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五”上半期新闻出版走出去成就与思考

2014-02-01文/王

中国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十二五新闻出版图书

文/王 珺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新闻出版业与国际业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产品、服务、品牌、资本不断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进入“十二五”时期,在众多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新闻出版走出去各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作出了应有贡献。本文试图总结“十二五”上半期新闻出版走出去成绩和经验,并对未来一段时间需着力之处进行初步探讨。

一、“十二五”上半期走出去成绩

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新闻出版业在版权贸易、数字出版产品、实物产品出口、印刷服务和企业、资本走出去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版权输出引进比例、实物出口金额两项指标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呈现量升质提的良好局面”。[1]

1. 版权转让仍是重点,企业创新版权贸易方式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将版权引进输出比例控制在2∶1作为“十二五”时期走出去目标之首,显示出我国对改变版权贸易逆差状况的重视。2012年,我国版权引进输出比例为1.91∶1,在“十二五”上半期就完成了既定目标,年输出版权数量是“十一五”同期(2007年)的3.6倍。

图1 2007-2012年我国版权贸易情况

从版权输出的区域结构上看,我国对发达国家的版权输出数量显著增长,版权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2012年,我国对美、加、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输出版权2614项,是2007年的5.7倍,逆差从“十一五”同期的16.1∶1缩小到4.1∶1。同时,大陆对港澳台华文地区版权贸易依赖度明显下降。2012年,大陆对港澳台地区图书版权引进和输出分别为1842项和2222项,连续两年实现贸易顺差。

在内容产品输出的同时,出版企业在版权贸易方式上也不断进行新的探索,版权形式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版权交易模式与国际接轨。一大批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反映当代中国精神风貌的品牌产品走向世界;许多学术类、专业类出版社选择将纸质版和电子版版权捆绑输出,版权合同也从单一的纸质翻译权转让向复合权利合同转变;[2]出版企业在重视版权输出的同时,积极尝试合作出版、国内作品版权代理、经营国外知名作家等模式。

图2 2007-2012年我国对美加英法德日六国输出版权种数

2. 数字出版产品走出去持续升温,亮点频现

以期刊数据库、网络游戏为代表,涵盖网络出版和电子书的多种类产品是“十二五”以来我国新闻出版数字化产品走出去的重要形态,在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知网、万方、龙源、维普已成为我国期刊数据库出口的主力军。“中国知网”系列数字出版产品在2012年已被42个国家和地区的1245家海外机构使用,[3]海外机构用户数量是“十一五”同期的两倍多。[4]一些传统期刊出版机构尝试建立自己的稿件在线处理平台,以吸引更多投稿和提高专家评审水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稿件在线处理系统” 通过直观友好的界面,为作者投稿、专家审稿及编辑处理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来稿,并帮助期刊管理人员掌握投审进度,简化稿件的交付流程,减少延迟。[5]更令人鼓舞的是,我国学术期刊在突破欧美主导行业标准制定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自2012年首次发布以来,真实全面展现了我国学术和期刊实力,是我国参与制定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指标的一次大胆试验。

网络游戏是我国数字出版走出去的先锋,企业参与数量、原创游戏出口种数、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都呈爆发式增长。2012年,我国共有40家网络游戏企业的177款自研产品进入海外,实现销售收入5.67亿元,[6]海外销售收入比“十一五”中期增长了688%。[7]

3. 实物出口增长迅速,渠道建设初具规模

实物出口一直是我国新闻出版产品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十二五”以来,在人民币升值、数字化存储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我国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新闻出版产品实物出口出现了大幅度提升,2012年出口量已提前实现“十二五”终期目标。同年,我国新闻出版产品实物出口额达到9474.1万美元,比“十一五”同期增长139%。

图3 2007-2012年我国新闻出版产品实物出口情况单位:万美元

与此相呼应的是,我国越来越多的新闻出版进出口经营单位以“借船出海”“造船出海”等多种方式开拓中国出版物国际销售市场,努力进入国际主流销售渠道。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与亚马逊联合建立“中国书店”;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借助法国拉加代尔集团国际书店销售网络向全球高端读者推荐中国出版的优秀外文图书;博库书城、新知集团等在美国、柬埔寨、老挝等地建立网络或实体书店,实现中国图书销售渠道在当地市场直接落地。

