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浆置换治疗10例肝衰竭的疗效观察

2014-01-29陈晓正广东省韶关市铁路医院512023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9期
关键词:肝细胞肝功能血浆

陈晓正 广东省韶关市铁路医院 512023

肝衰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近年来,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已成为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其中血浆置换疗法应用最为广泛[1]。血浆置换可清除肝衰竭患者体内含有毒性代谢物质的血浆成分,同时还补充肝细胞再生所需的外源性营养物质,促进肝细胞再生,从而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005年7月-2012年2月期间我科采用血浆置换治疗了10例肝衰竭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例肝衰竭患者诊断均符合2012年《肝衰竭诊疗指南》的标准[2],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36~69岁。慢性重型肝炎6例(均为HBV感染),酒精性肝病2例,药物性肝损害2例,住院期间均给予一般护肝、退黄及支持治疗。

1.2 设备材料 瑞典金宝AK-95型血液透析机以及费森尤斯公司出产的Psu2S膜式血浆分离器。

1.3 血管通路 7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1例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2例右股静脉穿刺置管。

1.4 方法 从留置导管动脉端将血液引入血浆分离器,将分离出的患者血浆成分全部去除,同时通过静脉端输入同型新鲜冰冻血浆或4%~5%白蛋白溶液。血流速度80~100 ml/min,血浆分离速度20~30ml/min,治疗时间2~3h,每次血浆置换量为2 000~3 000ml,平均2 333ml,每例患者治疗1~4次,平均2.3次,治疗间隔1~3d。输注血浆前均给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预防过敏反应,每1 000ml血浆补充10%葡萄糖酸钙10ml,治疗前、后采血检测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治疗过程中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出入量平衡。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经血浆置换治疗后10例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如腹胀减轻、精神好转、食欲增加等。其中有2例后期并发肝性脑病或肝肾综合征出现病情加重。

2.2 实验室指标变化 如表1所示。经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TBIL、DBIL、ALT水平明显降低(P<0.05),ALB明显升高(P<0.05),PT 明显缩短(P<0.05)。

表1 血浆置换前、后生化指标的比较

2.3 病情转归 10例肝衰竭患者中8例好转出院,2例因病情恶化死亡,有效率为80%,病死率为20%。

2.4 不良反应 在血浆置换治疗期间,10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2例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2例出现畏寒、皮肤瘙痒等输血反应,给予非那根后好转,1例出现口唇麻木,给予补钙对症处理后好转。

3 讨论

肝衰竭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危重病,病因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肝毒性药物、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等,病死率达50% ~90%[3],一般内科治疗效果较差。血浆置换是一种以正常人新鲜血浆或血浆替代物取代患者血浆,去除体内毒素和净化血液的方法,是目前国内治疗肝衰竭使用最多的人工肝支持方法[4]。与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只有解毒功能的人工肝不同,血浆置换一方面可以去除患者体内大量的大、中、小分子毒性代谢物质,改善机体内环境;另一方面,补充的新鲜血浆含有肝功能衰竭患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调理素、白蛋白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有利于促进肝细胞的再生,改善患者肝功能[5]。本组治疗结果显示,行血浆置换后,8例患者肝功能获得明显改善,表现为血清TBIL、DBIL、ALT显著下降,ALB明显升高,PT明显缩短,症状明显减轻,表明血浆置换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疗效是肯定的。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取决于肝细胞坏死的速度、程度,肝细胞再生修复的快慢,以及毒素和炎性介质对各器官的毒性作用。对上述因素干预越早,肝细胞坏死的程度越低,则对脏器的损伤就越小[6]。有研究表明,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是影响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7],本文10例肝衰竭患者中,8例无明显并发症的患者全部存活,而1例并发肝肾综合征死亡,1例并发肝性脑病死亡。故而血浆置换治疗应尽早施行,为其他综合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如能联合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液滤过等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可望得到进一步提高。

血浆置换治疗过程大多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发热、低血压等[8]。本文血浆置换不良反应有一过性血压下降、口周麻木及过敏反应,经补充钙剂和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后均能恢复,未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可见血浆置换为治疗肝衰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1]Kjaergard LL,Liu J,Als-Nielsen B,et al.Artificial and bioartificial support systems for acute an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systematic review〔J〕.JAMA,2003,289:217-222.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2012版)〔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16(3):211-212.

[3]肖观清.血液净化治疗肝衰竭〔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3,19(3):138-140.

[4]王英杰.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与评价〔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16(1):20-21.

[5]张修礼,李文波,刘艳华,等.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2):227-228.

[6]刘传苗,徐静,张莉,等.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临床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15(3):241-243.

[7]吴晓庆,万红.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4):294-296.

[8]孙世澜.血浆置换疗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6,12(1):37.

猜你喜欢

肝细胞肝功能血浆
肝脏脾植入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锌指蛋白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血浆B型利钠肽在慢性心衰诊断中的应用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