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大学《医药伦理》课程中设置现场调查环节的尝试*

2014-01-29庆,洪兰,叶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复旦大学医患医药

贡 庆,洪 兰,叶 桦

(复旦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教研室,上海 201203)

·医学伦理学教育·

在大学《医药伦理》课程中设置现场调查环节的尝试*

贡 庆,洪 兰,叶 桦**

(复旦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教研室,上海 201203)

大学《医药伦理》课程教学现场调查课的教学设计包含两个步骤:合理安排教学分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设定学生现场调查形式及考察方式。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现场调查主题,指导学生开展医药伦理主题的社会学调查,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调查研究全过程,深化了学生对医药伦理问题的认识和关注,训练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知识和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医药伦理;课程设置;现场调查;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

《医药伦理》作为复旦大学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1]旨在指导学生客观认识医药领域的伦理问题,培养学生关注医药领域的道德、情感和理智,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具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公民。[2]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除了运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之外,还尝试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现场调查。这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独立思考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加深对医药伦理及相关领域问题的理解。本文就复旦大学药学院近三年来开展的现场调查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参与现场调查的部分实例进行整理和分析。

1 设置现场调查环节的教学目的

2 现场调查课的教学设计

《医药伦理》课程共有36学时,调查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现场调查课程的教学过程为:调查前辅导-调查主题的确定及问卷设计-现场调查的实施-调查数据处理与报告撰写-调查结果汇报(大课交流),其中,调查的实施由学生在课余完成。

2.1 合理安排教学分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将选课学生分成若干调查小组,每组学生10人以内,推举小组长1名。每位教师负责指导2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关于现场调查的基本知识培训之后,由各小组自行讨论并确定调查主题,主题可以超出教学内容,但不能偏离医药伦理范畴。教师主要负责调查方法、问卷设计、数据处理的技术指导以及与小组长的联系。小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的任务分配、沟通协调以及调查过程控制。

2.2 设定学生现场调查形式及考察方式

现场调查原则上以问卷调查为主,每小组要求完成问卷100份,调查小组也可根据主题需要进行定性访谈。各小组完成问卷调查后,录入数据,统计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期末时进行课堂汇报,接受教师点评和其他学生提问。小组的调查报告由多位教师共同评分。

鉴于调查仅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伦理学社会研究,故要求学生主要在复旦大学校区范围内进行,因此,所有小组的调查主题虽然不同,但调查对象主要是复旦大学的学生群体和教职工群体。

皮带机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中的主要运输设备,尤其是在煤矿产业中,皮带机发挥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提高工程质量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近年来的皮带机电控系统故障问题严重影响了皮带机的工作效率,同时增加了工程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煤矿皮带机电控系统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并制定有效的优化方案,保证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学生选择现场调查的主题及其分析

2010~2012年《医药伦理》课程共有22个学生小组开展了现场调查,调查的主题主要包括“用药安全”、“学生健康保健意识”、“生命价值观的探讨”、“医患关系”、“患者权利”、“医疗服务的公平性”等类别的22个调研题目。

这些调查主题显示,学生的关注面广泛,多数学生最感兴趣的主题是有关用药安全、学生健康保健意识。对于前者,“用药安全”的内涵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社会热点之一,学生印象深刻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健康保健意识”并非本课教学主要内容,但是不少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关注自己所在大学生群体的健康认知与行为,并希望通过调查引起广泛关注。

此外,如果有学生接触过或自己的亲人经历过重大的医疗事件,学生个人会更热衷于诸如生命价值观、病患权利方面的调查,即表现出很强的“角色”感,如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注度调查、关于重症患者对知情权的态度调查等,而学生个人的这种经历由于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这类话题在理论和实践中也的确存在相当多的伦理争议,往往得到小组其他同学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共同思考。

4 现场调查实例

4.1 实例一:关于复旦大学本科生对于自身健康认知与行为的调查

学生选择该主题的目的是基于他们认为进入大学后,远离家人的照护和陪伴,需要学会照顾自己。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发现周围同学缺乏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常常忽视所患轻微疾病。因此,这项调查试图了解学生对待轻微不适的态度和行为,了解他们在健康认知中存在的误点和盲区,并希望以此引起学生以及学校的注意,努力让学校的健康教育有所改善,并期望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复旦学生对身体不适时应对方式的选择、就医时与医生的沟通、学生服药前对药物的了解状况、学生患轻微疾病时如何选择药物、学生自行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正确使用药物的判断、学生获得医药知识来源等。

调查结论是复旦大学本科生对自身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对一些基本卫生健康问题的认知存在误区,但与医生有较好的沟通意识。学生最后提出了建议,即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更专业的健康教育,普及医药常识,提倡合理用药,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与用药习惯。

4.2 实例二:大学生对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救治态度的调查

确定这个主题的目的是希望探寻人们目前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是否要放弃治疗”的基本态度,由于是在校内调查,所以只能初步了解复旦学生的生命伦理、家庭伦理、医学伦理观念,并促使大学生关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状况和生命质量,激发大家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医学伦理思考,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调查问卷围绕对于癌症晚期患者是否要继续接受治疗的态度,以及其态度倾向的原因展开。调查小组还特别对调查对象进行了有目的的区分,即分别考察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态度以及考察可能的影响因素,调查人群也比较广泛,涉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多个层次。

