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语文》中的探险与财富

2014-01-28湖北苏祖祥

名作欣赏 2014年7期
关键词:探险

湖北 苏祖祥

打开电脑,我们通常会点击IE浏览器上网,IE中的“E”是Explorer,意为探索、探险。今天,人们通过浏览器来一场精神上的探索、探险,成为一种再轻松不过的常态。在一种更为普遍使用的意义上,作为一种有异于日常生活的非常态的身体及精神上的双重探险,往往意味着物质世界的海洋、高山、巨川、神秘怪兽、陌生种族,以及未知世界带来的惊险刺激的感受、得到满足的好奇心、全新的审美体验和丰盈的物质财富。种种险远、瑰怪、奇伟、非常之观,曾经是那样激励着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约翰·史密斯、威廉姆·布拉德福特、麦里韦泽·李维斯、约翰·威斯利·鲍威尔、杰克·伦敦,而他们的探险体验也成为《美国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勇敢的人们,本着以真求道、以善养气、以美修身的原则,不断拓展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虽然英国人的探险事业落在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后面,但他们并没有望洋兴叹、甘居人后。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出身的理查德·哈克吕特牧师,编纂了他的专集《英格兰民族的海上航行、贸易和发现》,用以鼓舞他的同胞从事可贵的海外冒险事业。他们的一切努力,都带有英国人的一种魔性,一种想要建立一个新的英格兰、一个新的社会的热切愿望。1606年圣诞节期间,迈克尔·德雷顿(1563—1631)曾写下《弗吉尼亚海行颂》,来欢送出征的探险者:

不列颠人,你们耽延已久,

快快上船,莫再稽留,

趁着欢畅的和风,

满满扬起帆篷,

怀着坚定的誓愿,

如风一往无前。

而《来自弗吉尼亚的消息》(1610)一诗则写道:

让英国知道我们欣然情愿,

正是这样我们的工作才算优秀,

在从前无人来到的地方,

我们希望移植一个民族。

(引自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

尽管失败的阴影驱之不散,但在财富、信仰的引导下,盎格鲁-撒克逊人仍然不避艰险,不畏风浪,越过大西洋,来到新大陆寻找梦想。

经过在海上的漫长搏斗后,他们到达了那片叫作考德海角的大陆,他们知道这个地方,并不感到高兴。经过他们自己之间以及和船主进行的仔细讨论,他们作“Z”字形航行,并且决定向南航行(风和天气都很合宜)去寻找哈德森河附近可以居住的地方。然而,他们航行了半天以后,却陷入了危险的暗礁群和咆哮的大浪之中,而他们发现自己身处险境时,已经深陷其中了。风也离开了他们,他们决定再次驶向考德海角,他们希望能在夜晚来临之前脱离险境,而在上帝善良的安排下他们做到了。第二天,他们驶入了海角港口,安全地脱险了。

然而最可悲最凄惨的却是,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尤其是在1月和2月,这群人中就有一半死去了,由于严冬的寒冷和缺乏房屋以及其他生活设施,也由于这次漫长的航行和他们所不适应的条件带来的坏血病和其他疾病的传播。就这样,在刚才所说的那段时间里,有时候每天有两到三个人死去,一共死去了一百多个人,只剩下不到五十人。而在最悲惨的时期里,这些人中只有六七个是健康人,应该说,他们应该获得高度赞扬。他们不分昼夜忍受痛苦,艰辛地劳动,冒着自己的健康也受到损害的危险。他们为人们搬木柴,生火,准备做饭用的肉,铺床,洗脏衣服,还为人们穿衣脱衣。总而言之,他们为人们做了所有必需的家务事,而这些事情是那些肠胃敏感容易呕吐的人根本连听都不能听的。他们却是非常情愿地兴高采烈地做了所有这些事,没有丝毫的勉强,从中表现了对自己朋友和教友们的真诚的爱。这是一个值得人们纪念的少见的范例。

