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4-01-29朴武军
朴武军
(汪清县中医院,吉林 汪清 133200)
风湿性关节炎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朴武军
(汪清县中医院,吉林 汪清 133200)
目的对风湿性关节炎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从我院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选取84例进行研究分析,并按照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方法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均为42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ESR变化状况和ASO恢复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62%、治疗后ESR为(18.59 ±6.35)mm/h,ASO恢复总有效率为97.62%同对照组患者的71.43%、(26.21±9.54)mm/h和66.67%相比,P<0.05。结论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疾病临床上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方法具有良好作用。
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方法;临床效果
在临床上,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属于一种结缔组织急性或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同溶血链球菌感染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对患者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药物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有效方法,其对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改善作用。笔者为进一步了解分析风湿性关节炎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的临床疗效,特从我院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选取84例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84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符合WHO关于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相关诊断标准。并按照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29例,女13例;患者年龄为32~69岁,平均年龄(50.24±1.16)岁;对照组42例,男30例,女12例;患者年龄为31~70岁,平均年龄(51.03±1.21)岁。对84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进行治疗,采用免疫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激素药物等治疗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方法进行治疗。①热邪迫络型患者,肢体关节肿胀、灼热、焮红、痛不可触、筋脉拘急、无法屈伸、遇暖加重、遇冷好转、夜重日轻、舌质红、脉数小滑、口渴烦闷和苔黄燥等为其主要临床症状,医护人员应采用通络解毒清热、调畅气血等治疗原则进行治疗,患者每日水煎口服2次中药,1剂/天。白虎汤加味,主要成分为:白花蛇舌草20 g、石膏30 g、知母10 g、忍疼藤20 g、络石藤20 g、炙甘草10 g、粳米10 g、桑枝3 g和丹参15 g。②风热湿浸型患者,关节屈伸不利、红肿疼痛、局部出现烧灼感、咽喉疼痛、恶心、发热、脉浮数和舌苔薄黄等为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医护人员应采用透表清热和化湿通络等治疗原则进行治疗,患者每日水煎口服2次中药,1剂/天。桂枝汤加减,主要成分为:连翘15 g、羌活15 g、防风10 g、生甘草3 g、赤小豆30 g、生姜3 g、忍冬藤30 g、桂枝5 g和赤芍10 g等。③脾肾阳虚型患者,关节变形僵硬、肌肉萎缩、骨节疼痛、面色淡白无华、肢冷形寒、腰膝酸软、弯腰驼背、脉沉弱、舌淡和尿多便痛等为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医护人员应采用益气温阳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患者每日水煎口服2次中药,1剂/天。独活寄生汤加减,主要成分为:独活20 g、寄生20 g、防风10 g、丹参20 g、秦艽15 g、龟胶15 g、鹿角胶15 g、当归40 g、白芍20 g、生地20 g、川芎15 g、白术20 g、元胡15 g、杜仲15 g、川断15 g、黄芪30 g等。
1.3 疗效判定。治愈: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消失,且ESR和ASO均恢复正常;显效: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基本消失,ESR和ASO接近正常;有效: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得到改善,ESR和ASO中等程度下降;无效: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现象。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患者例数+显效患者例数)/总选取患者例数×100.00%。
1.4 观察指标[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R变化状况和ASO恢复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单位为(χ-±s),不同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χ2检验法,如果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P<0.05,说明二者数据资料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62%(41/42),其中,24例为治愈,13例为显效,4例为有效,1例为无效;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1.43%(30/42),其中,10例为治愈,9例为显效,11例为有效,12例为无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R变化状况和ASO恢复总有效率:治疗组患者治疗前ESR为(52.32±12.03)mm/h,治疗后ESR为(18.59± 6.35)mm/h,ASO恢复总有效率为97.62%(41/42);对照组患者治疗前ESR为(51.21±14.04)mm/h,治疗后ESR为(26.21±9.54)mm/h,ASO恢复总有效率为66.67%(28/4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ESR,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SR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患者ESR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且治疗组患者ASO恢复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
3 讨 论
在临床上,风湿性关节炎疾病为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包含现代医学的风湿、痛风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类型,主要因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导致患者滑膜液渗出或是滑膜增厚等,其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2]。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医护人员应采用相应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非甾体抗炎药、细胞毒药和免疫药剂等为常见治疗药物,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该种治疗方法远期治疗效果不佳,且具有毒副作用大和复发率高等特点[3]。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方法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疾病临床上可显著避免常规西药治疗中出现的弊端,有效缩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且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该种治疗方法主要是依据患者出现疾病的类型采用不同的药物成分进行治疗,因热邪迫络型患者具有急迫性质,造成患者气血瘀滞和脉筋拘急等症状,医护人员采用通经络、清热毒、调畅气血、热去络通和减轻疼痛反应的中药进行治疗;因风热湿浸型患者主要是湿邪风湿侵入,出现湿热交阻症状,医护人员采用利湿和络通痹和清热祛风解表的中药进行治疗;因脾肾阳虚型患者具有痹症迁延不愈现象,进而导致患者脾肾阳虚,极易受到外邪侵犯,医护人员采用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中药进行治疗,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
综上所述,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疾病临床上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方法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其对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具有良好改善作用。本次研究选取的84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ESR和ASO恢复总有效率均同对照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该研究结果同何传进学者在《热痹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86例》中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因此,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方法值得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疾病临床上推广应用。
[1] 杨戈.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9):1302-1303.
[2] 王莹.中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31):520-521.
[3] 刘春风.中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11, 9(30):156-157.
[4] 关春芳,赵泽英.中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33):3-5.
[5] 何传进.热痹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86例[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7,19(3):48-49.
R274
B
1671-8194(2014)35-02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