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时代同步的基因科学幻想——读王晋康“新人类”系列科幻小说

2014-01-28北京刘博

名作欣赏 2014年7期
关键词:克隆人类人科幻

北京 刘博

作 者:刘博,青年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博士后。

同“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一道,被并称为自然科学史“三大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从1990年启动,于2003年完成。几乎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同时,科幻创作史上经历了由以“航天科技”为主转向以“基因科技”为主的科幻潮流。这从最具代表性的美国科幻电影可见一斑。20世纪90年代,航天科技题材仍旧占据科幻电影的主流,但是已经发生了变化。从科幻电影“异形”系列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转变过程。如分别于1979年、1986年上映的《异形》第一、第二部主要取材于外太空探险和外星生物危险,而1992年的第三部已经开始涉及基因话题,到了1996年拍摄第四部过程中,正值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剧作更加大胆地运用了克隆人的幻想。那个时期似乎科幻电影没有基因科技就不够“科幻”。就连一向以太空技术幻想为主题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也在外星人战争中引用克隆人的元素,这就是2002年的《星球大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此外,著名的基因话题小说和电影《侏罗纪公园》《异种》《绿巨人》《蜘蛛侠》等同样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时至今日,在科幻片中基因话题仍占有相当的分量,人们对这样的话题保持着强烈的兴趣。

在中国尚未出现以基因科技为主题的原创电影,但是在基因科幻小说的创作上我们却有重量级的作品。科幻作家王晋康的“新人类”系列,包括三册四部:《类人》《癌人》《豹人》(含《海人》)。王晋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得主、中国科幻银河奖卫冕王者。自上世纪90年代起笔耕不辍,他的许多作品被收入中国科幻“视野工程”之一的“中国科幻基石丛书”。王晋康的“新人类”系列小说,无论是创作篇幅、艺术性还是故事的思想性、情节设计,在国内同类题材创作中无出其右者。他可以说是中国基因科幻创作的第一人。

王晋康站在全新的视角审视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可能的影响,通过丰富的想象构建高科技所创造的“非人类”,以及人类面临这些“非人类”时的困惑与彷徨。“新人类”系列小说中所描述的克隆人、癌细胞基因人、豹基因人和海豚基因人的故事惊心动魄、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

《类人》描写的是21世纪末的大同社会里,世界上已经没有敌对国家,没有战争,甚至没有商业机密。但世上唯有三个“类人工厂”仍保持高度戒备,在那里用纯物理的手段把碳、氢、氧、磷等元素复合成人类的DNA。人类利用基因技术大批量制造克隆人——类人。体质上类人除了没有指纹和自然人没有区别,但人类自私的法律规定类人为B型人,B型人不属于自然生命,不具备自然人的法律地位,不得与自然人结婚,不得生育,不得建立社会组织。人类社会需要B型人,未来日益走向“虚拟化生存”的人类极其需要这种有感情、在人格上又“低于”人类的仆人,但又不得不冷酷无情地防止他们混入人类。因为那将可能使人类社会走向大崩溃。小说围绕自然人与类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展开,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起。当一个个谜团最终被揭开时,未来基因技术给社会伦理带来的新挑战展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人类面对类人的渗透压力,从普遍反对与类人融合,到一些开明的人思想松动,开始同情类人,态度逐渐转变。主人公何剑鸣的女友如仪的爷爷抱有保守思想,他鄙视类人并警惕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威胁,赞扬人类“是地球生命的巅峰”,是“无生命物质上升华出的智慧灵光”,“人类的智慧腐蚀着人类的自尊,人类用无生命的物质合成了类人”。他认为类人会背叛人类并威胁人类的生存,他写道:“他(类人仆人)会永远垂手侍立在我的身后吗?上帝,请收回人类的智慧吧!”身患脑萎缩的他反对用类人的器官修复自己的大脑,宁可让大脑萎缩,也绝不同意在他的头颅里插入一块廉价的人工产品。然而类人对主人的忠诚至死不渝,一定要代替主人衰老死亡。类人用这种自我牺牲来证明他的价值,证明B型人的价值。