(威廉姆·布拉德福特:《普利茅斯农场》)

这就是威廉姆·布拉德福特关于1620年“五月花”号的艰苦航行的实录。这些清教徒认为英国国教教会已经腐蚀,希望能脱离教会。面对着严厉的迫害,他们逃到了荷兰,并从那里乘船来到北美洲。朝圣者们没能按计划在弗吉尼亚登陆,而是往北走,到达靠近考德海角的马萨诸塞。他们在饱受疾病折磨和死神威胁之后,最终凭靠信、望、爱,以超出血缘之爱的至善至纯的博大之爱,践履“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哥林多前书13:13》)的宝训。

的确,宗教不能代替一切。正如西谚所言:“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五月花”号公约》后来成为美国立国的基石,有赖于荣耀、自愿、自治、公民、公正、平等、法律、法规、条令、宪章等这些关键字眼,而这些字眼构成世俗政治和现实利益的契约精神。而正是契约精神巩固了朝圣者们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的探险成果,使得探险既具有寻求精神信仰、满足好奇心、了解未知世界的终极意义,又具有建构政治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准则的功能,还能赋予物质追求以合情、合理、合法的地位。人类活动的丰富性和人性的复杂性,赋予这些朝圣者们的探险活动以多重意义:正如一枚苹果既有鲜艳夺目的表皮,又有多汁可口的果肉,更有生生不息的果核,才能构成一枚完整圆满的苹果一样。

现在我们在河左岸分岔路的交叉点下方一块有很好的草皮覆盖的平坦的地方支起了帐篷……我们向他们(印第安人)充分地解释了我们到国家的这个边远地区来的目的。在解释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把他们纳入我们的良好祝愿和我们政府的关心范围之中。我们使他们意识到,他们的每种货物、他们的安全防卫和生活的舒适都要依靠于我们的政府,我们还告诉他们我们政府的强大和政府对他们友好的态度。我们也向他们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深入这个地区的原因,那就是探查并发现一条能更直接地把商品带给他们的通路。由于在我们回家之前没人能与他们进行交易,所以他们尽可能地为我们提供帮助,使我们尽快完成旅行回家,这是对我们双方都大有益处的。

(麦里韦泽·李维斯:《穿越大裂谷》)

1804年至1806年,在托马斯·杰弗逊总统的赞助下,麦里韦泽·李维斯带领着一队退役士兵,完成了一次为期两年、全长八千英里的探险考察。他们肩负着总统布置给他们的任务:在地图上标出一条通往太平洋的通路,搜集他们探险沿途地区的科学信息,探查刚从法国人那里买来的路易斯安那区域的边界,并为美国索回奥雷根地区。

货物、商品、交易、互益、安全、友好——这些要素构成麦里韦泽·李维斯探险的重要内容。毋庸讳言,美国政府屠杀印第安人的原罪是不容抹杀的,这是事实的一面;事实的另一面也不容忽视,那就是这里所呈现出来的互利法则、交换法则。商业文明毫不讳言人们追逐利益的合情、合理、合法,并总结出这样的谚语来捍卫私有财产亦即人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清教更把创造财富、捐出财产看作对上帝的虔诚,从而使世俗物质性活动和精神超越性信仰合二为一,哈佛大学的创立以及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对慈善事业的热衷就是最好的证明。自由贸易天然地包含着妥协、商量、公平、互利、理性、共赢,物质的流动符合物尽其用的原则;财富可以成为人们追求幸福权利的手段,也可以成为人们追求幸福权利的目的。

