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村地区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及防治措施
2014-02-01田景敏
田景敏
(罗甸县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 贵州罗甸 550199)
贵州可溶性碳酸盐岩面积非常大,其出露面积达到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1],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据2010年贵州省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55269.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1.37%,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恶化了生态环境,也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形成了互相制约的恶性循环,2013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为38.2%,远小于当年全国53.73%的城镇化率,大部分还是农村地区,95%的县、市均有喀斯特分布[1],以上数据凸显出贵州农村喀斯特地区环境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紧迫性。
1 贵州农村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表现
1.1 人口容量小
贵州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地较少,山间平坝区面积为13230km2,仅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7.5%,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而且这些可开发土地还面临着资源质量差的困扰,使得产量非常低。非耕地面积虽然多,但也面临着开发难度比较大的问题,产出率也不高[2]。由于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增多,农业可开发土地资源面积不断缩小。因此,综合起来看贵州农村喀斯特山区的农业生产能力是比较低的,无法承载很多的人口。
1.2 植物群落结构简单
由于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土壤肥力普遍都比较低,适合在这里生长的植物不多,植物的群落结构比较简单,而且生长速度慢。因此,其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同时很脆弱。导致本地区的生物生产力普遍比较低,以罗甸县这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县为例,按统计面积计算2009年其粮均单产为257kg/亩,林业单位面积产值为4977.10元/hm2,牧草地单位面积产值为6888.46元/hm2,与同时期国家和贵州省相比,差距较大,单产普遍偏低。
1.3 生态环境易破坏难恢复
贵州喀斯特地区敏感性强,对外部影响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森林等地表植被很容易受到破坏,而且一旦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内生物链之间的循环交流就会出现中断的现象,使整个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即使进行修复和整治也需要漫长的时间。
1.4 承灾能力差,旱涝灾害频繁
贵州喀斯特地区总体上降水量不少,年均可达1100mm~1400mm,但由于喀斯特地貌的结构特点,地表降水极易通过岩体缝隙和地下水系管网流入地下深处,水资源很难被地表植物吸收,导致地面容易出现干旱缺水的现象。而另一方面,那些流入地下的水在通畅性不佳的地下水网络中一遇到大雨又常常会堵在低洼地带,进而导致洪涝灾害。而从近几十年气象资料来看,该地的早涝灾害频率大大高于气候条件相同或相似的非喀斯特山区地区[3]。
2 贵州农村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2.1 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
碳酸盐岩系的一大特点是抗风蚀能力很强,据相关研究显示,在贵州喀斯特山区,每形成1cm的风化土层需要的平均时间达4000多年,慢着需要8500年。这是贵州喀斯特地区长时期土层浅薄和生态环境脆弱的深层次原因。
2.2 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保存
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地表非常崎岖,且碎片化现象很严重,不仅山地面积占到喀斯特山区的87%,且普遍坡度大。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地表平均坡度达17.78°,而其中15°以上的占到69.4%之多[4]。这样的地表结构往往容易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的现象。
2.3 特殊的土体结构降低了斜坡体的稳定性
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剖面普遍缺乏过渡层,岩石和泥土之间的附着和亲和力不高,这一地质特点导致该地区一出现降雨便往往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出现。另外,由于贵州位于亚热带气候区,地质方面具有化学淋溶作用极强的特点,使得当地土壤中上层土体的物理黏粒非常容易出现下移并逐渐累积的现象,进而造成当地上层土体质地轻、通透性强与下层土体下紧质地重、通透性差的差异,最后出现上下层土体物理性状不同、层次鲜明的局面,这一因素也是该地区水土流行严重的重要成因之一[5]。
2.4 钙生性环境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贵州喀斯特地区是非常典型的钙生性环境,肥性很差,很多植物并不适合在这种环境下生长,而少数可以在这种环境下存活的植物,其长势跟在其他地方相比也差了很多。当前贵州喀斯特山区的主要植物群落是那些耐得住贫瘠且嗜钙的植物群落,这些植物群落结构简单,自我调控能力不强,虽经过长期的生存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但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速率不但比较慢且容易中断,这也是造成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如此脆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2.5 人口超载的压力
贵州省人口从1989年的3134.94万(其中农业人口2753.24万)增加到了2005年3931.12万(其中农业人口2875.22)万人,而同期耕地面积则从185.38×104hm2减少到175.35×104hm2,人口增长快,农业人口多,人地矛盾和人粮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的话,将会影响到生态整治工作的开展,并使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6 人口文化水平整体较低
