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训练专业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与实施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

2014-01-29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运动

滕 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运动训练专业蓬勃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等学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宏观上看,主要表现在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错位对接,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等方面;从微观上看,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与体育教育专业相似,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培养,总体应该符合运动训练专业从传统单一模式向现代多元模式发展,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强调和突出“厚基础”“专业特色”和“宽口径”的脉络[1]。现阶段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应向应用型体育专门性人才转型,而建立并完善与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阶段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在改革运动训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以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块为基点,搭建动态实践教学平台,培养 “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1 对“应用型人才”的解读

体育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一脉相承。从实践到理论、实践先于理论、实践多于理论,正是这种以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使得应用型人才在 “实践能力”培训方面需要更多的手段和方式[2]。从社会职业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应用型人才是指那些掌握一定社会职业需求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依靠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胜任一定社会职业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创造出业绩的人才。就此而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依据一定的社会职业需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职业针对性地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使受教育者最终具备胜任一定的社会职业工作能力,并能在工作中创造出成绩的人才培养理念[3]。相对于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依据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实践教学,实现对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培训,使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最终具备能够胜任一定社会职业工作能力,并在体育相关领域创造出具有一定成绩的应用型人才。

2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运动训练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理论知识水平、技术水平、科研管理能力的教练、教师或者其他方面体育工作人员的体育高等教育专业[4]。但是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需求,运动训练专业作为我国体育高等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养模式以及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调整的方向应以学校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为前提,结合地方大学区域优势的特点,在突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强化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教育,使毕业生成为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体育人才。在培养学生通识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基础上,加强对其职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见图1)。在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时,要把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到每个培养阶段,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大学四年中,形成立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图1运动训练专业应用型体育人才课程构建

3 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查阅我国多数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如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是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来设置本专业课程的。但从就业情况来看,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偏低,社会相关行业对专业培养人才的认可度不高[5]。其原因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对接。为实现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就业的“宽口径”,笔者认为在学生入学时应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调查、引导,通过调研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确定学生未来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运动训练学生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大致上有: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专项技术水平、群体活动指导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教学训练实践等能力(见图2)。

图2运动训练专业应用型人才具备能力

3.1 通识能力

运动训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识能力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能力”。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大部分是运动队出身,且已具备二级以上运动能力的运动员,其专业技术相对较强,但其文化功底较差,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写作能力较差,外语能力和科研能力就更差。所以,针对其特殊性,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时应着重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2 核心能力

随着体育科学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和更新过程的加快,以及教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向体育学科的渗透,高校在对运动训练人才培养时须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补充。但就体育自身发展规律来看,无论是怎样变化,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运动能力)必须具备(见图3)。我们认为,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具备的专业基础能力应当包括:提高竞技运动成绩能力、分析运动技术结构能力、从事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包括理论)能力、运动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运动选材能力及体育科研创新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能力和通识能力,学生才能从事相应的教学及训练工作。

图3运动训练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架构

3.3 职业技能能力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从单一化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对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就业取向的调查发现,学生毕业后从事与体育有关或者相关联度较大的工作大致上有五个方向:教练员工作、社会体育指导、体育管理及营销工作、体育教育(学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私教等。所以,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对其职业技能的培养可根据学校和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开设不同的教学模块进行应用型职业技能培训(见图4)。分模块教学的目的是基于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要求,实施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以培养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其中“教练员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运动竞赛能力、运动选材能力、运动监控能力、运动损伤简单处理能力、运动机能评价能力、运动员思想教育与管理等能力;“社会体育指导、管理及营销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指导群众体育的能力、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运动计划编制能力、运动损伤简单处理能力、运动机能评价能力、健身器械的使用能力、体育营销及管理等能力;“学校体育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学校体育课时计划的书写和实施能力、学校体育课运动项目的教学能力、学校运动队训练能力、从事学校体育工作方法技巧等能力; “健身俱乐教练、管理及营销”主要是培养学生各种健身操指导能力、教学能力、机体评价能力、器械健身指导能力、体育管理及营销能力、运动处方编制能力、群众体育指导等能力;“地方特色体育教学模块”是以区域特色体育项目为基础,培养服务地方特色的体育教学能力。

图4运动训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

4 培养模式实施途径

4.1 建构培养模式框架

实践教学是培育应用型人才最为关键的环节。如何建立并完善与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从社会需求来看,企事业单位用人除注重学历外,更为看重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以能力发展为主线来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时间维度来说,大一至大四期间都要融入实践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从综合性维度来看,根据运动训练专业实施职业技能教育所需能力的综合性程度,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和教学要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层次来看,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要循序渐进,从基础层到提高层再到研究创新层进行培养(见图5)。为了提升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高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引进社会体育相关产业,与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图5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框架

4.2 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围绕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建立一套从学生入学到学习过程到毕业出口的全程追踪、评价、反馈机制,引进行业企业形成多元评价主体,建立完善的评价网络和顺畅的评价反馈机制。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档案,分别在入学、大一至大四、就业初期、就业第三年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和追踪调研,做好相关记录,根据对测评结果的量化分析,确定学生通识能力、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研究与创新能力的的薄弱环节,反馈至教学和学生辅导,对学生个体制定有针对性的提升计划,对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辅导等提供具体的改进策略。

4.3 构建实践教学环境

实践教学环境是实践教学内容得以实施的支撑条件,是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备场所[6]。培养运动训练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育环境建设包括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以及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其中实践环境是基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保障,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按照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围绕“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所需要的各类不同的硬件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以专业技能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体编制实践教学大纲。在设计实践教学时,首先要分层次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在不同的实践训练中进行目标分解,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以期达到对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训练。在实践教学内容上,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实践教学;在训练方法上,采用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如中小学、俱乐部、社区的实训、参与课程设计、参加运动竞赛、毕业设计等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力求实践教学效果。

5 结语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的人才应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形成了一定的错位,直接导致了“技工荒”和 “就业难”现象。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运动训练专业应该在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抓住实践教学培育应用型人才这一关键环节,构建实践教学框架,搭建实践教学环境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突破口,构建起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新型模式。

[1] 周贤江,龙斌,俸晓东.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2):62~66.

[2] 徐家林,秦纪强.试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体育价值最大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28(4):23~24.

[3] 郝庆威,李杰凯,郭亦农,等.试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体育院校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定位与调整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5(9):101~103.

[4] 宋信勇.对我国省属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审视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86~89.

[5] 孙世明,赖勇泉.我国普通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114~117.

[6] 徐静姝,牛爱芳.论应用性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环境的构成与建设[C].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10.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运动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不正经运动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