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河美化:河道区大众文娱生活打造浅析

2014-01-28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30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5期
关键词:滨河亲水美化

师 宽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300000)

一、追根溯源——滨河景观美化的历史与重要性

人类文明最初大都伴随河流孕育而生,沿河建立栖居地进而发展为城市,衍生出伟大的人类文明。河道景观的美化在景观园林美化里从古至今一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与人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密切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品质。我国河道景观一共分为了五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从古有之,即从文献记载从大禹治水到战国时代李冰都江堰治水而开始了对河流最早的改造,这一时期主要考虑的是防洪防灾功能。第二时期从进入隋朝开始开设京杭大运河开始,至清末结束。北宋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时描绘的场景可以看出除了防灾、客运等必要功能,由赏景、酒肆、曲馆、花船、自由买卖、桥梁等不同元素共同构成的滨河景观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沿江沿河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娱乐、休闲的重要活动场所。第三时期从清末至建国前,这一时期为我国滨河景观的衰落期,主要由于国难频发使这一重要景观美化改造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且多经战火摧残使得沿江景观被严重破坏。第四时期为20世纪50-90年代,“与河争地、增粮增产”的运动在上个时期仅从人们文化生活和视觉观赏方面的破坏转向了对江河的生态摧毁。随着各地工厂建设的如火如荼,大量的废水开始被排入河流,更加剧了滨河景观的破坏。当此情况下,部分理性的学者和政府开始呼吁对河道进行治理,但主体仍然定位在防洪、治污、经济省钱三个点上,建设了大量矩形硬质河岸。大众视觉审美和人民文娱生活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随着90年代后期我国东部经济进入高增长时期,以建设项目拉动GDP,打造城市形象工程的热潮开始了,为景观重要性的不断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滨河景观也自然而然成为这种大潮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滨河景观美化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第五时期。河道生态修复、滨河景观美化的改造理念被系统化的从国外借鉴、归纳、提出。主要表现在通过对水体本身和亲水空间的创造性处理,使得河道及其周边地区整体的景观环境得到提升,进而改变人们的文化观念,使得滨水景观重新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典型例子为近年来天津海河滨河景观带的建设,通过整体的规划改造及法律法规治理,使得过去的“垃圾河”变为了今天的旅游休闲热点带,周边的生活环境也从过去滨河居民夏天不敢开窗的痛苦境地转为滨河观景楼盘售价稳居天津楼价榜首的状态。总体看来,这五个时期中,第一、第四时期均为由于客观问题,被动的与河道进行对抗,第二、第五时期均为滨河景观美化的黄金时期。当然,目前我们仍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过于功利、好大喜功、不科学不理智等盲目性,仍需更加系统化的研究和完善的实践体系建设。

二、滨河美化中的热点问题

1.挖掘历史人文。随着对现代主义国际化的批判,在越来越多的滨河美化工程中,历史文脉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及,越发得到重视,但目前仍存在如下问题:

(1)对河道所在地域的文化历史挖掘不够深入,缺乏充分的前期调研和考据,盲目性的对既有建成河道进行模仿、抄袭。存在“学标杆”的方式——即一线城市照搬欧美、二线城市照搬一线城市的粗放式开放模式。这种模式导致各地滨河景观高度类似,缺乏地区识别性,当地居民和旅游人口也无法从中找到精神的满足感与文化深度。

(2)政治化介入严重。部分区域滨河美化过度的被所谓“政府换届、形象工程”所影响。一方面出现求全求大,本来应该分步骤、分周期开发的河道路段,偏要一次性全部完成,从而可能出现过度开发或预开发的问题,人为形成了滨河美化的不合理;另一方面出现了为保竣工周期而不顾设计与施工细节、不顾客观规律的抢工,但求按期完成“剪彩”的现象,使得现场完工效果粗糙。