根据《贵州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具有高中(含中专)及以上的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368977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仅约占当年全省人口数的12.57%,远低于同期约22.45%的全国同等受教育人口百分值,而当年贵州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6.19%,数据真实反应出贵州农村人口较低的文化水平,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滥砍乱伐、随意占用耕地、任意抽取地下水等人为破坏环境的现象层出不穷,并难以消除,成为阻碍农村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防治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3 贵州农村喀斯特地区生态防治措施
3.1 从全局的高度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
要想有效地对农村喀斯特山区的生态进行整治,就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综合规划,通过详细的调研工作,摸清生态环境问题和成因,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涵盖整个贵州农村喀斯特山区的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调研重点应放在当地植被的恢复和水土流失的治理上,同时配合进行石漠化防治等其他工作,这一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但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3.2 实施科学合理的流域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贵州喀斯特山区地处长江和珠江的上游,当地生态环境的好坏同时还对同一流域的长江、珠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其在生态上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分析,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贫困人口也多,很难从当地筹措到足够的经费来进行生态整治建设。因此应转变思路,除了利用政府的资金和力量设立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建设专项基金外,还应实施合理的流域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联合长江、珠江流域中下游各个相关地区的政府制定完善的流域治理方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和信息共享,可以大大提高生态整治的效果和效率。
3.3 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人口的压力几乎都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其他如过度开荒、滥砍滥伐等问题都是在人口过度增长的基础上产生的。贵州省当前也面临着人口过快增长与环境承载力越来越不适应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尽快把总人口控制在环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以便有效缓解人口问题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
3.4 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的开展
退耕还林还草对贵州农村喀斯特地区区的生态整治而言非常关键。因为贵州农村喀斯特地区的耕地以坡耕地为主,土壤侵蚀量的近九成来自坡耕地,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是其生态整治的关键和核心。在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扩大各种粮食和经济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面积,提高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保证农民在实行退耕之后不因耕地面积的减少而减产。二是政府要根据物价上涨的程度动态地提高补贴力度,确保退耕区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会因物价上涨而相对下降。三是在退耕的土地上发展适合当地环境且高效益的经济果树和林木,增加退耕区农民的收入来源,使他们的经济收入稳步提高,同时也可以确保退耕地不会再出现复垦的现象。
3.5 强化教育宣传提高文化素养和能力
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陈旧、保守、传统的文化观念和意识是阻碍农村喀斯特地区生态重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阻力。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宣传工作,较大程度提高该地区的人民文化素养和能力,树立新型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形成喀斯特山区“意识—行为—生态—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保障农村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实现。
4 结语
贵州省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本身区位优势就差,其农村发展更是受喀斯特生态环境的很大制约,要想破除这个发展瓶颈,必须切实采取措施从影响生态环境的源头入手,相关各方一起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参与的完善的生态治理项目,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喀斯特地区山川秀美、产业结构合理、人民富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周忠发,安裕伦.贵州省水土流失遥感现状调查及空间变化分析.水土保持通报,2000,20(6):23-41.
[2]蔡运龙.贵州喀斯特高原土地系统变化空间尺度综合的一个研究方案[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12):1301-1308.
[3]贵州省民政厅.贵州省自然灾害年表1951-1990[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150-180.
[4]杨汉奎,朱文孝,李坡等.喀斯特环境质量变异[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4.32-55.
[5]高华端,孙泉忠,袁勇.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