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中“孝子”“孝孙”考

2014-01-28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名作欣赏 2014年6期
关键词:礼记孝子小雅

⊙罗 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48]

作 者:罗 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在读博士研究生。

《诗经》中出现“孝子”“孝孙”的诗句有三首:《大雅·既醉》中,“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小雅·楚茨》中,“孝孙有庆,报以介福”;《周颂·雍》中,“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小雅》《大雅》《周颂》大部分作品均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创作完成,所以,这些“孝子”“孝孙”之词,应该出现在西周。现在学术界对于“孝”观念产生的时代,基本上也认为是在这一时期。其主要依据就是“孝”字大量出现在这时期的文献中。而“孝子”“孝孙”词组在西周只出现在《诗经》之中。

“孝子”一词出现在青铜器铭文中,一直到战国才出现。如“向孝子——向孝子鼎”(《集成》一三四九),“滑孝子——滑孝子鼎”(《集成》一九四七),“左孝子——左孝子壶”(《集成》九五三八)。此几例均为战国晚期之器物,据西周时期已比较远。此外,“孝子”“孝孙”之词又出现于先秦传世礼书中,其内涵与《诗经》中的有同有异。礼书大部分编撰于战国时期,有些甚至晚至汉代,其观念和礼制较西周时期有很大的变化。

回到《诗经》本身,上面所总结的诗句都与祭祀有关系,传统的解释基本上指出了其祭祀的涵义。以《大雅·既醉》为例。范处义指出,“则周家之致孝於鬼神可谓源源不竭矣。宜其神永赐以善亦无已也。”①朱熹指出,“孝子,主人之嗣子也。《仪礼》祭祀之终,有嗣举奠。”②《诗经疏义会通》指出此章节的主旨为“奉先之孝”。③

古人对《诗经》“孝子”“孝孙”的解释源于礼书,礼书明确地讲到这些为祭祀之称呼。如在《仪礼》的《特性馈食礼》《少牢馈食礼》章节中,在祭祀中以“孝孙”为主祭者的称呼。在《礼记》中《郊特牲》:“祭称孝孙孝子,以其义称也。称曾孙某,谓国家也。”《曲礼》:“(诸侯)临祭祀,内事曰:‘孝子某侯某。’”《杂记》称:“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这些和《诗经》中的意思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此文认为孝子的行为有三:养、丧、祭。从上面的引文可知哀子、哀孙的称呼用在丧礼之中,可以证明“孝子”“孝孙”之称呼在西周时期有可能不用在“丧”之中,是“祭”所专有的。在《仪礼·士虞礼》可以找到称呼转换的根据。“死三日而殡,三月而葬,遂卒哭。将旦而 ,则荐。卒辞曰:‘哀子某,来日某,跻尔于尔皇祖某甫。尚飨。’”此是丧主安葬尸柩后,为迎接死者之精气而在庙内的活动。其中包含“ ”祭,将死者 于祖庙。 祭之前,丧主称之为哀子;翌日 祭之后,就开始以“孝子”来称祭主。如《仪礼·士虞礼》所言:“明日,以其班。……用嗣尸。曰:‘孝子某,孝显相……’”而且以后的“小祥”“大祥”“”依次除去“丧服”的祭祀活动,都以“孝子”为称呼。以养作为孝子之行为,在春秋时期才明确出现。《左传》文公十八年,鲁国季文子引先大夫臧文仲之语:“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此时孝子的行为由祭祀扩展到赡养。

理顺了礼书中的矛盾之处,更能清楚地理解《诗经》中“孝子”“孝孙”的祭祖之义,总体上都是祭祀时的特称,是被祭祀者的儿子或者孙子,被称为孝子或者孝孙的人具有一定的宗法地位,一般是由宗子来担任。礼书是后世的礼制总结,《诗经》中的祭祀场面描写相较要鲜活和真实得多。“孝子”“孝孙”在礼书中只有简单的概括,而《诗经》却生动而完整地进行了描写。因此,通过诗歌的文本更能直观地看到孝子、孝孙们的所作所为。众多诗歌中,描写了完整祭祀仪式的是《小雅·楚茨》,本文拆分其祭祀步骤,来分析孝子、孝孙在祭祀祖先仪式中的行为特征。

(一)准备 诗歌的第一章“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言粮食充裕,而用以为酒食,用以祭祀。其中“以妥以侑,以介景福”两句,包含了丰富的典礼活动,沈文倬先生这样分析,“以妥”是祝官迎尸如室,“以侑”是尸接受祝官辅导。④《楚茨》开头的描写并不是已经展开了祭祀活动,而是表示为这些活动做好了准备。

(二)正祭 “济济跄跄,尔牛羊,以往 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礼记·郊特性》:“直祭祝于主,索祭祝于

”,《礼记正义》解释为:“谓荐孰时也,如特牲少牢馈食之为也。直,正也,祭以孰为正,则血腥之属尽敬心耳。”“孰”为熟也,以熟食为祭祀之品。沈先生认为此是正是天子诸侯正祭当有的节目,按照礼书的记载应该是非常繁琐的,诗歌在这里简略地概括了这些过程。