调查结论认为多数大学生仍秉持传统的生命道德观即“不放弃治疗”的态度,并表示应当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发现被调查者有出于想要减轻自己心理负担的考虑,他们内心的伦理冲突也格外强烈。

4.3 实例三:关于复旦大学学生对于献血问题的看法调查

选择本主题的原因是学生们认为无偿献血事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义务献血的主力军。因此,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参与献血情况,了解他们对于献血问题的看法,对于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献血的途径、献血时关注的问题、促使其献血的因素、阻碍献血的原因、献血渠道的选择、再次献血的意愿、对有偿献血的看法等。

调查的结论显示,献血是一种个人回报社会的途径,但是自主参与献血的大学生却不多,大学生对献血的知识了解不够全面,献血本身给人体带来的复杂影响和献血制度及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导致学生对献血多有顾虑。因此,如何促进当代大学生正常对待并积极参与献血是需要卫生主管部门认真思考的问题。调查最后给出的建议是:应当进行全面、正确的献血常识教育和宣传,对于献血途径、卫生保障和用血补偿等方面也需要进行软件与硬件两方面的提升和规范。[3]

4.4 实例四:复旦大学本科生关于医患关系认知和态度的调查

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在社会各界纷纷争论医患关系的今天,非常希望知道复旦大学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个社会问题的。即了解复旦大学本科生对于医患关系现状的看法、对于医患关系现状的态度,医患矛盾在他们心目中的看法。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当前医患关系现状的总体感觉、对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原因的看法,个人对医院、医生的看法和信任度,对医患关系的展望。

调查最后的结论是复旦大学学生整体上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对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是一个关系政府、医院、媒体等多方面的社会性问题,而较少数会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医生或患者这些直接参与方上。在遇到医疗纠纷时,绝大多数同学会选择采取沟通或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另外多数学生愿意信任医生的诊疗,可是医患纠纷对医患之间的信任程度有很大的副作用。绝大多数学生对医患关系持乐观态度,尤其是医学生对未来医患关系的改善更有信心。[4]

5 学生参与调查的表现和感受

上述实例中的调查内容虽然不能涵盖医药伦理的全部,调查范围也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群体,但确实反映了学生普遍关心和希望探求的内容,通过调查环节引发了学生对个体健康和群体健康的关注,也让他们自觉地触及到了当下医药伦理社会表现中的热点与争议,学生的调查结论甚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3]

通过观察近三年复旦大学学生在课程调查环节的表现,发现学生普遍有浓厚的兴趣,参与热情很高。学生小组内部在确定调查主题或讨论问卷设计时,会激烈争论,而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有意识地只做技术性指导并不干涉学生的讨论,但最后通过组内协调与沟通,都能较圆满地解决争议达成共识。在调查后期,学生会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分工合作,如数据录入与分析、报告撰写、演示文稿制作等,其他小组成员从旁协助。三年来所有小组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调查报告,并进行了课堂完整展示。

通过课后与学生的座谈,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调查课设计新颖,而且由于调查涉及了问卷设计、统计分析、撰写报告、课堂陈述、现场问答等环节,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不但扩充了许多课堂上未讲授的医药伦理知识,而且初步了解了社会学调查方法和统计原理,又锻炼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这将使其在以后走上医疗岗位后能够自觉将医药伦理规范付诸实践,积极关注患者的疾苦,更好地履行医者责任。

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医药伦理》中指导学生开展现场调查,可以认为是积极探索课程教学创新的尝试。虽然,调查环节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并且调查范围有限,调查结果只供课堂讨论而不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但学生却掌握了一些跨专业的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调查中,学生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学生的探求已经不局限于课程本身,而是将观察与思考的视角伸向更广阔的社会范围,更深刻地理解医药伦理的内涵,体现出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5]

[1] 乐毅.复旦本科通识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启示——核心课程、讨论课、助教制[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2):58-61.

[2] 梁丽桃.构建以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的通识教育体系[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4):585-586.

[3] 陈涵,冯岩,戴苏娜.关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 (4):74.

[4] 周永,岑爱萍,赵宁志.新形势下后医患关系和医疗服务的伦理学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6):516.

[5] 戴正德.大学时期早期的通识伦理教育[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4):63.

〔修回日期2013-11-12〕

〔编 辑 李恩昌〕

Attem pt of Setting Up Field Investigation into College Corriculum of M edical Ethics

CONC Qing,HONC Lan,YE Hua
(Department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School of Pharmac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1203,China)

Field investigation in college corriculum of Medical Ethics teaching is designed into two steps:one is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group,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initiative;another is set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form and inspectionmethods.By select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ed i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theme,theme of sociology research to guide students to carry out themedical ethics,guides the student to personally participat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deepen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medical ethical issues and concerns,training the students'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also stimulated th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humanities spirit.

Medical Ethics;Curriculum Provision;Field Investigation;Practical Ability;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Humanistic Care

R-052

A

1001-8565(2014)01-0073-03

2013-07-16〕

*本文受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研究课题资助,课题名称:基于本科生视野的《医药伦理》核心课程价值判断与思考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复旦大学医患医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