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受众心理解读
2014-01-28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李 红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一、引言
在百度百科中,对于《爸爸去哪而》有着如下介绍:湖南卫视2013年第四季度全新推出大型明星亲子旅行生存体验真人秀,中国首档大型明星亲子生存体验真人秀。该节目版权和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简短的介绍中透漏出节目的几大看点:明星,亲子、真人秀、生存体验。而其中亲子要素则是节目的核心主题。
二、亲子关系的主题
主题的选择是节目的生命线。好的主题迎合大众审美心理,在加入流行元素的同时也引发观众思考。
美国学者威利斯和艾丽恩佐认为:一个好的选题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主题所表述的生活观点应该是重要的;第二,所要表述的观点应对尽量多的人具有意义、第三,所涉及的应是人类一个无法摆脱的永恒的主题。
《爸爸去哪儿》选择了一个较好的主题。它所描述的亲子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而亲子关系,尤其是父子关系的诠释别出心裁地放在了生存体验这一背景下,使该主题在生存体验中得到深化和提升,并引发人们对教育方式的在审视和再思考。亲子关系无疑是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 尤其是父子关系。父子关系进入公众视线,成为节目策划者的不二选择也有其必然原因。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是男主外,女主内,母亲的责任是相夫教子,父亲是家庭中的主要经济来源,父亲成为一种符号象征,父亲角色的缺失在当今社会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心理学家疾呼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更有学者认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超过母亲。儿子在与父亲的相处中学会坚强、勇敢、力量和气魄等男性品质,女儿在爸爸的赞许中获得性别角色认同。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父子关系成为人们的关注,人们期待父亲角色的回归,重新审视父爱的作用,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在中国,母亲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已然为公众所熟悉。而父子关系,有其是父亲与孩子的相处方式,父亲的教子理念和教育方式则属于。此时,父亲与孩子的单独相处必然引起观众的好奇感和新鲜感。
除了亲子主题的选择外,笔者认为《爸爸去哪儿》的成功还得益于以下两个因素:陌生与熟悉的交融、偷窥欲的满足。
陌生化与熟悉化的交融。 陌生化与熟悉化是认知世界的两种方式。明星所陌生的,正是观众所熟悉的。在《爸爸去哪儿》中第一季的六个旅行地点中包括沙漠,海洋,水乡等,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农村。地点的选择于小孩子都是陌生的,父亲们所需完成的一系列任务对于他们来说也同样是陌生的。父亲要为孩子亲手做饭,节目中除了张亮,其他爸爸都几乎是从零开始。其他的诸多任务,如:拔藕、菜市场买东西、修房子等对于父亲来说都是第一次。
电视观众始终是挑剔的,电视节目必须以其新颖,变化来吸引观众眼球。 而把明星放在普通人的生活环境中,可以制造陌生感。陌生意味着新奇,新奇意味着真实。当明星们体验着一项又一项平时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做的事情时,他们的参与意识也被极大地激发。在《爸爸去哪儿》中,我们看到了爸爸们为做饭而愁眉苦脸,为卖鱼而讨价还价,卖力吆喝,为住到心仪的房子而一路狂奔,明星平时秘不示人的一面在观众面前展露无遗。而电视机前的普通观众对其中一些任务又比较熟悉。于是,观看、评判明星成为观众兴致极高的一件事情。普通百姓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活动在明星们眼里是陌生的,观众不会错过对明星品头论足的机会,自然也就不会放下手中的遥控器。收视率的居高不下自是水到渠成。
安萍在其文章《论偷窥中的审美体验》指出,偷窥中的审美体验是一种审美主体处于自身不断激烈斗争的审美过程。它是一种作为审美主体最原始人性偷窥欲与现代文明制约的斗争过程。对于偷窥,诸多学者持批判观点,认为偷窥源自人类的本能,是人类劣根性的体现。笔者却认为当今社会有限度,有底线的偷窥并非完全的病态行为,它某种程度上起着镇定剂和抚慰剂的作用。当今社会已经从传统的社会步入匿名社会,人们居住在钢筋丛林的文明大都会,却时刻体验到孤独的煎熬。每个人都是多面的,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人们希望看到明星“公我”之外的“私我”,偷窥满足观众的欲望。明星私生活的有限公开成为电视观众的生活参照点,偷窥成为一种集体的狂欢,让观众找到自己的位置,寻求归属感,获得认同感。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否认偷窥使电视观众具有负罪感和内疚感,而《爸爸去哪儿》中亲子关系的加盟使得偷窥行为显现其脉脉温情的一面,观众的负罪感与亲子的人类天性达到了和谐。亲子关系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电视观众作为偷窥者合法关注明星真实生活的欲望。不真实的偷窥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主题的选择,感染力的提升就其根本而言是为了体现《爸爸去哪儿》 的终极目标:真实。
《爸爸去哪儿》通过 对五个家庭的长线追踪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至少在观众看来,明星的性格特点,生活细节,教子方式,处世态度,甚至人生哲学在节目中尽现真容。几次的短途旅游委为提供了一个零距离观察明星的广角镜,极大激发了观众的期待感,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而节目24小时的无缝拍摄提供了最真实的明星生活状态,孩子的的一言一行,哭笑嬉闹无比真实。 于是乎,节目中,孩子看到了风景,收获了父爱和友谊。电视观众中,人们的怀旧情结,偷窥明星的欲望,教育方式的探析,都一一得到满足,电视受众的群体达到最大化,收视率自然也节节高攀。
三、结论
任何一档电视节目的成功需要把握观众的审美需求,亲子关系(父子关系)的选择最大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偷窥欲望的满足,节目策划无时不在的变化及陌生和熟悉的交融造就了《爸爸去哪儿》的成功。《爸爸去哪儿》同样引发了观众对于子女教育的反思,从这一角度来说,《爸爸去哪儿》融合了通俗性和思想性,无疑也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安萍.王瑾红论偷窥中的审美体验.江西社会科学[J].2006-02.
[2]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M].学林出版社,2005.
[3]金维一 电视观众心理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魏向阳.陌生化理论浅析.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