(三) 祭 “祝祭于 ,祀事孔明”,祝开始在 进行祭祀的活动。《毛传》:“ ,门内也”,以 为位置名词。解释为在 举行的祭祀,是其字面意思。根据《礼记》在 祭祀叫作“索祭”。沈文倬解释道:“祭前庙门求神,以所在处所言叫作 祭,以所为何事叫索祭。”⑤之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根据《仪礼·士虞礼》:“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神保即“尸”,由被祭祀者孙辈来担当。神保代表先祖,品尝美食。此时,祖先神灵被认为来到了宗庙。

这一章最后描述道:“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此时,就出现了“孝孙”之称呼,“孝孙有庆”是什么意思呢?《小雅·甫田》:“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我士女。”《毛诗传笺通释》言此段“农夫之庆”是指“蜡祭”,为“合祭众神之祭”。⑥“庆”指祭祀活动。“有庆”作为孝孙活动,反映了一个事实——孝孙参与了“庆”所包含祭祀祖先的各种活动。孝孙是祭祖先活动过程中,一以贯之的称呼,这是“孝孙”的活动特征之一。

(四)宾尸 “执爨 ,为俎孔硕,或燔或炙。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此部分即为“宾尸,遂及宾客之献酬也”。最后,“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格为“至”,宾尸的活动合乎礼制,气氛和悦,祖先神灵来到了现场。

接下来,“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几如式。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马瑞辰释“工祝”为祝官,他承担着人神交流的任务。在祭祀祖先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主要的祭祀人,称之为孝孙;一方面是受祭祀的祖先。祖先有着仪式上的扮演者,就是“尸”,在诗中称之为“皇尸”“神”“神保”。“虽然,尸是直接参与到祭祀活动中,但是孝孙和尸的交流还是需要祝官的帮助。《郊特牲》说:‘尸,神象也。祝,将命也。’祝传达主人与尸之间的诰教祝嘏。主人室中献尸,东西相向,祝南面召诰。在仪式动作上,祝当人辅相,尸来时,祝出门迎入;尸去时,祝导之出门。”⑦此外,生人对神灵的祈求,称之为“祝”;神灵对生人的赐福称之为“嘏”。《礼记·礼运》:“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在这一过程中,人神得到了语言上的交流。沈立岩将“工祝致告”后面的诗句全归为祝官的祝嘏之语,⑧是有一定的道理。在这段嘏辞中出现了是“孝孙”,这里指的是主祭者。孝孙因为祭祀祖先,受到了祖先的祝福,这是《诗经》中“孝孙”行为特征之二。

(五)送尸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孝孙离开祭位,祝官宣布神灵已经饮醉。此时作为神灵的代表皇尸起来告辞,钟鼓响起以送之。仍是一派热闹的场景。祭祀仪式到这里,孝孙基本上完成了与祖先的沟通。而孝孙的活动没有结束,接下来他要主持与参加祭祀者的飨宴。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大雅·既醉》:“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毛《传》言此为成王祭宗庙,完成了旅酬以及无算爵,故云“醉”。两诗所产生的场所应该同样是祭祀仪式后的饮宴之中,但是前面是已叙事为主,而后者似乎是整段的抒情。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叙述西周盛时,王者祭毕飨宴,而公尸祝福之诗。”⑨《小雅·楚茨》这一部分与《大雅·既醉》可谓互为表里,前者是祭祀之行为记录,后者是语言的记录。在既醉之时,祝以尸的名义再次祝嘏孝子。“君子有孝子”,马瑞辰释为“亦指成王。有者,又也,言君子又为孝子也”。⑩先无论君子是否指成王,就君子又为孝子之意,可以理解为君子在飨宴的时候仍然称之为孝子。可以表明“君子”依然以“孝子”的身份进行活动,即《诗经》中“孝孙”行为特征之三。

通过对《小雅·楚茨》的分析,可以看到“孝子”“孝孙”的名称贯穿整个祭祀活动,他们通过祭祀表达了对祖先的孝意,并且接受了祖先的祝福;仪式之后,还飨宴宗族成员。西周时期,“孝”为祭祖之行为,通过祭祖活动以纪念先祖并且团结族人。在《诗经》的祭祀诗中得到了充分证明和展现。

① (宋)范处义:《诗补传》卷二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92页。

③ (元)朱公迁:《诗经疏义会通》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⑤⑦ 沈文倬:《宗周岁时祭考实》,《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第105页,第83页。

⑥⑩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16页,第895页。

⑧ 沈立岩:《先秦语言活动之形态观念及其文学意义》,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页。

⑨ 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27页。

[1](汉)毛公,(汉)郑玄,(唐)孔颖达等.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汉)郑玄,(唐)贾公彦.仪礼注疏[M].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汉)郑玄,(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晋)杜预,(唐)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猜你喜欢

礼记孝子小雅
作家现在时·徐小雅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半途而废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孝顺的定义
孝顺的定义
小雅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久病床前无“孝子”
母爱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