类人工厂工程师何不疑对类人的态度相对开明,他亲手打破了人类与类人之间的坚冰,他完全摒弃了“夷夏之防”,认为“世界上所有生命都来自于物质,或直接,或间接,他们之间没有什么高贵和卑贱之分”。

面对两种不同的态度,主人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逐渐从鄙视和防范类人转变为同情类人,反对现行制度。类人终将汇入人类社会,即使人类不会很快承认类人的平等地位,只有时间能够完全抹平那道壁垒。在日新月异的未来背景之下,对人类定义的解读悄然发生着变化——类人在道德与质疑中寻求生存空间,而人类却步步相逼。人性这个永恒的话题在《类人》中有了全新的体现,人性的善最终战胜了自私,类人得到解放,而人性自身也得以升级。

《类人》中的科学家司马林达是人类进化的另一种形式——意识体。他通过自杀从而抛弃了自己的皮囊,进入电脑网络这种连续的思维场。从他进入网络的那一瞬间,他的思维就会在顷刻间弥散,融入其中,并且就有了天目天耳,可以进行天视天听。在电脑网络中,他享受到了完全的思维自由。这也反衬出类人和人类在肉体上的差异并不决定人的本质,人性甚至可以脱离肉体,进入纯粹的精神世界。小说中写道:“人类进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组成一个循环。首先在猿人的懵懂意识中产生了智慧的灵光,有了‘我识’,认识到自身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具有物质世界所没有的精神或灵魂;然后科学的发展又逐渐抛弃了生命力、活力、灵魂这类东西,认识到人类的智力和精神完全建基于物质结构的复杂缔合模式上。超越然后回归,这是认识上的两次飞跃,两次飞跃后回到了起点,但又高于起点。”这正是作者思想的精华所在,表现了作者对于哲学精神和物质二元辩证关系的思考。

此外,《类人》还是一部中国气息浓厚的科幻小说。故事场景设置在中国中原地区,处处体现出中国式的生活,如书中提到的金华火腿、辣子肉丁、玉兰肉片、糖醋里脊、酸辣肚丝汤、习水大曲、蒸荠荠菜、凉拌野苋菜、烧野兔、南阳枣树和香椿等。小说中主人公回忆美好的乡村生活,童年时泡在奶奶的神话故事中长大,甚至讲到了指纹“全斗形”的人会过日子这样的民谚。凡此种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新人类”系列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与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在《类人》里,王晋康对人类克隆人所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抛出了振聋发聩的质疑,其蕴含的哲理引人深思。在《癌人》《豹人》和《海人》三则小说里,王晋康提出了基因技术危险的一面,拷问人类面对基因技术负面影响的承受力。《癌人》中的科学家使用人的癌细胞克隆出癌人用于实验,癌人生长速度远超普通人类;《豹人》《海人》中动物与人的结合,其目的是改造人类使其具有动物的运动性能力。不论是《豹人》中的实验与罪孽,还是《海人》中的使命与责任,都使读者不禁担忧人类的进化与发展的前途命运。

王晋康以基因技术为着眼点,对新科技带来的社会伦理争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用一贯苍劲的笔触和悬念迭起的情节描绘了种种未来。正如王晋康所说,“但愿这几篇小说能够让读者稍微抬一下目光”,基因技术已经不是科幻,不太遥远的未来,现实或许更为惊心动魄。人类将走向哪里?我们不得不思考了。作为中国本土的科幻作家,王晋康在探索科技发展之下人类的未来时,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和背景,并提出了基于东方哲学的关于未来问题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克隆人类人科幻
光(六)新生
在科幻的天空自由翱翔
怎样写科幻故事
类人生物大起底
克隆人的所思 所想都一样吗
你的手指长度,决定了你的性格!
口头禅暴露性格
克隆人
科幻画工厂
可恶的克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