作完全是基于历史研究的框架之中进行的填充工作,并没有突显出我国新闻史的独特一面。
根据中国新闻史的定义,对我国新闻史的脉络进行重整是以新闻事业的演变为其脉络框架。同时,自我国近代起,报人办报就是“借日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观点”。“政治家办报”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我国新闻史的演进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特征,每一次社会动荡和改革,新闻传播都起到了巨大的促动作用。根据著名历史修辞学者詹姆斯·柏林的“智识场域”理论,将新闻事件作为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最终推动力,来进行中国新闻史的叙述。”[6]结合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特点,对新闻史脉络进行重整时,以“新闻事业本体演变为框架,以新闻事件为核心”来进行叙述和展开。
1.中国新闻事业演变的脉络构架
在整个历史大环境的背景下,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决定了生产力、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都会有所不同,对于新闻的态度、管理也不尽相同”这一思路,对我国新闻史进行重新划分时代,即为三大部分:印刷媒介(纸质媒体)时代、电子媒介(电子媒体)时代、网络媒介(全媒体融合)时代,如表3所示。依据这种叙事模式,可以对我国新闻史的框架进行构架。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政府对传媒政策的调整,我国的新闻事业已经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宣传的平台转变为沟通的桥梁。
表3 中国新闻史的三个时代划分表
2.新闻事件本体延伸的脉络叙述
回顾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大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例如,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这一讨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我国新闻史的叙述可以以新闻事件为核心,通过新闻事件来反映该事件所处的整个大的时代背景。这种写作模式可以借鉴于《美国新闻史》,从宏观角度切入来考察新闻业的发展,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正如埃默里所言:“现代新闻体系并不是某个国家的馈赠,它仅仅只是人们进行的传播努力不断转变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7]
技术创新会加快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媒介的便利加快了信息发出者和参与者的大众化,公众的广泛参与使多种媒体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种新闻传播的发展特点表现为,媒介和公众围绕着新闻事件呈现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以事件为核心来记录我国的新闻传播史。在媒体不断创新和全民共同参与下,新闻的“专业传播”转化为“草根传播”。即在现阶段,新闻传播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个大型的社会舆情事件,就是一次加速新闻传播向前发展的催化剂。
图2 新闻史事件本体叙述法示意图
四、新闻史研究方法的创新
中国新闻史在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是研究1949年以后的当代新闻史,着重记述新闻媒体的演变和创新,却忽略了对新闻事件记述和新闻人思想、成就的记录剖析。为丰富我国新闻史的研究,要在现有史料搜集的基础上,利用事件相距较近、大部分新闻人物都健在的优势,融入“口述历史”和“对比研究”这两种研究方法。使中国新闻史研究更加丰富饱满。
1.口述历史研究法
口述历史,是“研究者通过对当代的人物进行访谈,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叙储存在当事人或知情人记忆中的各个时期、各个历史事件、自己或他人的各种经历,为历史留下真实而生动的记录。”[8]
运用口述历史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闻史史料,由于年代距离近,很多当代的新闻人都还健在,可以对这60多年来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旁观者,如央视改革、都市报的兴起、报业集团的建立等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采访,补充现存的一些文件,使新闻史料不再枯燥无味,而是生动活泼起来。
对于将口述历史引入到当代新闻史中,研究者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口述的历史还不是历史,只能作为供历史研究的原材料。”[9]由于受访者在接受访问时,会或多或少地带有自己的主观倾向去回答问题。故而在进行史料整理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反复的考证,对多方进行采访,以确保通过口述得到的历史资料真实可信。
口述历史研究具有很强的急迫性。新中国成立后早期的新闻人现正在一个个离我们而去,健在的当事人也年事已高,要尽可能快地对目前还健在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新闻事件当事人进行采访,从而为之后的新闻史研究者,留下珍贵鲜活的历史资料。
2.特点对比研究法
由于我国当代新闻史现在还在继续发展中,且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太接近。有些研究者在研究当代新闻史往往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中。可以运用对比研究法来对新闻史进行分析,即设立一个参照物,将这个参照物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总结出来。例如,对不同时期的典型性报道进行研究分析,不仅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发展,也记录了我国新闻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特点的对比研究表明,为了彰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典型性报道中的人物经常被神化,缺乏真实感,会使读者对新闻的真实产生怀疑。这在研究新闻史的同时,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一些业务的建议和借鉴。
新闻史并不仅仅只是一部史料的堆积,而应该是一部对我国新闻传播发展的鲜活记录,在我国新闻史的发展中,有媒介的发展创新,有新闻事件的演变,也有新闻人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这样的新闻史才称得上是一部饱满的新闻史。
五、结语
关于中国新闻史源头、脉络和研究方法的探究,要在具备很完善、丰富的新闻史料研究积累的基础上,配合一套行之有效且成熟的研究方法,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这将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但它的研究意义却极为重大。新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认真对新闻史进行研究可以找出许多应对业务和现实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丰富和完善新闻理论。新闻史是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基础,只有将新闻史研究好、研究充分深入,才有利于新闻业务能力的提高。正如方汉奇在“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上强调的,“对于现在和以后从事新闻史研究学者们来说,创新非常重要,特别是视野的创新。”[10]
注释:
[1] 陈娜.跨越新闻史教研的三重门——谈中国新闻史教研的发展路径[J].国际新闻界,2008(4)
[2] 百度百科中的新闻史词条,检索http://baike.baidu.com/view/196403.htm于2013-4-28
[3] 李彬.“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J].新闻大学,2007(1)
[4] 雪砚.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档案资讯网,来源《中国档案报》,2010-10-8. 2013-5-8登录http://www.zgdazxw.com.cn/NewsView.asp?ID=11966网站搜索查询
[5]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6] 王辰瑶.当代新闻叙述:不可隔断的历史书写[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7] Emery·M.,Emery·E.,Roberts·L.N.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M].展江译(200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9][10]林溪声.口述史:新闻史研究的一种新路径[J].国际新闻界,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