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水利先驱李仪祉与治淮
2014-01-29顾雨田
顾雨田
中国现代水利先驱李仪祉与治淮
顾雨田
中国现代水利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李仪祉先生是奠基人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水利的先驱。他参与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学科的创始人。他主持编制的《导淮工程计划》,是中国现代水利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流域规划,堪称流域规划的杰作。他把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与我国古代治水经验相结合,提出治理黄河的科学理论,钱正英院士赞誉“李仪祉把我国治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他主持兴办的“关中八惠”(即八大灌溉工程),至今仍泽被八百里秦川。在2001年第29届国际水利学大会上,李仪祉被公认为20世纪杰出科学家之一,后人称颂其“功追大禹”。
两度留洋矢志治水报国
李仪祉(1882—1938),陕西省蒲城县人。他的父亲和伯父都是关中名儒,同盟会会员。受父辈先进思想的熏陶和影响,自幼研习西方科学,萌生科学救国思想。1898年李仪祉以精于数学考取秀才第一名。第二年又进入专门学习西学的泾阳崇实书院。1901年入西安关中学堂。1904年考取北京京师大学预科德文班。1909年由西潼铁路局派赴德国柏林皇家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科留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辍学业回国。1913年随同陕西省水利局局长郭希仁赴欧洲“考察河流闸堰堤防”,目睹欧洲各国水利事业的发达景象,比较我国水利事业的颓废,百感交集,立志专攻水利科学技术,治水救国,以求国家富强。二次赴欧的李仪祉留在德国进入丹泽工科大学攻读水利专业,不仅学习更加勤奋,还跑了许多大学以及公共图书馆查阅了大量与水利科学有关的资料,对德国等欧洲多国的水利设施进行翔实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经过两年学习,学院特别授予他“特许工程师”的荣誉称号。
兴学执教造就水利英才
李仪祉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参加创办三秦公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后改为西北大学工科)、陕西水利专科班(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担任教授、教务长、校长、兼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他还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交通大学执教,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和志士仁人,为我国水利工程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15年再次留德回国,因陕西政局不稳,财政困难,无法兴修水利,便应清末状元、实业家、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的聘请,参与创办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任教务长、校务委员会主席。他亲自编写《水工学》《水力学》《水工试验》《潮汐论》《中国水利史》《实用微积分》等各种讲义,主讲数学、地质、力学,还兼任机械工程学、路工学、水工结构等多门课程教习。
1922年李仪祉离宁回陕,任省水利局局长,次年兼任教育厅厅长。亲自筹建陕西水利道路传习所,后改为陕西水利道路工程学校,1924年学校改隶国立西北大学工科,李仪祉兼任西北大学校长,扩充设备,延聘人才,卓有建树。1932年在杨虎城的支持下,在西安创办陕西水利专科班,l933年春水利专科预备班开始招收学生,此时的水利专科班已不同以往,李仪祉的治学名望,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投考者。1934年在于右任、邵力子、辛树帜的支持下,陕西水利专科班归并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改为国立西北农专水利组,李仪祉亲自担任水利组首任主任。由于李仪祉先生博学多才,道德高尚,许多留学归国的专家教授慕名而来,水利组一时人才济济,不久水利组发展为水利系。在繁忙的公务中,他经常过问水利组的教学情况,并亲自拟定专业教学计划,还亲自讲授制图、灌溉、气象学、水工学等课程,翻译水利学科的教学资料。几载寒暑,李仪祉先生辛勤栽培的水利人才就一个个地崭露头角。经历80年风风雨雨,国立西北农专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农林水学科齐备的综合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利专业人才。
殚精竭虑绘制导淮宏图
