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干部为什么会变坏

2014-01-29赵哲,方可成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绑架者行贿者软性

有的人,原来明明是清官,甚至能直接跟行贿者叫板“你休想过我这一关”,为什么最后却沦落为巨贪?

在进行了大量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之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教授为解答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心理学的解释,她将之命名为“心理绑架”。

和暴力绑架一样,心理绑架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利益。不过,在具体手段上,心理绑架则是软性、渐进式的,不必动用一刀一枪——套用一则广为人知的比喻来说,类似于“温水煮青蛙”。

被“煮”的“青蛙”是那些手握权力的官员。他们的一般特征是:有资源,有魄力,工作出色,有能力办成事,但对诱惑的抵御能力则相对较差。

“容易被‘绑架’的官员还有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特征:仗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讲义气’。”许燕说。至于个中原因,则很容易理解:仗义者往往容易和人建立起紧密、稳固的关系,与人以“兄弟”相称,这样也就容易被绑架者也即行贿者利用。

当然,绑架者在建立这种关系的过程中非常讲究技巧,用微妙的手法进行心理投资和利益交换。一开始,他们都会隐藏起自己的真实动机,以真诚、稳重、可靠的良好印象示人,善于抓住时机,达成初步目标——与被绑架者建立初期联系。

为了建起这种联系,绑架者的手段层出不穷,但一般而言,都是要搜集对方的“软肋”,从他们的兴趣爱好下手,投其所好,并不直接以赤裸裸的金钱进行诱惑。另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是“间接绑架”,即寻找中间人,比如官员的配偶、孩子、同学、秘书,甚至司机,通过这些人牵线搭桥,建立起利益共同体。而这时,被绑架者还蒙在鼓里,没有任何防备。

一旦这种关系通过不断的正面反馈和强化形成累积效应,达到非常紧密的程度,绑架者就由弱势地位翻身而起,转变为强势。他们开始有底气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并利用前期的“投资”进行“软性胁迫”。

伴随着绑架者的由弱变强,被绑架者的地位也就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被绑架了,需要作出选择:要么接受要求,要么拒绝要求。如果拒绝,那么被绑架者就面临被“撕票”的危险,最好的情况是二人关系终止,未导致恶性后果,但往往发生的却是另一种情况:绑架者通过敲诈、举报等手段实施报复。

如果被绑架的官员出于对“撕票”风险的恐惧而接受了要求,那么绑架者就开始一步步达成自己的目标,他们可以“收网”了。伴随着绑架者的一步步“攻城略地”,被绑架者则一步步堕入贪腐的深渊,乖乖成为前者的俘虏。

“到最后,真的是无可奈何了。他们只能继续腐败下去,因为他们拒绝要求也是死路一条,被迫选择冒险,因为只要侥幸不被发现还能存活下去。”许燕说,“这是一种逼良为娼的过程。”

许燕曾把自己总结的理论模型介绍给长期从事反腐败工作的纪检部门成员,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实际上,一些官员落马后的忏悔也证明了心理绑架的存在,有人说其堕落的原因是“中了温水煮青蛙的陷阱,当发现时已经无力挣扎了”,不少人后悔当初不慎结交了损友:“一旦误入歧途,就会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不过,许燕也很清楚地认识到:腐败问题有着复杂的制度成因,无法简单地归为一种心理的过程。“不要把心理因素看得太重。”许燕说,“我们只是希望告诉官员,有这样一种危险的模式,要增强自我保护,防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实施了心理绑架。”

猜你喜欢

绑架者行贿者软性
让“围猎者”寸步难行
绑架者的真面目
一种软性薄膜压力传感器
别被行贿者的“可怜”蒙了眼
漫画五幅
本期导读
阳光下的绑架
立法取向应轻责行贿重责受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