4. 印刷服务贸易稳中有升,参与国际行业标准化工作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印刷加工基地。在201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需求仍然疲软的背景下,我国印刷服务贸易额达到772.0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3.5%,增幅远高于其他对外服务加工贸易的增长速度。2012年,我国印刷服务贸易额比“十一五”同期增长86%,“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印刷产业带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印刷加工基地。”[8]

我国印刷业在突破欧美主导行业标准执行方面也有新收获。中国印刷技术协会获准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印刷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改变了国际印刷标准化工作一直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局面。

5. 企业和资本走出去案例不断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在境外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459家”,[9]比“十一五”末增加了约100家,业务涉及出版物编辑出版、发行零售、数字内容生产、印刷加工、会展交流、培训咨询等众多方向。

新闻出版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在海外投资或创办实体,提高国际竞争力,巩固走出去成效。传统出版企业结合自身走出去实际需要,在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拓宽业务领域,力图形成多元化走出去业务格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在整合原有出版、发行、书刊进口贸易和批发业务的同时,开发数字化商务平台,并为国内业界走出去提供培训服务,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宽。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美分社突出本地营销优势,打破海外发行仅仅依靠代理商的不利局面。

与此同时,我国走出去实体的渠道优势和纽带作用渐渐显现,渠道建设突破实物销售渠道这一传统范围,向编辑合作、发行合作、营销合作等多个方向延伸。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东京分公司与国内多家出版机构签署战略合作、项目合作协议,走共同策划选题、多文种出版、多介质发布、多地域销售的全球化经营之路。昆明新知集团代理销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汉语和基础教育教材,凭借自身在东南亚、南亚的实体渠道优势提升人教版教材在这些地区的认知度。

二、“十二五”上半期走出去主要推动政策

作为一项政策推动型的系统工程,新闻出版走出去工作自“十二五”以来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总结而言,政策推动、项目带动极大提高了企业参与走出去工作的积极性,重点和品牌会展、交流活动的持续开展为行业进行国际交流创造了良好环境。

1. 建立日益完备的走出去政策体系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形成行业鼓励、贸易扶持、国家重视的新闻出版走出去支持体系,为走出去企业主体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

早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就发布了《新闻出版“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提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阐述了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内涵和外延,将新闻出版走出去工作划分为版权贸易、数字出版产品出口、出版实物产品出口、印刷服务出口和企业境外投资等五个业务领域,并进一步强调了重大项目、会展平台、信息服务、人才培养、奖励机制等方面对走出去工作的支持作用。2012年,原新闻出版总署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对“十二五”末的主要目标提出量化标准,明确加强走出去宏观布局、加强版权贸易等八项重点任务,提出优化新闻出版资源配置的10条“新政”,极大激发了企业发展海外业务、拓展海外市场的积极性。

各部委、金融机构通过事后奖励、服务支持等方式,实现与新闻出版走出去政策的紧密对接,为企业创造更为有利的对外贸易和融投资环境。商务部等10部门修改发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将从事期刊数据库服务、电子书出口、版权输出代理服务、新闻出版产品营销服务的企业纳入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奖励范围,调动企业外向发展的积极性。原新闻出版总署相继与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走出去支持协议。2012年7月,原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关于扶持培育新闻出版业走出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合作协议》,为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在随后5年内争取了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汇融资支持,对提高新闻出版业的走出去融资能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明确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党的十八大将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包括新闻出版在内的文化走出去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走出去体制的大背景下,迎来《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和其他更多利好政策出台。

