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詹安泰著述考释
2014-01-28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马 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48]
⊙夏 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 400015]
新发现詹安泰著述考释
⊙马 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48]
⊙夏 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 400015]
《詹安泰全集》是目前收集詹安泰各种著述最为完备的作品,但仍偶有遗漏,特别是对其早期学术著作的整理有疏忽之处。笔者日前搜集到詹安泰在民国时期发表在报刊上的四篇诗学和词学论文,对于补充和了解其学术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所载的诗词作品亦有助于集中作品的校勘。
詹安泰 著述 补遗 考释
詹安泰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在《诗经》《楚辞》以及词学等领域建树颇丰,后人曾陆续将其著述整理出版,如《詹安泰词学论稿》《詹安泰词学论集》《詹安泰文集》等,2011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六卷本《詹安泰全集》,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詹安泰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帮助。但詹安泰在民国时期的著述仍偶有遗漏,甚为遗憾,这也与民国时期文献搜集不便有关。
笔者日前在国家图书馆查资料时,发现詹安泰于1945年和1947年至1948年分别发表在《龙凤月刊》和《民主时代》上的四篇论文和部分诗词作品。四篇论文均未被全集收录,《詹安泰先生年谱》与《詹安泰著述年表》也未曾提及,诗词作品与全集亦有出入。自1938年詹安泰在中山大学开始主讲后,集中精力开展对古代诗词的研究,曾计划编写《中国诗学》《词学研究》,建构其古典文学研究的学术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部书均未完成。目前对詹安泰古典文学工作的研究多集中在词学和文学史方面,却忽略了他在学科理论建设上的努力,这与资料的缺失有关。因此这四篇论文的发现,既有利于丰富补充詹安泰古代文学研究理论体系,同时又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认识他的诗学、词学思想。现对四篇论文简述如下,同时将报刊所载诗词与全集校对。
一、诗学研究著作《论诗之风格》刊登于1945年《龙凤月刊》创刊号,该刊为双月刊,由民国时期在文化界较活跃的黄萍荪在福建永安创办,该文有可能是詹安泰先生在黄萍荪极力邀请下投稿的。黄萍荪在创刊号《校后余谈》中呼吁教授们,“如果大家觉得在东南方面需要有这样一个刊物的话,那么不管是相识的,未识的,请赶快捉起笔来,写你所要写的,以延续这你认为值得支持的刊物;尤其是……掌文、哲、史、地诸课的教授先生们,我们对之殷望更切。”①
该文有七千多字,写作时间,应该在1944年以前。黄萍荪在创刊号《校雠余谈》中称“本期原定去年六月出版,因上述种种困难,一再展期,直至十一月底,总算在未尽如意之中编好了首期。……因战事隔绝了音信的中山大学教授陈安仁和詹安泰二位先生,自又无日不在同人的系念之中”。同时,该期后面的“作者介绍”中提到詹安泰时称“詹安泰,字祝南,年四十二岁……曾任广东省韩山师范教员及在金山中学执教十二年,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六年”,从当时詹安泰先生的年龄及在中山大学任教的时间推测,该文投稿时间应该是1944年。因此可以得知,詹安泰先生的《论诗之风格》一文应该在1944年前完稿。与詹安泰其他文学研究著作发表时间比较,该文应是他较早的一篇有关古典文学理论的著作。在此之前,他曾发表《论寄托》《杨琏真加发陵考辨》《中国文学之倚声问题》。
《论诗之风格》极有可能是詹安泰计划要写的《中国诗学》中“风格”一章。据《詹安泰先生年谱》引用1951年詹氏所填《广东省公私立高等学校教职员概况表》记载,解放前詹安泰有感中国诗学尚无比较完善的著作,曾计划写《中国诗学》一书,已有部分篇章完稿,“中国诗学分十章,已成体制、韵格、声律、意境、风格、法度共六章,约十万字”②,但是由于是在动乱时期所作,其中提到的《中国诗学》已完成的六章既没有结集出版,单独发表的情况也不清楚。目前所见有关詹安泰的各类著述均未收录已完成的六章,因此《论诗之风格》一文具有极重要的文献价值。
新文化运动以后,由于输入的西方学术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逐渐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科学性、理论性、逻辑性增强,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由传统向现代演变,一些学者首先从学科建设上展开对基础范畴的研究。民国学者对“风格”一词探讨颇多,当时社会学的分析方法风靡一时,因此有关论文大多认为产生“风格”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环境,这种观点以傅东华《风格论》为代表。詹安泰在《论诗之风格》中首先梳理了古人对风格的界说,其次指出作家个人因素对风格的形成起关键作用,认为风格由作者独特个性及其特殊的艺术手法共同作用而成。最后,着重探讨了风格与人格之间的关系。
