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文化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摭议

2014-01-30曹天生

治淮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观淮河流域淮河

曹天生

淮河文化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摭议

曹天生

社会科学中宏观研究,通常指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去研究把握,叫做宏观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称作宏观方法;反之,如果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去研究把握,叫做微观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称作微观研究方法;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则被称作中观研究方法。

一、淮河文化的宏观研究

笔者认为淮河文化的宏观研究应包括:关于淮河文化的研究对象(定义),关于淮河文化的内容、特色、分类,关于淮河流域的历史变迁,关于淮河文化中影响淮河文化方方面面文化的特色文化如水文化、灾荒文化、南北过渡和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等;还应当包括淮河文化学术研究组织机构的架构,研究规划,研究进程的把握等;包括淮河文化的学术研究梳理、总结和指导性意见的阐发等;甚至还包括淮河文化研究重要著作、辞书的编写,包括一些在淮河文化学者指导或参与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大型文化宣传活动等,这些虽然有的并不是理论层面的研究,但需要对“大的方面、整体方面”进行宏观把握才能做到,对宏观研究也起着促进作用。

淮河文化的宏观研究,笔者呼吁资深专家学者领头来做,学者型官员、官员型学者参与来做。资深学者,学术造诣深,能高屋建瓴地提出学科建设和研究的方向,能较好地组织团队开展有效的研究,能有效建立与学术领域内和学术领域外的联系,能组织较大项目或课题的研究。有的专家虽然过去并未涉及淮河文化研究,但他们一旦涉入淮河文化的研究,就能很快进入淮河文化的学术前沿阵地,一开篇就能写出引人关注或影响较大的论著。资深专家学者的介入,可以起到淮河文化研究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和带动作用。

学者型官员、官员型学者中较多的是学术领域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们的出身一般都是因为学术事业杰出,然后被选拔到领导岗位,由于他们担任领导职务,掌控信息多,上下左右交往多,因而眼界较宽。特别是他们一般都不太愿意完全脱离学术,即使在领导岗位上,也常常坚持学术研究,同时也是他们研究性工作的需要。因此,和任何学术研究一样,这些学者型官员或官员型学者完全可以在淮河文化研究的宏观方面着力,他们在宏观思考方面,在领导组织和整合资源方面,与普通学者相比,有着许多天然的优势。

各种以淮河文化研究为职责的研究会、学会、文化沙龙等也要时常研究淮河文化的宏观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研究会、学会、文化沙龙做到方向明确,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至于偏离研究会、学会和文化沙龙的宗旨。

淮河流域的宏观研究,从地理范围来说,要立足于全流域面积的27万平方公里,在这27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一切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化现象都在研究之列。当然,这还远远不够,作为宏观研究,还要研究淮河文化的摄入与融汇、溢外与交融,要研究淮河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差异和通融性。如要从对比的角度,研究黄河文化(文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楚文化,乃至长江流域文化、海洋文化(文明)等,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开放的研究,淮河流域的宏观研究就无从谈起。

淮河文化的宏观研究,从研究形式上说,主要是淮河文化的理论研究,是文化体系的架构研究,是关于文化的元的逻辑论证研究等。

二、淮河文化的中观研究

淮河文化的中观研究是介于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中间层次的研究。按一般看法,中观研究具有中介性,既不像宏观研究那样注意认识和理性思考以及概括抽象化,也不像微观研究那样注重对某个具体文化现象、某个具体文化事件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中观研究还具有两重性。中观研究是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吸取微观研究的素材,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使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不离开淮河文化的轨道正常运行,并得出正常的、正确的结果。这样既摆脱了微观研究的经验性、局部狭隘性的束缚,又能比较全面地审视整个淮河文化的发展。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淮河文化中观研究的分类包括:

省际的淮河文化中观研究。淮河流域分别涉及到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5个省份,这5个省份的分别研究就构成淮河文化研究的中观研究。

干流流域和支流流域的淮河文化中观研究。淮河全流域可以分为淮河干流、沂沭泗河水系、运河、故黄河水系、滨海诸河水系、湖泊等流域,我们既可以一分为六,也可以将之分成干流流域和支流流域进行研究,这些构成中观研究。

