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流域“三条红线”管理 做好水资源论证工作

2014-02-27王式成王慧玲王向东

治淮 2014年12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红线功能区

王式成 王慧玲 王向东

(1.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蚌埠 233001 2.安徽淮河水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蚌埠 233001)

围绕流域“三条红线”管理 做好水资源论证工作

王式成1,2王慧玲2王向东2

(1.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蚌埠 233001 2.安徽淮河水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蚌埠 233001)

淮河流域特殊的背景导致水资源问题复杂交织,水资源管理难度较大,深入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重点强化“三条红线”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流域为背景,分析了水资源问题复杂的原因,“三条红线”管理现状、存在问题,阐述了围绕红线要求下水资源管理的新需求,全面、具体分析了如何在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中充分体现红线管理的要求。

淮河流域 三条红线 水资源论证

一、引言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东部,地处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气候过渡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剧烈,水土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水资源短缺、利用粗放、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复杂水问题并存而交织;跨省河流、跨省水体多,省际水事关系复杂,各方利益难以平衡,水行政管理难度大。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紧扣“取水、用水、排水”三个环节,以“三条红线”为依托,强化水资源的“源头管理、过程管理、末端管理”的三个层次管理。在淮河流域全面、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解决流域复杂水问题的有效途径。水资源论证是为取水许可和“三条红线”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的基础工作,在论证报告编制中,要围绕“三条红线”管理和取水许可的要求全面开展分析论证。

二、流域“三条红线”管理现状

淮河流域的流域形状、自然地理特点、社会经济状况、水利工程体系、历史上黄河长期泛滥夺淮造成的水系紊乱,导致流域水资源问题复杂,“三条红线”问题交织。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取得显著成绩,但在新的形势下仍然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可见,流域水资源问题除了自然禀赋条件较差外,更多的是由不规范、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行为所致,“三条红线”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

表1 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现状与管理业务需求表

三、如何围绕“三条红线”做好水资源论证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以下简称《意见》),围绕“三条红线”管理提出了12项具体措施。如何在水资源论证报告中落实这12项措施,是基于红线管理下水资源论证报告编制要关注的重点。下面就围绕“三条红线”管理要求及其管理措施,分述如何在报告编制中具体体现。

1.用水总量控制红线

报告编制要围绕总量控制红线管理和六项措施的有关要求全面分析论证,具体要求如下:(1)根据已有规划,明确交代分析、论证范围水资源配置情况,交代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2)分析区域水资源条件,与现有经济布局的适应性;(3)分析项目取水河段的水资源特征,明确交代取水河道水量分配方案,无分配方案时分析不同用水户现状用水量、用水水平、用水合理性指标,初步确定水量分配方案,作为论证中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依据,从总量控制层面分析项目取水与有关管理政策的相符性。在以往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中,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均不够,更多是注重单个具体建设项目取水水量调节计算。

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论证是取水水源论证的基础和项目取水方案确定主要依据,但当前不少报告编制人员对此认识不足。因此,围绕总量控制管理的新要求,充分收集分析范围、论证范围内现状年份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源供水基础设施状况,较准确地确定供水量、实际用水量和需水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供需平衡分析要摸清分析、论证范围内现状条件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没有水量分配或协议的地区,可以通过开发利用程度及潜力分析,初步确定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总量控制的依据。在论证中总量控制管理既要项目取水总量不超过区域控制总量,又要求项目的取水总量是优化合理的,进行区域用水水平分析,一般需要分析计算分析范围内的综合用水指标、农业、工业、生活用水指标,评价其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及变化情况。

取用水合理性分析是从项目所属行业、产品、规模、工艺、技术和当地水资源条件等方面分析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符合性;与水资源规划、配置和管理的要求的符合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符合性;与区域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程度、用水水平的符合性。在与水资源规划、配置与管理的符合性中,作为宏观层面取水总量控制的基本依据,要仔细论述,有说服力。对于不符合或者符合性不好的,要提出明确要求,建议业主调整。

取水水源论证,要在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论证范围内总量控制要求,分析计算论证项目取水保证程度、用水的可靠性与可行性。

2.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意见》中就用水效益控制红线,提出了“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等要求。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要求,主要在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的用水水平分析和用水合理性分析中体现。具体要求如下:(1)分析项目各用水环节,用水指标,与先进节水工艺,用水定额比较,找出节水环节;(2)根据节水环节,分析节水潜力;(3)结合项目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4)提出节水、水量监测措施;(5)建议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措施。

在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的用水水平分析中,要全面分析分析范围内各用水户用水的水平、用水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用水水平分析与比较依据之一。在取用水合理性分析中,首先要从节水管理政策需要,在根据水量平衡图分析整个用水过程的基础上,计算各个环节的用水指标,并与同行业、节水型社会建设用水指标及国内外先进水平比较,评价项目用水效率,分析找出节水环节与节水潜力,提出相应可行的节水措施。其中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应作为评价项目用水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严格控制取用水达到一定规模的用水户新增用水。

3.水功能区纳污控制红线

《意见》中就水功能区纳污控制红线,提出了“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三项措施。具体要求是:(1)详细、全面交代项目取水水源所在的水功能区现状及其管理要求;(2)详细交代取水河道、退水口及退水影响范围内,水生态系统保护现状及管理要求;(3)详细分析建设项目退水方案合理性,退水方案可行性,尤其要注意污水处理工艺的、处理的设施设备设计的合理性;(4)分析取水、退水对水功能区管理的影响;(5)分析取水、退水对水生态系统影响;(6)对于设置排污口的项目,根据要求进行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分析;(7)根据取水、退水影响,在区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框架下,提出切实可行的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和补偿建议;(8)落实水资源保护和补偿措施的监督管理措施。

现状不少论证报告中,对纳污红线分析深度、详细程度不足。淮河流域独特的特征及工程特点,易诱发污染和事故,纳污红线管理面临压力很大。只有在每个建设项目中落实好纳污红线管理要求,才能保证整个流域良好的水环境、水生态,保障供水安全。

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建设项目为例,取水最直接的改变是减少蓄水量、降低水位、改变下泄过程的时间分布等河道水文情势,进而影响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和水域使用功能。要在取水河段水功能区现状和水功能区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单个项目取水影响和全部取水户取水累积影响、水文情势改变后对纳污能力影响,并在区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总体框架下提出切实可行的减缓或消除影响的措施以及补偿建议。同时,水行政主管部门也把监督这些措施是否

落实到位,作为纳污能力红线管理的主要内容。

项目退水对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有直接影响。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直接受其所在区域和河道的水文情势影响,淮河流域降水分布时空很不均,导致地表径流分别不均,再加之河道闸控系统的调蓄控制,水功能区的水文情势处长动态变化中,使得其纳污能力也处在动态变化。在论证中,首先要分析项目退水河道的纳污容量变化特征;其次根据项目各工艺环节的退水量和污染物成分,分析退水方案、废水处理工艺措施合理性,处理设施设备是否落实,并提出废水处理优化方案;再次量化分析退水对纳污河道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时间长度等;最后根据红线管理要求和有关管理条例的规定,提出减缓或消除退水影响措施和补偿建议,明确补偿的主体、对象、方式、责任人,为项目的后续工作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也避免了水事纠纷。

四、结语

淮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复杂且交织,水资源管理难度大,解决这些复杂问题,要紧扣流域实际与特点,深入理解“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三条红线”管理的新要求,在每个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中落实好“三条红线”的管理,为更好地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红线功能区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烧结混合机各功能区的研究与优化
基于ELECTRE III的淮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
一两江湖之红线引[连载一]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及污染物总量控制
不能突破“公平竞争”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