那条狗一直在他脚边和他一起跑着。当他又一次摔倒时,它把尾巴绕过来盖住前爪,坐在他面前,面对着它,表现出急切热心的好奇。这动物的温暖和安全使他感到愤怒,他咒骂着它,直到它为了平息他的怒火把耳朵背向后面。这次,颤抖更快地来到这人的身上。他在和冰冻的战斗中就要失败了。它从各个方向侵入了他的身体。浑身结冰的想法逼着他继续前进。但他没跑出一百英尺,就踉踉跄跄地向前摔倒了。这是他最后的惊恐了。当他恢复了呼吸和自控以后,他坐了起来,在脑海里涌起了用尊严来迎接死亡的想法。然而,这个想法不是以这样的词语来到他的脑子里的。他关于这个问题的想法是:他一直像一只被切掉了头的鸡一样到处乱跑,真是丢人——这就是他想到的比喻。好了,反正他也一定会被冻死,他也可以体面地接受。和这种新得到的平和心境一起到来的是第一缕困意的微光。这是个好主意,他想,在睡梦中死去。这就像打了麻醉剂一样。冻死不像人们想得那么糟糕,还有很多比这更糟的死法呢。

(杰克·伦敦:《生火》)

金子的诱惑大过一切,大得让杰克·伦敦小说中的主人公来到阿拉斯加,来到这个气温低于零下五十摄氏度,以至于一口痰吐出来还没掉到地上就结冰的地方来淘金。无名淘金人虽然最终死去,却被杰克·伦敦塑造成一个不失尊严、不失英雄气质的淘金者。在这个人身上,对财富的不懈追求显得那样执着不懈,那样光明正大——在这种追求背后,既有世俗幸福观对求取财富的肯定,还有政府及法律的大力支持,也有宗教信仰的理解和鼓励;在这个人身上,有强健的体魄、旺盛的斗志、勃发的雄心、丰沛的渴望,生命力可以以如此多姿多彩的方式挑战自然的极限,呈现出自强不息、元气淋漓、虽败犹荣、虽死犹生的强悍;在这个人身上,有对探险本质和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探险本来就是充满风险、充满未知、充满挑战的一项活动,这项活动意味着恐怖和死神随时会露出狰狞的面孔,意味着生命不可以选择何时何地结束,却可以选择以何种方式结束,正如这个人最后的想法“冻死不像人们想得那么糟糕,还有很多比这更糟的死法呢”所昭示的——这种理解才真正体现了生命的高贵和强旺。我们可以在奥德修斯、伊阿宋那里找到这个无名淘金者的探险基因,可以在《阿波罗十三号》《地心引力》以及单程火星探险之旅这里找到这个无名淘金者的精神继承人。

中国有句谚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似乎对追求财富有一定程度的肯定,虽然是把追求财富比附为鸟类的本能性活动,因而缺乏精神性引导和喻示,但也不失为一定意义上的有限的肯定。然而,下述两句古语的影响更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在这些矛盾、割裂的说法背后,表明世俗草根阶层、精英贵族阶层、江湖草莽阶层在如何看待财富的问题上缺乏最为基本的共识,甚至就“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这句话本身而言,也显出逻辑上不能自洽的巨大漏洞——作为本体的“钱财”至贱至陋,作为喻体的“千金”却至高至上——逻辑和道德的双重混乱一至于斯,也难怪吾国吾民要么陷入口不言阿堵物的泥淖之中而自命清高,要么陷入拜金主义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

事实上,西方文化对探险和财富的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一个不断诠释、不断生发、不断调整、不断扬弃的过程,这个过程逐渐向下位移,逐渐肯定世俗生活、世俗追求合乎情、合乎理、合乎法、合乎教义,从而使得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得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其实,汉语中也有关于探险和财富的可贵的箴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是英雄钱是胆”,“富贵险中求”,“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穿衣吃饭即是天理”……唯愿我们不断发掘本土思想宝藏,不断生发阐释,不断调整扬弃,寻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共识,在物质和精神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过上一种灵性舒展、勇敢无畏、物质丰盈、诗意栖居的生活。

猜你喜欢

探险
一场关于书的探险
去探险
魔法洞大探险
跟踪导练(四)6
魔法洞大探险
魔法洞大探险
倒下的孩子们
勇敢者探险
第一次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