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水平的新思路
2014-02-01舒昶
舒 昶
(1 北京中环国宏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00012 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12)
1 基本的研究方式及其工作流程
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为了能够多角度探讨其质量情况,评价指标系统通常会与大量的指标相联系,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是受到各类型的指标所影响,因此要使用层次分析法,而最为直观的方法就是建立层次体系,对于不同的层次而言,要把各项要素与指标相对比,利用矩阵图进行判断,通过矩阵的技算,从而确定出每项指标所占的权重。除此之外,层次分析法还包括利用一致性的检验来判断过程前后的思维是否一致。在简化评价程序的时候使用层次分析法能够提高评价的精确度。
在运用层次分析法整体把握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各种考查因素状况外,还需要借助GIS 技术,把整体区域分成局部区域,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的区域进行评价,建立每个区域的属性数据库,使用GIS 技术,把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相结合,形成每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专题地图,从局部区域进行分析,从而综合分析整体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结构。评价者对数据和地图通过广度和深度的分析后,对区域做出生态环境的整体评价。
2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2.1 数据的来源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数据来源于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这两类,前者包括专题地图,例如社会各种经济指标、环境污染指数和自然灾害指标等,后者主要是一些地理图片,例如遥感图像和专题地图等。
2.2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自然灾难和环境污染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绝大多数的数据统计资料是由县进行统计,传送达到市、省后再统一核算的。所以很多区域的生态环境评估是以县级行政区作为基本单位。
3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水平是由多个评价指标所决定的,如:自然环境、自然灾难、环境污染、社会经济等。它们的比例并非是一比一的,我们需要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其方法如下:
3.1 建立起层次结构体系。各个评价指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构建起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3.2 建立起判断的矩形阵。每个评价指标都要进行两两对比,按照规定的评价因素进行对比后,编写成矩形阵。
3.3 层次单排序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是指在对矩形阵进行判断后,对每个评价指标给予权数,一致性检验是指对权数是否具备一致性进行检验。
3.4 层次总排序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是指利用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得各层次的组合权值。必须对权值进行一致性检验,当一致性符合标准时,那么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是科学的,可接受的。
4 运用GIS 技术进行分析
4.1 计算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标和分指标
在ArcView软件中输入各评价指标的数值,构建每个局部区域的属性数据库,运用各指标的权重数值,在软件中会自动计算出每个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对整体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要计算出影响质量评价的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四个分指标的指数。
4.2 列出生态环境质量的分级
在ArcView软件中,根据综合指标和各分指标按照等级区间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好、良好、中等、较差和差或者是轻微、较轻微、中等、严重和较严重。
4.3 生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级图
第一为每个局部区域设定一个唯一的ID 号,利用ID 号码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相结合,使得代表每一个局部区域的多边形和其属性一一相对应,使用ArcView 软件专题地图制作的功能,根据每个局部区域的质量指标等级,自动生成整体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水平评价等级图。
5 结语
在探讨如何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水平中,研究把层次分析法和GIS 技术两者相结合,能充分发挥层次分析法多要素综合评价的优点和GIS 技术强大的地理空间分析能力,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不同区域的研究中,需要特别注意评价单位的选择,不同区域因自身条件和自身状况的不同,在选取评价单位时也不同,可能是以县级行政单位作为评价单位,也可能是以市级行政单位作为评价单位。在已进行的多个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层次分析法和GIS 技术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后,将进一步对这两个评价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让它们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刘庄,谢志仁,沈渭寿.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水平的新思路——GIS 与层次分析法的结合[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02:163-168.
[2]阎伍玖.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9,03:52-55.
[3]武晓毅.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
[4]仲嘉亮,朱海涌,任玉冰.基于RS/GIS 技术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以新疆伊犁地区为例 [J]. 新疆环境保护,200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