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大学生名作欣赏征文大赛”获奖作者来信选摘
2014-01-28
1—《名作欣赏》是学界中立足于鉴赏中外古今优秀文学作品的名牌期刊,不仅重视业内名家的来稿,更注重对青年才俊的挖掘与培养。此次大赛继承了贵刊支持青年、鼓励后学的优良传统,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展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作为一名年轻的博士生,《名作欣赏》一直是我心向往之的学术殿堂,故此积极参加了此次大赛。
我参赛的论文题目是“黑纸作画——谈李贺诗中‘暗色’与‘明色’之关系”。作为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长期以来对唐代诗歌都有着比较强的研究兴趣。李贺诗歌在唐诗中别树一帜,向以“瑰诡奇艳”著称。颜色词的运用是形成这种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界对此多有关注,但从明暗关系入手进行研究的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就从这一角度展开行文。文章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早期设想,但从绘画角度研究李贺诗歌仍然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十分感谢此次大赛给我们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对我的认可与支持。祝贵刊越办越好!
(文爽,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2级博士研究生,在本次大赛中获得博士生组一等奖)
2— 在教师眼里,梦是学生的素质;在作家眼里,梦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动力;在我眼里,梦是文学研究与整理,是坚守知识分子的良心、立足故乡、成就自己。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因为我知道,人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愿意做的事、感兴趣的事这是求之不得的。2013年初,在学习、工作与科研过程中,抽空重读了《莫泊桑文集》,领略到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良心与责任感,细细梳理,让自己倾听跨越时空的心灵呼唤。
征文活动可以成就一个人,我希冀通过参与首届“全国大学生名作欣赏征文大赛”,找到一个提升自己学术思想的点。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1749年夏天与1753年冬天,在《法兰西信使》杂志看到第戎学院的有奖征文公告后,分别以《论科学与艺术》与《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两篇征文一举成名。此心同理。感谢《名作欣赏》提供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学术平台。本次征文活动参与者颇多,偶然在网上读到获奖名单,能得到这个荣誉,真是有些意外,让我这名作者感到自信、自豪和骄傲。在以后的学习与创作中,定要把握好每一次机会,加倍努力,志与《名作欣赏》共腾飞。
(王丙珍,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美学专业2009级博士生,在本次大赛中获得博士生组二等奖)
3— 很荣幸组委会将我的作品《论〈追风筝的人〉中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重建》评选为本科生组优秀奖,感谢组委会对我的认可!
参加征文大赛本是偶然,并没有一定要拿奖的“必胜心”。于我而言,发现一本值得看的书,感受一本书带给我的喜悦和感动,感动过后去思考不一样的世界和周围的生活,就已经足以让我幸福。在这样的时候,一人独自品味固然别有一番意境,但如能与更多的人分享我的感受和发现,将是更加美好的事情。于是便有了这次的文章,便有了我对理性思考的再一次历练。一次写作,便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在文学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和独自思考的契机。很幸运,我没有让它溜走,也祝愿你也能体味留住这契机的一刻。
(付煜,南开大学文学院2010级本科生,在本次大赛中获得本科生组优秀奖)
4— 非常感谢贵社举办的征文大赛,给予我们大学生参加竞赛以提升自己论文写作水平的机会。我的《她的指甲花——解读迟子建〈他们的指甲〉》这篇不太成熟的论文作品能够参加此次比赛,并得以发表,最后虽然只是获得了优秀奖,但对我来说也是莫大的鼓励。我从此次比赛中获得了自信,也从中看到自己在学习阅读中的不足,为以后更好地写作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能像贵刊一样做到诗意情怀、理性精神、人文视野的杂志并不多,我也每每流连于《名作欣赏》精美的装帧、丰富的内容之中。真心希望《名作欣赏》能一如既往、再接再厉,使学者享沉思之美,使读者享阅读之美!
(杨淋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在本次大赛中获得硕士生组优秀奖)
5— 我想说,《名作欣赏》杂志拥有最完美的品质,就是包容。《〈诗经·周南〉赏析》原稿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卷耳》的赏析是一篇诗,格式不对;《汝坟》用语尖锐,不合文采;十一篇而缺《芣苢》等等。但是本着《周南》是经过排序的发现,尤其是《麟之趾》收尾暗合于《春秋》及《史记》的言说,以及实地考究的精神,拿在山西乡宁搜集的民歌作对比,再有追求真实、略显文采的风格,贵刊终不以微瑕弃之。
(贾岩岩,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2009级本科生,在本次大赛中获得本科生组优秀奖)
6— 首先,感谢编辑和评委老师们的辛苦劳作,在此真诚地跟你们道一声感谢!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文学之于我,或许一直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回首二十几载人生路,文学始终相伴左右,未曾远离。为学过程,应该说是苦乐参半的。苦思冥想而不得时,心中难免感到煎熬、焦灼;但也时常因在书中漫游,感受到“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而欢欣雀跃。论文写作,对我而言就是一个锻炼逻辑思维、感悟能力、分析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让我深入了解某一个作家的过程。尽管在写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阻力,但随着阅读的加深,阻力不断减少,心中颇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欣喜。读鲁迅或者写鲁迅也是如此,一开始感觉很艰难,后来慢慢地生发出一些自己的疑惑和感受,文章的思路也就慢慢地清晰起来。不过,我想更为重要的,是在每一次写作过后,这个作家已经深深地融化在我的生命里了。比如不经意间就会想起鲁迅被大毒蛇般的寂寞缠住的灵魂,想起他“绝望的反抗”,想起他的“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然后在某一瞬间,突然明白了他的言说,了解了他的深刻;也在面对某些人生困境的时候,从他的身上获得一种清醒和指引……我想,这是文学,或者说是阅读和写作带给我的最为深刻的影响。文学的“无用之用”,或许对于我,却是“大用”。
最后,还是想再道一声感谢。虽然在这次比赛中获了奖,但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仍须继续努力。就像屈原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刘肖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在本次大赛中获得硕士生组二等奖)
7— 经过几个月漫长的等待,终于看到了比赛的结果,十分讶异和荣幸能够得到一等奖,这是评委老师对我的肯定,也是催促我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动力。
在《史诗的重构与返乡的书写——论阿来的长篇小说〈格萨尔王〉》这篇论文中,我重新讨论了阿来在“民族古典史诗的现代演绎”这个主题上的创造性书写。阿来不仅在一个纵向的时间脉络中对史诗进行了现代转化,还在横向的空间脉络中完成了跨语言、跨族群、跨体系的汉语书写,为当代文坛提供了新的文学可能性。我将文本细读与对文本深层意涵的揭示结合起来,试图在文本内外进行双重的阐释。
最后,感谢评委会和《名作欣赏》杂志的厚爱!也感谢《名作欣赏》在这个文学贬值的时代守望着文学,并且告知我们文学那“诗与真”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