2.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在进行滨河美化工程时候,提纲挈领、通盘考虑的思维有助于形成从视觉到技术、从物质到人文的综合性的整体提升滨河景观文化的效果。

(1)对滨河美化工程认识角度单一,仅理解为一种视觉装饰,缺乏系统的科学手段支撑。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滨河美化仅仅单从滨河视觉形象上考虑。缺乏完整的生态修复治理的体系,以至于滨河美化工程完工后仅仅一时光鲜,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变成污染严重、恶臭四溢的“臭沟”。

(2)对滨河美化工程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规划。部分滨河美化工程在进行时仅着眼于一河、一渠的改造,没有对周边区域的道路、功能、液态进行合理的总体规划。即使对河道物质层面的改造完成的很好,却仍然无法使之与人的活动紧密结合,进而创造出文娱价值。例如国内某市单方面考虑土地价值,结果滨河两侧绝大部分地段全部为房地产小区,无形中剥夺了广大市民对该河道景观的使用权。

3.生态环保,可持续开发美化。目前生态理念和技术已逐渐为国内景观业所了解和尝试,部分理念、技术已开始大量应用到滨河美化的设计、施工中,如对原有树种的保护、增加横、纵向绿化面积、藻类净水等。但基于更加理性的利生性生态考虑还有待于加强,体现在水体和岸上绿化两个方面:

(1)净水方式与河岸形式未能有机结合,例如垂直硬护坡入水直接对原有河床形成破坏,使得浅水植物生长空间缩小,进而就会影响整个河道生态系统。

(2)目前很多城市滨水景观两岸采用盆景式绿化,或模仿西欧大草坪式绿化形态。这种以简单的人工单一品种替换掉当地原有植物群落的方式,使得浇灌用水量和维养难度增加,也间接造成了绿化层析的单一化。

4.亲水空间的处理。亲水空间作为人们最直接的靠近水、赏玩水的场所,承担了使用者的文化娱乐需求和精神需要,也最直接的决定了滨河景观形象。随着国内对滨水景观重视度的提高和投入的加大,亲水空间的品质逐年提升,也反映出不少问题,归纳如下:

(1)亲水空间的标高上或过于直接分成两个标高层,上下难以相连;或单调的坐统一标高,垂直湖岸形式,造成亲水空间的单调。

(2)受限于滨河规划不足所形成的狭窄条形地形,亲水平台多以单调条形形态平行河道布置,过度的强调了单一方向感,缺乏丰富灵活的休憩戏水空间。

(3)重视视觉效果大于实际使用感受,大面积石材铺装过度使用导致质感冰冷,亲和性差。

(4)亲水空间没有相应的配套管理体系,例如众多灯具被偷盗,影响了夜晚沿河景观观赏性及安全性。

三、对当前问题的反思

1.以前期设计流程推进以民为本、根植地缘、创造性延续当地文脉。滨河美化的核心还应该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为当地使用者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以滨河区为核心带形成当地特色的非物质人文文化,丰富大众的娱乐休闲生活。故应该避免过往河道设计中的“寻找标杆——效果图优先——领导个人好恶判断——快速推进施工图完工”这种粗放快进式模式。采取前期调研——文化挖掘分析——可行性策略报告——初步方案——当地居民公示——方案方向性修行后深化——专家评审——后续深入设计的流程。其中重点应放在文化挖掘分析——可行性策略报告和居民公示——方案方向性修改这两块上。

(1)文化挖掘——可行性策略环节应从当地地理特性、植被生态、人文环境、历史文化、重大事件、重要名人、城市定位等分项入手,采用类比研究方式确定一到数个突破点。并较为详细的指出从整体平面设计、堤岸设计、亲水空间、绿化种植、小品灯具、材料选择六个方面各自详细的文化植入策略。

(2)居民公示——方向性方案修改应开设渠道,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意见的沟通,同样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分项,使得公示意见能具体体现到某一个方面上。居民本身作为一直居住在滨河景观附近的精神文化的载体,通过适当途径参与设计这一行为的本身即是当地文脉植入的一个重要环节。