《论诗中的理致》发表于1948年《民主时代》第1卷第4期。詹安泰在文中提出诗歌创作中应讲究“理致”,分别探讨“理致”的概念、意义以及读者和作者如何获得“理致”。首先,詹安泰指出“理致”不同于纯粹的说理,而是近乎“理趣”。其次,他认为好的诗歌不仅仅是抒情,而且透过情景事能让人悟到一种“理致”,因为抒情仅仅让人感动,而有“理致”则含蓄隽永,引发人的思考,唯其如此才能让人咀嚼不尽、耐人寻味。再次,詹安泰认为读者可以通过“妙悟”领会诗中的“理致”,作为诗人的他从自身经验出发,指出作者通过蕴藏在内心的质素与外界偶然接触不自觉地便获得“理致”。
《谈拙质美——旧诗新话》发表于1948年《民主时代》第2卷第1期,詹安泰有感传统批评中争一字之奇的风气,特意指出“工是接近雕镂的美,拙是接近自然的美,雕镂的美易见,自然的美难知”。该文还系统地论述了朴素诗风的价值,并探讨怎样达到拙质美的方法,这对我们了解詹安泰先生的诗歌创作标准与诗歌理论均有重要意义。
该文与詹安泰在1947年5月1日发表的《诗的批评——中国诗论之一》,在体系上有一定承接之处。他在《诗的批评——中国诗论之一》总结,“以上所说的,都是对批评一种作品的一般的说法。至于对一篇作品的批评,要看通篇的气格呢,还是着重在精警的句调呢?……这种种繁琐的问题,我另有专篇讨论,这儿不再细说了。”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有意对单篇作品中是否以“警句”为贵进行讨论,并且已经成文,所以《谈拙质美》一文很有可能与《诗的批评》在同一时期所作,表明詹安泰这一时期专注对诗歌理论的建构,也说明他对诗歌理论已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词学研究著作《关于词的批判》发表于1947年《民主时代》第1卷第2期。据《广东省公私立高等学校教职员概况表》记载,詹安泰在解放前计划写《词学研究》一书,该书共分十二章,已写成八章,其中《论境界》没有保存下来。同时詹安泰计划在该书中设《论批评》一章,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关于词的批判》一文不仅涉及到詹安泰对“意境”的论述,而且可以看出他对词的批评的看法,在文献、学术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947年詹安泰在《文教》创刊号与《文学》第1期分别发表《词境新诠》《无说词》两篇有关词学研究的著作,《关于词的批判》一文在内容、学术理念上与上述两篇文章有明显的承接关系,构成詹安泰的词学理论的基础。首先,詹安泰开篇即指出“批判文学作品的最高标准,是系于那作品的意境的优劣,而不系于那作品的意境的有无”。其次,詹安泰以是否具有真感情衡量词的优劣,认为即使是写个人感情,但只要是真挚地表达,那么就和家国之思(即其文中所说的“义感”)具有同样的价值。再次,詹安泰在文中对“表现”说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在《词境新诠》中认为诗歌境界由“情趣”和“表现”两部分构成,但并未作具体阐发。在《关于词的批判》指出,“所谓‘真诚的表现’它并不像历史学家一样只是很笨拙地作那实际人生的记述,而是艺术的创制。它重在表现,而且是有功能作用的表现。”
三、诗词作品校勘全集中第4卷收录詹安泰的诗词作品,据整理者点校说明该集据香港何氏《至乐楼丛书》影印其手定本而成。但由于时间关系,一些字迹不清楚,有些地方甚至有阙文。詹安泰在民国时期发表在期刊上的诗词作品可以弥补部分阙文的遗憾,为校勘提供极大帮助。
山亭宴·寄呈夏庵先生
短长入镜天多妒,净铅华嫩寒幽愫。瘦倚翠屏宽,乱红指云奁玉宇。絮飘萍荡恋回风,梦觉青无非故。扶醉上吟鞯,记历遍、江南路。十年心事惊秋雨,换西笑古城缓步。寒泫霜花,年旧赏园林甚处。鲛绡封泪未能晴,肯惜似宵蛩啼曙。戍鼓压春声,几唤得、骚魂驻。
(时先生主海上词坛)
山亭宴·澄江感春寄呈夏先生沪渎
短长入镜天多妒,净铅华嫩寒幽愫。瘦倚翠屏宽,乱红指云奁玉宇。絮飘萍荡恋回风,梦觉青无非故。扶醉上吟鞯,记□遍江南路。十年心事惊秋雨,换西笑古城缓步。寒泫霜花,年旧赏园林甚处。鲛绡封泪未能晴,肯惜似宵蛩啼曙。戍鼓压春声,几唤得骚魂驻。
陈谊《夏敬观年谱》引用该词与全集所载相同,并且注释称“此词颇难句读,以意略加点定。上片末句疑有脱讹”③。从上文可以看出,两首词内容基本一致,题名和词后的注略有不同之处。值得注意的是,负责词集点校的华南师范大学左鹏军教授特意在词后加按语称“按词律,‘记’下当有一字,原空缺”④。《龙凤月刊》所收该词“记”后还有一“历”字,并有两处断句与全集不一样,恰好弥补后人“颇难句读”之叹。
① 黄萍荪:《校后余谈》,《龙凤月刊》1945年第1期。
② 詹安泰:《詹安泰全集》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22页。
③ 陈谊:《夏敬观年谱》,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177页。
④ 詹安泰:《詹安泰全集》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69页。
作 者:马 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在读博士研究生;夏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员。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