2. 保证重大工程持续推动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是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取得突出进展的重要经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外图书互译计划、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工程的先后实施,为走出去企业打磨内容精品,建设海外销售渠道提供了有效支持。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是新闻出版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首个政府资助项目。以“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完整、更真实地了解中国”为一贯宗旨,已同61个国家共计486家出版机构签署资助协议,涉及38个语种、2201种图书。[10]其成员单位2012年共向海外(不含港、澳、台地区)输出版权3672项,[11]是“十一五”同期的2.7倍。

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于2009年启动,以学术类、文学类图书为主,重点扶持介绍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反映当代中国精神风貌,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精品出版物的翻译、出版、营销和推广,提升中国出版物的国际影响力。此工程实施以来,共有2100种外向型图书获得资助,累计资助金额超过1.1亿元。[12]2012年起,该工程加大了对文学类作品的支持力度,今后更将放宽申报条件,惠及外国出版企业和译者。

“十一五”末,原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了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力图建立和不断深化与国外主流营销渠道、华文书店和网络书店的合作,以“借船出海”的方式与国外重点发行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建立业务往来,为我国出版物进入海外主流营销渠道和主流读者视野提供机会。目前,一批优秀外文图书已经逐渐进入法国拉加代尔集团的3100多家国际书店销售网络;近万种图书通过“全球百家华文书店中国图书联展”被推介到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与亚马逊联合建立的“中国书店”上线图书已超过18万种,[13]实现销售数万册,并专门为保证信息编制和实时供货建立了项目联系会议制度,为我国出版物的全球传播探索出一种全新模式。未来一段时间,该工程将延伸资助链条,惠及参与工程实施的海外渠道商。

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工程是原新闻出版总署于“十二五”开局之年启动的又一重大走出去扶持工程。2012年,该工程取得很大进展,为13个重点企业走出去项目争取到9650万元专项资金的支持,[14]大大降低企业海外投资的成本。

3. 搭建多元化交流平台

新闻出版走出去肩负着向世界说明中国、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任。借助和建立一系列交流平台,有助于增进国际各界对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了解,扩大国内外业界的交流机会,加深理解。

国际重点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已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企业集中亮相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出版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15]为进一步开展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贸易基础。“十二五”期间已经组织的开罗、伦敦、伊斯坦布尔书展主宾国活动和即将以主宾国身份参加的贝尔格莱德书展和美国书展无疑会强化这一国际出版文化交流合作活动的品牌效应。

作为国家级政府奖项,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旨在表彰对介绍中国、翻译和出版中国图书作出重大贡献、努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外国翻译家、作家和出版家。该奖自设立以来已颁发7次,来自14个国家的33名人士获奖,[16]越来越多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努力的海外人士受到我国政府和业界的认可与鼓舞。

在中外互办文化年和主宾国活动之后,我国新近举办的行业展会、专业研讨会成为中外业界交流的重要渠道。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是继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之后举办的国家级国际化展会,提升我国行业会展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中法出版人圆桌会议、中英出版论坛、中欧出版论坛、中国(宁夏)国际穆斯林出版机构版权贸易洽谈会等系列研讨会穿插于国内外大型会展之中,大大激发了国内外业界交流的热情,增进了中外行业的互动。

在政府大力推动和企业积极参与之下,新闻出版走出去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建立了符合现实发展状态的话语体系;搭建了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细至企业的立体化扶持体系;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已成为我国新闻出版国际化交流合作遵从的主要原则。

三、对未来走出去工作的思考

在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成功经验的同时,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各方力量必须明确所肩负的提升我国传播力、影响力的重任,必须面对延续内部动力和应对国际变化的双重挑战,落实各类政策措施,不断激发企业热情,拓宽对外贸易渠道。

1. 建立全面、开放的走出去评价指标体系

尽管产品、服务、品牌、资本已成为新闻出版走出去不可或缺形态,但事实上,目前只有“版权引进输出比”和“实物出口数量、金额”这两个指标作为评判行业走出去实效的量化数据被广泛认可。这样重传统出版、轻新兴业态,固守产品、服务贸易,忽视品牌效应和资本影响力的旧有评价指标不仅不利于新闻出版走出去成绩的彰显,更不利于相关企业提升积极性。