淮河,是我国中原大地上一条古老的河流,古代与黄河、长江、济水齐名,并称为“四渎”。12世纪以前,淮河独流入海,尾闾通畅,水患较少,且有航运、灌溉之利。民间流传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江淮熟,天下足”的赞美。12世纪以后,黄河侵夺淮河600余年,淤塞河流水系,淤废入海尾闾,水旱灾害日益频繁。1855年黄河北徙以后,国内要求整治淮河的呼声日益高涨,朝野上下“复淮”、“导淮”的各种主张不绝于耳,终因时局戡乱,大都未能付诸实施。
民国时期,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郑重提出“修浚淮河,为中国今后之刻不容缓之问题。”1929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导淮委员会,任命李仪祉为导淮委员会委员、总工程师兼工务处处长。李仪祉当时已是国内知名的水利专家,他“历次巡行淮域,见交通阻滞,农民之穷困,亟思有以拯救之。”因此,他欣然接受并立即上任主持编制《导淮工程计划》。受命当月即在淮阴成立导淮工务处,8月成立总工程师办公室,并组建两个测量队。他亲自率领工程技术人员奔赴江、淮、运、沂、沭、汶、泗及黄河各处查勘,广泛搜集和研究前人导淮资料,组织工务处和总工办公室的须恺、汪胡祯、肖开瀛、陈和甫、雷洪基、林平一、祝家栋、蔡作翔等专家积极投入到导淮计划的编制工作。经过一年的时间,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五月底完成技术报告,经过导淮委员会审议,并征求苏鲁豫皖各省政府代表及专家意见,认为报告内容“大体适当”,均表赞同。民国二十年(1931年)四月十二日,国民政府批准公布实施。
《导淮工程计划》内容共分总论、排洪工程、航运工程、灌溉工程、测量设计工作五章,并附淮沂泗沭流域全图,排洪工程总图,淮水入江水道、沭河治导、沂河治导、泗河排洪、淮河上中游及其支流治导等工程图,航运、灌溉、垦区规划图,运河及邵伯、高邮、淮阴船闸设计图等20多幅图件。
在《导淮工程计划》中,李仪祉极力主张综合治理、统筹兼顾,“导淮之目的,曰防洪灾,便航运,裕农利,而发水电附之。”“以全部论,先去害,继兴利,故排洪为首,灌溉航运为次。以局部论,害先去其重者,利先兴其大者。”对排洪工程,“先从下游着手,尾闾既畅,在下游固免泛滥之灾,在上游亦减壅阻漫溢之害。”对航运工程,“先办目前通航主要之道。”对灌溉工程,“首及农产重要之区及新涸之地。”“此外则择需费少而成效速者,提前建设之。……而后逐渐以及其余”。
李仪祉认为:淮河洪水宜江海分疏,入江为主,入海为辅。他和同事们经过实地勘测和分析计算,认为入江实较入海为经济,对入江水道线路,要“择其径捷而地势低下者,所以省工费,并省水位降度之损失。”旧日各归江坝“一律撤除之,令成自由排水之口。”他还邀请导淮委员会顾问、德国汉诺威工科大学教授方修斯,先后两次考察淮河入海线路,查勘苏北有关河道河势和地形情况,选定由张福河经废黄河至套子口的入海水道路线。李先生认为,洪泽湖是一个“极好之蓄水库也。”“在今日为天然洪水库储,应尽量利用之,使排洪之尾闾工程,得以减省。”同时认为,“淮运枯水流量极小,沿运灌溉,不得不仰赖于蓄水。”
对于淮河中上游及其支流之治导,李先生提出:“若欲开浚现今河槽,纳全部洪水于其中,需费之巨,几无可能,惟有两岸建筑长堤一策。”又认为:“专赖筑堤,尚不能使最大洪水床之均深完满。河身弯曲太甚者,应截弯取直之,横断面太狭者,应开浚拓宽之。两堤之距,毋使骤宽骤狭。两堤之高,务令其工费及留于河床中被灾之地为最省。”两堤之间,大洪水时承泄洪水,平时仍可耕种。“浮山以下,拟开辟新槽,迳直穿过双沟东南之高岗至溧河洼入洪泽湖。”淮南支流上游多为山地,应建造水库。
李先生分析沂沭河状况是:“沂涨则犯沭,沭涨则犯沂,沂沭并涨而成相持之局,则积水不退,灾情愈重。”沂沭河上游山丘区“洪水骤涨骤落,历时极暂”,“洪水暴流挟沙以下,海口沉淤,尾闾更难通畅”,认为其治导之首要是“为沂为沭,令其各有定槽,不相互侵。”主张疏浚河槽、通畅尾闾,修筑堤防、阻止沂沭间洪水串流,并且在上游建造拦洪水库,往下游逐段建造底堰以平其比降,缓其流速,拦蓄其洪水量,既可省尾闾之工,兼可图农田水利之发展。勘定沂河下游河线经骆马湖东行至灌河口入海,沭河经大沙河至临洪口入海。泗运河中上游水均注入南四湖,其治导意见是利用南四湖“以拦洪防潦,蓄水抗旱。”南四湖泄水出路经韩庄以下中运河注入骆马湖,汇沂河后在灌河口入海。
《导淮工程计划》博采前贤之方略,应用西方现代水利科学技术,其规划设计水平已达先进程度,在淮河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称得上我国江河治理规划史上的创举,为后人治淮留下了宝贵经验和科学依据。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夏,淮河发生大水,曾经追随李仪祉先生参加20世纪30年代导淮工作的部分水利专家汪胡桢、肖开瀛、王祖烈、林平一、雷鸿基等,又积极地投入到新中国治淮事业。汪胡桢担任治淮委员会工程部部长,主持编制新中国第一部治理淮河的规划《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这部规划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就充分借鉴了《导淮工程计划》,继承和发展了李仪祉先生的导淮思想和主张。《导淮工程计划》虽因时代局限而存在一些不足,新中国治淮实践证明,《导淮工程计划》在治淮事业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不愧为现代治淮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712100)
(专栏编辑:杜红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