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经济学家关注中国低生育率的长期负面影响
2014-01-30梁建章
文/梁建章
希望经济学家关注中国低生育率的长期负面影响
文/梁建章
“ 低生育率下的人口结构老化和规模衰减不仅会降低GDP总量的增长,甚至也会降低人均GDP的增长。”
梁建章
过去几年里,林毅夫教授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中国有维持8%经济增长率20年的潜力。2014年10月,林教授再次发表文章,表示相信中国经济未来能继续维持7%-7.5%的增长速度。
林教授的预测是基于以下理论:追赶型经济拥有“后发优势”,即利用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实现更高速度的增长,而且差距越大就增速越高。林教授正确地预言了中国的后发优势;而且,得益于人口和市场的规模优势,中国的增长速度甚至比韩国还高出1个百分点。
这种类比方法的部分思路有其道理,但问题在于,这个预测过程似乎没有考虑人口因素。
一般来说,工作人口可用20-59岁的工作年龄人口的数量来表示。在1991-2010年期间,中国的工作年龄人口增长了30%-40%,而在对比的1971-1990年期间,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工作年龄人口也有同样幅度的增长。我们知道,工作年龄人口的增长,取决于20年前生了多少小孩。中国的工作年龄人口的增长和对比时期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差不多,这是因为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和40-50年代的韩国及中国台湾,都维持了相似的高生育率。
如果在对比期间,工作年龄人口的增长幅度相同,则可以不考虑人口因素。因此,可以把韩国和中国台湾在1971-1990年的GDP增长速度,直接类比到中国1991-2010年的GDP增长速度。在此视角之下,过去2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超过10%的增长速度也属预料之中。但是在今后一二十年,情况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中国2011-2020年的人口结构的老化速度和工作年龄人口的衰减速度将远超1991-2010年对比时期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其背景是中国施行了人类历史上最严厉的生育限制政策,而对比时期的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生育率虽然也随着收入增长而下降,但下降过程远不如中国的那么剧烈。
在长期实施严厉的生育限制政策的背景下,中国20-59岁的工作年龄人口数量在2011-2014年只增长0.2%,且在2015年就将停滞甚至减少。而对比时期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在1991-2000年,工作年龄人口数量还大约有每年1.3%-1.5%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如果把人口因素考虑进去,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要打1.1%-1.5%的折扣,增长速度将不是7%-8%,而是5.5%-6.9%。而且在2015年后,随着人口老化加速,其减速效应会加剧显现。如果再往后看十年,在2020-2030年,中国的20-59岁的工作年龄人口将以每年1%的速度萎缩。而对比时期的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工作年龄人口在2000-2010年还有每年0.5%-1.0%左右的增长,一正一负对中国就是超过1.5%-2%的负面影响。那样中国经济很可能降速到每年5%以下。
总而言之,如果使用前述框架,假设中国未来十年的生产率提高速度和韩国及中国台湾20世纪90年代的速度类似,甚至略快1%,那么应该有7%-8%的快速增长。但是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生产率的提升,也会受到工作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由于严厉的生育限制政策大大提前了中国人口结构的老化和工作人口规模的衰减,其速度要比对应时期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快1.1%-1.5%。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论述还只是考虑了工作人口数量的变化。实际上,人口老化还会带来其他诸多负面因素。因此,低生育率下的人口结构老化和规模衰减不仅会降低GDP总量的增长,甚至也会降低人均GDP的增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数据,日本人均名义GDP在1991年比美国高20%,但2013年却比美国低27%,尽管这期间日元对美元升值28%和日本低于美国的人口增长率都在推高日本的人均名义GDP。低生育率导致的人口老化被普遍认为是日本经济长期萎靡的主要原因。不少人把日本的衰弱归咎于日元升值,但日本曾长期维持贸易顺差,所以真正影响日本国际竞争力的并非日元升值。
现在中国每对夫妇只生不到1.3个小孩,单独二孩政策推出后,申请的人还不到符合条件的人的10%。中国现在显然不是小孩太多,而是太少。即便抛开家庭的基本权利、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考量,仅仅只从维持经济发展的活力来看,中国也需要像其他所有低生育率的东亚国家和地区一样,尽快放开生育乃至实施鼓励生育的政策。
最后,我们也希望更多的经济学家能够关注低生育率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负面影响。
责编:张里 E-mail:zhangli@ittime.com.cn美编:玲玲校对:苏焕文
您对本文有任何看法,可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IT时代周刊,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