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处理在自然环境区域的应用分析
2014-01-31宋荣荣
宋荣荣
(长兴县泗安镇人民政府生态旅游办 浙江长兴 3131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物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各种资源的索要程度逐渐增大。由于种种原因,新农村的建设、牧场、工厂以及城镇的改造不能把其下水道与排水系统连接,导致大量的废水、污水排入河道、土壤中,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威胁到了地下水的安全,对人们的生活用水和身体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水污染问题,人们注意到了生态水处理和回收利用。在《建筑中水设计规范》中提到,污水处理一般都四种类型:物化处理、生化处理、生物处理和土地处理等工艺,其中生态水土地处理在自然环境中,是一项不错的技术。
1 生态水污染土地处理
水资源土地处理是在人工的控制条件下,将各类污水排放到相应的土地上,通过不同的土壤和植物的特点,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反应过程,达到净水的效果。当然,目前我国的土地处理系统有好的一面,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1.1 优点
土地处理系统对污水暖冲性比较强,由于处理工程比较简单,成本低,能耗小,维护起来也比较容易。还可以和农业相结合,利用水肥资源,浇灌农田和绿地,使土壤的质量增加,提高农作物产量。
1.2 不足
土地处理系统受季节、气温、光照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处理效果不稳定,如果防渗不当,可能会威胁地下水。另外,不能用于高浓度污水的处理,这样不仅会引起臭味和蚊虫的滋生,有可能还会引发疾病。土地处理系统停留时间较长,占地面积广,不利于管理。
土地处理技术是以污染的处理和利用为前提的,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因此,它在本质上是有别于污水灌溉的。
1.2.1 通常来说,只有经过适当预处理的污水,才能排放到土地—植物系统中,并严格控制水质和用量。
1.2.2 污水土地处理时,必须尊重生态结构,然后有效的配合植物土壤净化功能。
1.2.3 污水处理场地的土壤、水质、地质等条件,符合国家的相应的要求,才能进行排放。
1.2.4 必须对污水土地处理系统配备一套监控系统,并且要有效的进行调控。如有异常现象发生,必须及时进行处理,保证污水终年处理。
1.2.5 生态水的处理并不是随点种点花花草草就可以处理好的,这里面涉及了土壤、生物等非常复杂的特点,技术难度比较高,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研究和操作,才能保证生态水的处理效果。
2 土地处理技术的机理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土地处理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中型城市的污水也得到了明显的控制和改善。那么,污水流经土壤—植物是如何进行净化的,其净化原理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净化,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1 土壤生物净水功能
土壤的生产需要大量的细菌、真菌、酵母菌、各种动物和昆虫等,模拟自然界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生物体系,如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废物,使其转化成无机营养物储存在生物体内,从而与水分离,运用自然界本身的自我净化功能来改善水质。例如,白洋淀上游的保定市截污灌田,使白洋淀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
2.2 土壤化学净水功能
土壤层可以容纳很多物质和催化剂,并始终保持平衡状态。当污水进入土壤,其平衡状态被破坏,土层内部发生一系列的氧化反应、离子交换反应等,土壤中的某些矿物质或者真菌等会吸附污水中的污染物,使其沉淀下来,土壤重新达到平衡状态,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2.3 土壤物理净水功能
2.3.1 过滤:污水排入土壤,其中难以溶解的污染物被土壤中各生物的间隙所过滤,然后沉淀下来已达到净水的作用。
2.3.2 沉淀:利用土层这个巨大的沉淀池,当污水流经土壤时,将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土壤中进行分层,不同类型的悬浮颗粒存在于不同的土壤层,从而达到沉淀的效果,然后对其进行分离,使污水得以净化。
2.3.3 吸附:土壤中的矿物质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能吸附污水中多种易溶性物质。另外,污水中某些金属离子和阳离子发生交换作用,吸附生成难溶性物质,然后被分离开来。
3 结语
目前,我国的健康水资源越来越少,而人口又在不断增加,为了我们切身的利益,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我们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自然资源对生态水进行处理,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困境,还能提升水质,对我们的生活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应该呼吁人们参与到生态水处理建设中,合理使用水资源,保证饮水健康,造福后代。
[1]李向军.生态水处理在自然环境区域的应用 [J].水工业市场,2011,07:72-76.
[2]李向军.生态水处理在自然环境区域的应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1,07:42-47.
[3]章俊,童宁军,陈旭,潘军标.EW-MP微生物净化生态水处理系统在景观水处理领域的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1,08:188-189.
[4]李向军.土壤法水处理在自然环境中应用实例[A].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2011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