(3)滨河美化项目还应发挥创造力,创造属于自身特有的历史文脉,将当下也作为未来的历史的一部分通过设计、施工印刻在该区域河道中。经过以上两步骤后,在基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充分感性资料的认识基础上,不妨将其本质抽离出来,固化到特点的物质建造面上,尤其以标志物建设最为重要,最能吸引游客和当地居民的视线,在第一时间里创造一个滨河景观的形象。美圣路易斯滨河地带建设的宽192米、高192米的拱门作为其标志性建筑已成为城市形象标志物。

2.在滨河美化开始就要进行策划,将城市规划、道路市政、景观园林、生态治污都融入其中。例如城市滨河天际线是滨河美化立体视觉赏景的一大要素,而这种要素的控制就需要从最早的城市规划入手。具体案例可见天津海河景观改造即很好的融合了城市规划与河道美化,平衡了美化需要、经济性、市民使用、城市形象等诸多要素,取得了良好的改造效果。

3.力图将生态治理与滨河美化有机的融为一体,避免单一化、粗暴化的设计标准。综合考虑河道宽度、深度、护坡断面、池底形态、周边绿化、生物种群等要素。

(1)水体治理是第一要素。滨河美化的根本是水,水质的清洁是所有与水有关活动的客观保证,同时粼粼波光带给人的来自精神层面的喜悦,甚至是浪花声也能在第一时间让人联想到水的美好。

(2)对滨河区域生态链的完整保护。水体、水中生物、河流边界、原生植物、滨河岸上生物、鸟类、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区域生态体系的平衡。可以考虑将“人工岛”、微生物修复技术、原生栖居地等先进修复概念更多的进行利用。例如多孔隙环境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促进了以水生植物为食的食草生物群落的形成,进而为鱼、虾群落提供了食物链基础。

(3)对于滨河绿化应从地域适宜性和人文精神性双方面并重。应将本土性植物作为打造植物群落景观的主体植物,以视觉立体化、品种丰富化的组团群落景观替代单一的绿地草坪景观,同时考虑大众科普文娱功能的解说系统。同时也应增大创造绿荫的大乔木的数量。这样一方面保持了本土植物品种及其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人们对当地自然景观的全新认识和美德感受,增加大众对于本地自然景观的热爱,同时群落景观配合高大乔木也能为人们带来更好的微环境感受。

4.在对滨河硬质亲水空间的美化上,应在考虑视觉装饰的同时将重心放在空间形态和感受的打造上,灵活的控制岸线形态、丰富台地高差、灵活巧妙过渡堤岸形式;同时在部分区域考虑河岸空间与城市广场进行融合,打破原有单一方向的空间感受,拉近滨水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的楔形联系;在各种尺度的滨水空间中通过铺装、设施的考虑植入不同的大众娱乐休闲生活性功能场所也是真正打造以人为本的滨水文娱文化的重要环节。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革新,滨河美化这一项目已经从单纯的防护、治污、视觉装饰发展成了打造满足使用者物质、精神需要的社会活动的场所的多维度、复合作用的重要任务。更多的理性的科学研究手段、历史文脉追溯、生态植入、人性化考虑必不可少,而最终创造一个以大众活动为基础形成的人文生态文化才是滨河美化的根本目的。

[1][美]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52-54

[2]方庆.京杭运河游憩空间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建筑学院,2003

[3]许士国,高永敏,刘盈斐.现代河道规划设计与治理: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水边环境[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滨河亲水美化
胡旭光
PP-R/亲水纳米SiO2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迷彩色在通信基站天线美化中的应用探析
昌平滨河森林公园健身绿道系统建设
洪涝适应性滨河景观设计——以湖南省永州一中河段为例
江心岛
美化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美化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城市滨河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
美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