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平台结合3M透明敷料固定鼻胃管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观察
2014-01-31钟彩棠李小华刘伟娟
钟彩棠,李小华,刘伟娟
(1.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医院,广东 佛山 528318;2.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300)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或吞咽功能障碍,常需要留置鼻胃管进行鼻饲[1]。鼻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在营养护理中占有重要地位[2]。留置鼻胃管的固定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难题,近年来,国内许多研究者在胃管固定材料的选择上、在固定方法上做了许多探索和改进[3],但仍存在固定不牢或固定方法复杂等不足。笔者将叶向红等[4]报道的高举平台固定法进一步改进,即结合3M透明敷料固定鼻胃管,效果理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脑卒中留置胃管鼻饲患者118例,将所有患者按抽签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纳入标准:所有脑卒中需要留置鼻胃管患者。排除标准:烦躁不安、不配合留置胃管的患者[1]。对照组患者男38例,女21例,年龄42~90(63.14±14.13)岁,置管时间6~32(26.12±6.27)d。观察组男41例,女18例,年龄40~86(62.23±13.15)岁,置管时间6~34(26.89±6.71)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鼻胃管固定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固定方法,准备2条长10 cm、宽1.2 cm的3M transpore TM white胶布,先将胶布中点粘贴于胃管下方,再向上交叉粘贴于鼻翼部,另一胶布交叉固定于同侧脸颊部[5]。
1.2.2 观察组 采用高举平台法结合3M透明敷料固定,准备长10 cm,宽1.2 cm的3M multipore-light brown胶布,把胶布中点粘贴于胃管上方绕鼻胃管1圈,将胶布对贴约0.5 cm[4],并以此为中点向周围抹平固定于鼻孔下的皮肤上,再用6 cm×7 cm的3M透明敷料将胃管在同侧面颊固定。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留置鼻胃管固定后记录更换胶布间隔时间、更换胶布耗时、鼻胃管滑脱率、压疮发生例数和患者舒适度情况。更换胶布间隔时间:用某种方法固定鼻胃管时,更换固定胶布的间隔天数[6]。更换胶布耗时:指护士每次更换固定胶布时花费的时间[7]。鼻胃管滑脱率:以留置鼻胃管时标记好的刻度为标准,脱出3 cm以上为鼻胃管脱出[1]。压疮:根据美国压疮协会的压疮评估准则[8],Ⅰ度为局部皮肤有红斑但皮肤完整;Ⅱ度为损害涉及皮肤表皮或真皮层,可见皮下损伤,可看见擦伤、水疱、浅的火山状伤口;Ⅲ度为伤口浸入皮下组织,可见较深创面,但尚未侵犯筋膜,Ⅳ度为损害涉及肌肉层、骨骼或结缔组织。患者舒适度:采用视觉模拟尺,根据患者自我感受分为舒适、中度舒适、不舒适,1~3分表示不舒适,4~7分表示中度舒适,8~10分表示舒适[9]。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种鼻胃管固定方法更换胶布间隔时间、更换胶布耗时和鼻胃管滑脱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更换胶布间隔时间较长,更换胶布耗时较短,鼻胃管滑脱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种鼻胃管固定方法更换胶布间隔时间、更换胶布耗时和鼻胃管滑脱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鼻胃管压疮发生率及舒适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价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鼻胃管压疮发生和舒适度比较
3 讨论
3.1 高举平台结合3M透明敷料固定胃管牢固、安全、可靠 鼻胃管固定的牢固与否,是体现护理质量高低的关键[10],传统的固定方法是采用2条胶布将胃管固定于鼻翼和脸颊上,此种固定方法固定用的胶布与皮肤接触面较小,胶布交叉后与皮肤粘合处有缝隙,固定死板,无法活动,胶布易翘起松脱,出现脱管[11-12];鼻翼及面部腺体丰富,油脂分泌多,且胶布的粘性受气温、时间、患者活动度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局部皮脂分泌,其粘性明显降低[10]。尤其是神经内科患者需要翻身、叩背,进行有效咳嗽等,增加了鼻胃管脱落的危险。高举平台固定法将管道紧密固定在胶布上,胶布间有0.5 cm对贴,可缓冲适量牵拉力。管道未直接接触皮肤,固定在皮肤上的胶布面积大,平面粘贴,固定牢固,不易脱落[13]。3M透明敷料粘性好,透气、透明,抗过敏,且美观,粘贴面部时可避免患者活动时鼻胃管摆动带来的不足[14],防止了鼻胃管脱管或移位,可有效降低脱管率。表1显示,观察组中有1例发生脱管,分析原因是因为患者躁动,奋力将管道拔出,而对照组中5例脱管,1例人为因素,4例因为固定不牢导致脱管。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高举平台结合3M透明敷料固定管道的牢固性明显优于传统的管道固定方法。