内容归类的淮河文化中观研究。这就是将淮河文化的全部内容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如“淮河流域的形成与演进研究”、“淮河流域通史研究”、“淮河流域经济与社会研究”、“淮河流域水文化研究”、“淮河流域文化圈研究”、“淮河流域科技文化研究”、“淮河流域军事文化研究”、“淮河流域民间音乐与艺术研究”、“淮河流域民俗研究”、“淮河流域历史人物研究”、“淮河流域文化遗产研究”、“淮河流域考古研究”、“淮河流域建制沿革研究”、“淮河流域历史文献挖掘整理研究”、“淮河流域旅游文化研究”、“淮河流域的饮食文化研究”等,都属于中观研究。

由于中观处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因此,活性较大,边界也难以完全确定,因此,中观研究还可以分出层次(阶段、类别),如淮河流域历代人物研究作为中观研究,还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当代这样的三个历史阶段;淮河流域文化遗产还可以分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淮河文化的中观研究,是立足于宏观,以微观作为支撑的研究,是理论与事实(实践、辩证)研究,既是宏观研究的支撑,又是微观研究的骨架。一定意义上说,中观和微观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截然分清的,要做综合判断才能判断准确。

三、淮河文化的微观研究

淮河文化的微观研究,是指对淮河流域所有具体文化现象的研究。但需要说明的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来认知,微观也自有世界,微观也是系统,微观与宏观、中观也是相对的,宏观和中观包含了微观,微观里面也有宏观和中观。作为淮河文化的微观研究,指的是研究具体问题而已,而不是“小”、“末”。除非直面宏观而外,我们通常研究的问题,都是小中见大的微观问题,一本淮河文化的论文集,绝大多数都是研究微观问题的,如“淮河流域战争多发性的原因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淮河流域漕运”、“明清黄淮区域八景分布于变迁”、“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流变特点”等,都属于微观研究。这种研究的特征是研究和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而对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则一概舍像,或曰抽象。

如果说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偏重于概念、判断、推理,着重于理论体系架构的话,那么微观研究则着重于资料挖掘整理、考据,将一事厘清、议透,其研究结论一般作为宏观和中观研究的材料。

概括起来,微观研究具有三个特点:

具体性特点。由于淮河文化是淮河流域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淮河文化是由无数具体文化(通常理解为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组成的,更多的人们则更加愿意对具体文化进行研究。研究具体的文化现象的优点是,往往就事论事,具体、实在,不漂不浮,目标明确,熟悉清楚。但与优点同时俱来的也往往出现“文化是个筐,一切往里装”的情况。如果长期研究微观具体问题,还容易产生夸大微观作用和作用,忽视微观在宏观中的实际作用和地位问题。

考据性特点。由于微观具体,所以研究起来常常要进行考据,或采取人类学,或采取考古学等研究方法,对微观问题进行研究。有了扎实的考据性研究,微观研究才能取得可靠的研究成果。

广泛性特点。这就往往使一些人可以在根本不了解什么是淮河文化的情况下,去研究自己所熟悉了解的淮河文化方面的问题。正因为微观研究的这个特点,可以吸引和吸纳很多人士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

微观研究一般情况下也可以理解为分析研究。由于微观研究成果往往呈现具体的特征而受到学者的普遍重视和关注,更多的人往往不愿意对一门学问进行宏观哪怕是中观研究,认为那些研究呈“虚”,水分较足,而对微观即分析研究情有独钟。

笔者以为,作为淮河文化研究者,应确立三观意识:

胸有宏观。就是要有淮河文化研究的全局,要掌握淮河文化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还要有基本经验,不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就会走弯路,不会步入淮河文化研究的“主干道”,只能在“辅路”上运行。

着重中观。就是要把主要的研究精力放在自己所在的区域,如安徽省的淮河文化研究,因为熟悉,学者们研究淮河流域的安徽部分就易上手和出成果;因为喜欢,就更容易深入;因为需要,社会盼望文化研究成果。如果安徽学者研究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区,一般而言就没有河南省的学者便利和深入。当然,所谓着重,也并非排斥。

着手微观。就是要对一个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犹如一串珍珠,先要整修一颗颗珍珠,然后再穿线成串。有了“三观”意识,每个研究者才能做到汇入主流,看清方向,找准方位,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坚持数年,必有所得■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233030)

(专栏编辑:杜红志)

猜你喜欢

中观淮河流域淮河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淮河
“《智取生辰纲》:于‘智’的角逐中观情节之妙”教学设计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材料界面之超微观表征:“镜”中观乾坤——材料界面、微纳分论坛侧记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万法皆空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新时代粮食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维度思考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