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及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2014-01-31米红霞
米红霞
(山西省文水县环境保护局环境检测站 山西文水 032100)
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还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思想。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缺乏相应的环境规划和控制,对环境的保护大多停留在污染点治理上,导致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为此,有必要在城市规划中考虑环境保护问题,认真对待生活污水处理,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恶化,逐步改善环境这个人们生活的基本因子。
1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城市生活污水每年排放总量约为500亿吨以上,而处理的污水却不足20%,也就是说,有将近80%的污水排放到了环境中,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污水会被直接排到江河湖泊中,一部分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不容乐观,亟需改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未来我国将有70%左右的生活污水排放来自于小城镇,而城镇分布较为分散,大大增加了治理难度。
2 常用的处理技术
在现代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物理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科技的发展也使许多先进的处理技术被提出。
物理技术包括过滤技术、分离技术、沉淀技术等,其中,过滤技术是处理生活污水中最基本的方式,即在污水流经的地方建立过滤层,过滤层由石英、沙子等构成,能够将污水中含有的杂质截留,从而达到净化水资源的目的;分离技术中,充分运用了杂质密度与水密度不一样的原理,密度较小的杂质会浮在水面上,然后利用离心机等设备将杂质从水中分离出来;对于污泥较多的生活污水,通常采用沉淀技术,在污水进入处理设备前进行第一次沉淀,第二次是在污泥完全沉淀之后及时进行清理,净化污水。
生物膜技术、吸附技术、氧化技术等先进的处理技术也得到了有效应用。生物膜技术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占据主导地位,该项技术具有效果好、成本低、冲击负荷性能好等优点,便于运行管理,污水处理效率很高,其主要是采用微生物菌种的培养制成有效的制剂,将这种制剂投入污水后,微生物在介质表面附着形成生物膜,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溶解并吸附转化,进而使污水得到净化。吸附技术中的吸附生物降解法是从传统活性污泥法改进而来的,其主要材料是活性炭粉末,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能能够净化污水气味,改变污水颜色,能够实现对难降解的工业废水、较高浓度的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氧化技术是一项与化学氧化反应密切相关的技术,在水的深度处理、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处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种方法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当前比较常用的氧化技术包括催化氧化法、化学氧化法、湿式氧化法等。
3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对策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其目标不仅仅是改善水质,还应注重资源化和能源化问题,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形成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3.1 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应涵盖土壤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环境监测等内容,应有明确的条例条款,加大执行力度。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管理,对于不符合环境质量标准的地区,必须限期整改。
3.2 推进科技进步
在提高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的同时,还应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相关治理设备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加强环境保护科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中,积极组织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组织重大项目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建立全面的环境监测和应急体系,同时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强化培训,提高每个环保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
3.3 增强社会环保意识
群众在解决环保问题上具有非常大的力量,因此,必须增强公众环保意识。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教育和引导,可通过印发宣传册、设立宣传栏、讲座、媒体宣传等手段让人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使他们的意识、行为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进而形成合理用水、合理处理生活污水的生活习惯。其次,鼓励公众积极配合政府,同时与新闻舆论共同对政府、污染大户等进行监督,保证各项环保政策的落实,使社会上形成一种环保节能的风气。
4 结语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城市生活污水已成为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环境保护这些与人类直接相关的问题,树立强烈的资源和环保意识,加大制度建设,根据水污染实际情况采取最为合适的处理技术,净化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人们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活空间。
[1]王金杰.关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与环境保护问题的讨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4).
[2]何子常,宋艳芬.浅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2,(12):378.
[3]刘冠凤.聊城市地表水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