3.2 高举平台结合3M透明敷料固定胃管减轻患者痛苦,增加舒适度,降低医疗成本 传统鼻胃管固定方法,第1条胶带粘贴于胃管下方后再交叉上提粘贴于鼻梁部,其上提的拉力易造成胃管紧贴鼻翼部黏膜,导致压疮的概率增加[4],增加患者的痛苦。胶布长期固定在鼻翼部,胶布过多、过大会影响患者呼吸,使患者感到不适[10]。鼻胃管固定不牢易脱出,导致反复插管,增加了医疗费用。而观察组采用高举平台结合3M透明敷料固定法,第1条胶布粘贴于胃管下方后再有0.5 cm对贴,使胃管在鼻孔中处于自然位置,胃管与鼻孔间存在一定空隙,避免了管道直接压迫皮肤,减少了管道与皮肤的摩擦,表2显示观察组压疮仅发生1例,有效减少了管道压疮的发生,且鼻胃管固定稳妥,粘贴平整,患者感觉舒适,结果显示观察组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据何华英等[15]报道,不适当地使用胶布将导致对鼻翼的拉力增大,鼻翼部皮肤易坏死,产生压疮。对照组采用的纸质胶布,撕开方便,超薄,具有良好亲肤性,但伸展性和吸水性较差,固定胃管粘附性不强,护士往往会用较大的牵拉力拉住粘贴胃管的胶布贴于鼻梁皮肤,从而加大局部皮肤的受压,增加压疮的概率。观察组采用胶布为弹性胶布,所含人造丝为透气系列,胶布柔软贴合,粘性温和,适宜长期多次粘贴;同时缓冲性较佳,富有弹性、防水和透气功能,护士不需要用较大牵拉力去粘贴胶布,粘附时胶布直接由上往下粘贴,减少拉力且胃管与皮肤间还存在一定的间隙,局部皮肤受压小,摩擦小,压疮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从而降低医疗成本。
3.3 高举平台结合3M透明敷料固定胃管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胶布固定法,各种原因导致易松脱,反复更换胶布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疼痛[13],且更换较耗时,由表 1可见需花 7~9 min拆除胶布,清理胶布痕迹,增加了护士工作量。高举平台固定使用的胶布和3 M透明敷料粘性温和,持续固定良好,方便撕脱,且撕脱后无痕迹,1~2 min即可完成更换,患者感觉方便舒适,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采用高举平台结合3 M敷料能有效固定鼻胃管,在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护理工作量,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是一种较好的鼻胃管固定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梁妙玲,李洁霞,滕金蓉,等.脑卒中患者两种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0):61.
[2]胡玲利.家属参与型鼻饲护理模式在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综合版,2011(10):34-35.
[3]张玲妹.临床胃管固定方法护理进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5):85-86.
[4]叶向红,彭南海,倪元红,等.介绍三种肠内营养固定方法[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9,3(16):127-128.
[5]宋瑞梅,钱火红,高 青,等.两种鼻胃管固定方法对鼻翼部压疮发生率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5):67-69.
[6]张洪芝,张 华,张 艳,等.固定胃管的医用胶布更换周期的探讨与对策[J].现代护理,2007,13(23):2164-2165.
[7]熊代兰,张文玲,朱秀华,等.3种鼻饲胃管固定方法在普外科应用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2):59-69.
[8]Arling G,Lewis T,Kane R L,et al.Improving Quality Assessment through Multilevel Modeling:the Case of Nursing Home Compare[J].Health Serv Res,2007,42(3):1177-1199.
[9]Watanabe S,Koyamx K.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 with the Convenient Digitizer[J].Anesthesiology,1989,71(3):481.
[10]晏 莉.改良式胃管固定方法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13,5(3):211-212.
[11]张华芳.胃管固定方法的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10,8(10):2686-2687.
[12]陈佩莲,郭金梅.改良式经鼻腔多管道固定方法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4):2335.
[13]王辉艳.高举平台法在管道固定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160-162.
[14]黄庆英.用3M透明贴加3M防水胶布固定胃管[J].护理学杂志,2009,24(20):75.
[15]何华英,杜 俊,王素芳,等.压疮危险因素预测及预防护理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16(23):283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