建立符合行业走出去实际的评价体系,就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使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入行业统计范畴,进入公共舆论视野;就是要持续关注数字出版时代新动向,及时总结走出去的新模式,保证评价的准确、全面;就是要不断鼓励走出去重点企业尝试建立既符合国际规范,又全面体现某一领域走出去实效的量化评价体系,发挥非政府行业指标的影响力。

2. 提升企业走出去原动力

企业是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主体,持续提升企业的内在动力是实现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工作长效、健康开展的关键所在。企业只有理清思路,明确走出去战略、战术,才能持续获取走出去动力。

提升走出去的原动力,企业需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将此项工作不断内化为自身需求。走出去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应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规模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走出去竞争力;应在机构设置、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等管理机制建设方面不断完善,为走出去持续推进积累原始资源和丰富经验;应充分考虑自身和其他企业的优势和不足,在参与海外市场竞争中取长补短,形成良性竞争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企业在当地市场的合力。

提升企业走出去的原动力,需要提高国际化内容的生产能力,夯实企业长效走出去的基础。内容生产是新闻出版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源,持续出版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内容产品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编辑、作者和译者,保证高质量内容产品的生产队伍;需要整合更多走出去内容资源,形成品牌优势;需要肯于投入资金,打造走出去精品力作。

3. 吸纳多方力量拓宽版权输出渠道

目前,我国统计制度所能掌握的版权贸易数据绝大部分来自国有出版机构和版权代理机构,我国版权输出还有明显的国有色彩。这一状况致使版权交易过程不可能完全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相关机构服务意识和水平都较难达到国际水准。与此同时,活跃在国内的版权代理商基本都是国外公司,代表的是国外出版商和作者的利益,造成国内版权很难顺畅地被推荐到国外。

因此,拓宽我国版权输出渠道,吸引更多类型的国内企业和人员参与版权交易,是我国版权输出冲破“瓶颈”的必然选择。国有出版企业输出版权时可在集团内部或多家联合组建版权公司,以壮大输出版权的资源、人员、渠道力量,获得更大代理优势;民营机构和个人可凭借对国外特定市场、特定机构的深入了解,搜寻、推荐可与国际市场匹配的国内版权,达到版权输出“定制服务”的效果。

面对版权贸易人才缺乏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落实走出去相关政策,将“在新闻出版单位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中增加走出去的相关考评内容”落到实处,将行业职称评审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挂钩,吸纳更多版权贸易从业者;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应创造条件提高版权贸易人员待遇,提供更多与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防止人才流失。

[1]王玉梅. 2014新闻出版走出去迎重要机遇年:国内政策利好[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4-2-10

[2]郝振省主编. 2012-2013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20.

[3]同方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年度报告摘要. http://static.sse.com.cn/disclosure/listedinfo/announcement/c/2013-04-22/600100_2012_nzy.pdf.

[4] 2007年,知网“海外机构用户遍布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有500多家”。参见张立《互联网期刊出版产业概述》一文(2007-2008中国互联网期刊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成果):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920d60100d3bm.html.

[5]高等教育出版社Frontiers in China系列英文学术期刊. http://www.yunshow.com/htmlys/skj/2008/10090846/news_1_350151.html

[6] 40家企业出走国外 2012国产网游海外淘金35亿.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ent/live/2013-01/09/content_18099820.htm

[7] 2008年数据来由官方公开的2009年数据推算得来。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海外出口收入达到1.06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47.2%。参见《文化部〈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白皮书〉摘要》一文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10/01-19/2080637.shtml

[8][13]张福海.新闻出版走出去的七个“什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6-20

[9][10][12][14]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成果综述.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3-11/02/c_132852821.htm

[11]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第九次工作会议召开.http://media.people.com.cn/n/2013/0410/c40606-21086909.html

[15]邬书林.让中国出版阔步走向世界舞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2-14

[16]路艳霞.“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揭晓[N].北京日报,2013-8-28

猜你喜欢

十二五新闻出版图书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简介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中国新闻出版报》正式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山东将推十个新闻出版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