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内生能力是国企推进改革的根本
2014-01-30曹慧泉
曹慧泉
钢铁行业之所以陷入今天的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得不追溯到2008年底国家实施的4万亿投资计划,由于宏观调控政策出现偏差,极大地透支了市场的未来需求,正常的市场环境受到了人为的扭曲。在此期间,国有钢企的产能有增有减,而相当部分民营钢企凭借低税赋、低环保成本与低人工成本迅速地成长起来,钢铁企业由原来的以国企为主,到今天国有、民营几乎各占半边天,而产能也在过剩的呼声中迅速膨胀起来,以至于今天真的“狼来了”,刺激政策的“后遗症”在钢铁领域开始显现。
从外部环境看,行业产能的快速扩张,一方面推动了钢铁行业,尤其是国有钢铁企业节能降耗、挖潜创效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恶化了市场环境,目前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整个行业都在吞食产能扩张的苦果。在企业内部看,国有钢铁企业大都是历史较为悠久的传统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僵化,冗员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企业办社会的历史包袱重。同时在转型发展中还面临资金、技术、人才吸引力严重不足的问题。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显然不能坐以待毙。因此当前深化国企改革与其说是中央的要求与国家的部署,还不如说国有钢企内在的迫切需求更切合实际。
回顾2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拨改贷、利改税、承包制、股份制、主辅分离与辅业改制等等,在内部管理上也经历了砸三铁、改革用工制度、学邯钢模拟市场成本否决、下岗分流、末位淘汰等等,直到近年来提出并开始实践国退民进的以国有企业产权改变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工作。从点上来看,上述这些改革确实也产生了一些效果,涌现了像长虹、海尔、联想等一批非常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但是从面上讲,相当大比例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处于产能过剩行业中的钢铁企业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那么国有企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
一方面,我认为,国有钢企既要在行业中自觉成为技术领先、质量优良、经营诚信、环保清洁等方面的表率,同时作为负责任的大钢企业,还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推进行业持续健康与科学发展的角色。在当前供需矛盾恶化的严峻环境下,就是要推进包括税赋、环保政策等在内的公平市场环境建设,避免行业出现“劣币淘汰良币”的逆淘汰现象。
另一方面,我认为,国有钢铁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既要“瘦身”又要“健身”的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内生能力。
所谓“瘦身”,一是要剥离不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没有成长潜力或妨碍企业整体战略实施的产品生产线及与之相关的非钢业务资产,从而使企业的资产获得更有效的配置,使资源集中到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的经营重点上来,提高企业资产的质量和资本的市场价值。二是要裁减冗员,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钢铁主业增量十分有限,企业必须根据生产需要和劳动者个人技能,裁减冗员,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达到或领先行业平均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企业办社会看似是国有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实则是政企职能的错位,同时由于其占用与耗费了企业大量的资金与人力资源,更是企业沉重的负担,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运行效率与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国有企业要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就必须在改革中循序渐进解决好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轻装上阵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所谓“健身”,主要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钢铁主业的功课,推进生产精益化、产销研一体化、信息化支撑下的客户服务三个平台建设。在关注成本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研发与品牌建设,努力在重点行业、细分市场与区域市场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竞争特色,实现产品服务对象由普通用户群向中高端用户群的转变,提高产品的市场主导能力与盈利水平。这是任何时候钢铁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二是通过市场化的杠杆实现企业盈利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远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当前钢铁主业增量有限,而税赋、环保与企业办社会等方面的成本远高于民营企业的情况下,国有钢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捉襟见肘,必须根据企业实际在梳理原有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加快多元产业的发展,在实现产业错周期配置的同时,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增值,使企业的盈利模式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并同时为主业的改革提供人员吸纳、效益支撑等支持。
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多元产业涉足新的产业、新的行业,发展不好,则很可能形成新的包袱,这就需要我们在团队建设,理念、体制与机制的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变革。而我们大多数的钢铁企业对这一块的研究和理解,包括体制、架构的设计都还没有一个成功的经验可供我们复制,恰恰还有不少是失败的教训及曾经出现的重大风险和问题,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三是要从三个层面落实好改革方略。第一个是在产权层面;第二个是法人治理结构层面,核心是搞好董事会建设和决策与经营分离;第三个是三项制度改革层面,搞活内部运营机制,这是激发企业活力的机制性因素。三个层面哪一个都不能偏废。
发展混合所有制不是国企与国企、民企、外企等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简单加法。从历史看,同行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并没有解决制约钢铁行业发展及产能过剩的顽疾,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能的扩张。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着眼上下游产业链的安全与不同行业的发展周期,选择有市场、有技术,且相互间有共同价值取向、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整合的上下游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如矿石煤炭、港口运输物流等资源企业,以及下游重点用钢行业中的领头羊企业等,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抑制兼并重组可能带来产能扩张的冲动,同时也可以帮助钢铁企业解决跨行业发展多元产业在人才、技术、体制机制设计等方面的一些先天不足。
在产权层面,钢铁行业作为充分竞争行业,发展混合所有制是方向,是大势所趋,但是它并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问题。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世界范围看,任何一种产权制度的选择都不会带领企业走上一劳永逸的发展道路,即便是产权清晰的民营企业,其破产倒闭也比比皆是。因此,国有企业的问题应该有比产权更为根本的症结。关键还在于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同时进一步推进“三项制度”的改革,真正实现“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员工能进能出”,从而充分激发各个层面的活力。
邓小平曾说:抓不住机遇,才是最大的风险。当前,国家已经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改革是焕发全社会活力的主要措施,也是本届政府未来执政的中心工作,企业必须深刻理解并充分适应新的形势,拿出自己的对策。改革既是企业应对挑战的需要,同时也是对企业决策力、领导力的考验。我们正面对一个伟大时代的伟大挑战,它的艰难可能超乎想象,但我们责无旁贷。此外,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一劳永逸,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供给、需求、产品、技术、竞争的状况,不断改进激励机制、治理结构等,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