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剧产业化转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当下的两种演出类型谈起

2014-01-28潘妍娜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51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5期
关键词:长生殿昆剧粮仓

潘妍娜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510000)

中国昆剧之所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因为其传承历史悠久、风格高雅精致,表演具有严格的程式性、艺术理论系统完整。作为这样一门高度精致化的综合诗乐舞的古典艺术,也因为其文辞典雅一直难以为大众所接受,如果说建国后在强大的国家话语的扶持下濒临灭亡的昆剧以一出《十五贯》复兴。那么在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现代化审美方式的冲击下,一直以来主要依靠国家扶持的昆剧不可避免的面临危机,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观众老龄化,演员改行,一直到申遗成功之前,昆剧前途堪忧。九十年代初时上海昆剧团每周六的小剧场演出,门庭冷落,一出《闹天宫》,台上三十几人连做带唱,台下就三五个观众。

2001年的申遗成功为昆剧赢得了国际关注,同时也获得了国家与社会的关注,2003年中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纷纷批示“昆剧在文学、戏剧、艺术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应该采取抢救、保护和扶植措施,而且要尽快落实。”不久,由财政部拨款,与文化部联合设立基金,直接发放给各昆剧表演团体的重点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国家扶植力度的加强,社会关注度的上升,中国市场经济的成熟由此带来了昆剧在新世纪的复兴。这种复兴体现在兴起了两种不同以往的演出方式。

一、两种演出方式

(一)明清传奇全本戏剧场演出风潮

乾嘉以降,折子戏成为昆剧的主要演出方式,大型明清传奇的完整风貌难以在舞台上呈现。21世纪以来一些大型全本戏如青春版三本《牡丹亭》、苏昆的三本《长生殿》、上昆的四本《长生殿》的排演,以及上昆《临川四梦》的排演,《怜香伴》的“400年世界首演”,使得这个时代无疑是昆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于昆剧来说这些明清传奇上演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这种连台本戏的形式已经几百年来未曾演出,还体现在将一些历史上从未演出过的折子和剧目在舞台上呈现。例如《牡丹亭》流传在舞台的折子有十余个折子,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恢复到二十七折,《长生殿》流传在舞台的有九个折子,上昆的四本《长生殿》恢复到四十三折,而《怜香伴》则是将从未在舞台上演出过的,明代文人李渔的文本搬上舞台。全本演出在舞美造型、服装上面都无一例外花费巨大,例如苏昆《长生殿》光服装,准备了100多套,青春版《牡丹亭》为了适应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仅专门刺绣的精美戏装就制作了200多套。而上昆的四本长生殿,除了戏服精美外还联合台湾的琉璃工房打造了杨贵妃霓裳羽衣舞中的翠盘、定情的金钗和手镯。《1699.桃花扇》在舞台空间的概念上,导演采用了流动的博物馆的概念,集中呈现奇珍异宝,数百件苏绣精品令人惊艳。而《怜香伴》中则最夸张的一套戏服花费三十万,一部大型的制作的昆剧,它的附加值超过了昆剧艺术本身。

(二)概念性的商业昆剧雅集演出

这类演出不同于剧场中的大戏演出,而往往以小型折子戏的形式,以最古老的雅集的形式,伴以精致时尚的演出环境,采用纯市场化的运作,进行最现代的商业消费。

北京的皇家粮仓版《牡丹亭》可谓开此先河。其宣传口号是“600年皇家粮仓+600年昆曲,皇家粮仓厅堂版昆曲《牡丹亭》,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这个版本的《牡丹亭》特色在于:抛弃清末以来舞台式的戏曲表演,首次动用昆曲“家班”演出形式;演员、乐师皆按明代服饰装扮;舞美设计充分尊重皇家粮仓建筑原貌;现场演剧采用明式家具陈设;演员完全靠嗓子和身段,乐师完全现场演奏,杜绝麦克风和扬声器。其主要对象是城市中的高端商务客户,票价从380元到1980元。

上海也有类似皇家粮仓的昆剧演出场所,前上海昆剧团副团长,著名小生张军辞职后开办的一处昆剧雅集“花雅堂”,其定位与皇家粮仓相似,都是意在服务上海的高端商务客户,花雅堂共设有29个席位,分3个区域排列:分别是沙发、椅子和吧台凳。一场戏的价格在4万元左右,因而每张票的均价高达1300元,与皇家粮仓突出“皇家”气氛不同,“花雅堂”以上海都市中的小洋楼,欧式装修风格,极力打造老上海的风味。

以上谈到的两种昆剧演出模式,全本戏剧场演出和雅集型的商业演出在这个时代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非遗”的作用。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办成功引起了国际国内的社会关注度,昆剧的市场开拓就有可能,而在宣传与营销中“非遗”也成为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宣传口号;其二,申遗成功之后国家扶持力量增大,从2005年开始国家每年拨款1000万元用以实施对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其三,中国市场经济的成熟以及与全球交流的加强,促使了中国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对于自我文化认同的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认同目标。

虽然两者都是对于传统的恢复,前者着重的是从全本来恢复再现明清传奇风貌,而后者着重的是从概念上来还原传统。假如说前者想还原的是“全本”与“明清传奇”式的传统,那么后者想还原的是“欣赏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传统。雅集型的商业演出往往通过演出场所的特殊性,例如600年历史的皇家粮仓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感;以及演出方式的传统性,例如不带麦不插电,营造出所谓昆剧的“原汁原味”。这种演出还往往与其他商业消费相联系,例如在皇家粮仓中,《牡丹亭》演出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线索为主,演出90分钟,最低消费398元,相应的附赠一顿价值298元的“牡丹宴”自助餐,通过高票价和高消费将昆剧雅集打造为一定人群的消费特权。

两种演出形式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新的运作模式带来了传统昆剧的产业化转型,昆剧的产业化体现在前期策划、资金投入、宣传营销上。其中新的资金投入方式的出现,新的营销方式的使用,开始了昆剧的产业化之路。

二、社会资金的注入与新的营销宣传方式

从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一批由国家和社会力量参与资助、市场化运作,投资大、制作精美的昆剧的出现,标明传统昆剧产业化转型的开始。以全国几大昆剧院团为主,主要有两种资金投入方式。一种是社会投入为主,以青春版《牡丹亭》与苏昆三本《长生殿》为代表。青春版的牡丹亭到2007年为止白先勇先后募捐了3000万,苏昆的三本《长生殿》由台湾企业家陈启德投资近千万。另一种是国家与社会共同投入,以《1699.桃花扇》和上昆的四本《长生殿》为代表,其中“投资600万元的《桃花扇》,其中一半由政府以采购方式投入,前提是必须保证在两年的时间内演够100场,否则政府将收回投资”而上昆的四本《长生殿》则是“三级政府(部、市、区)的资金资助,并与社会赞助相结合”,先后投入了500万元。概念性的商业昆剧雅集演出资金投入方式则以社会投入为主,如皇家粮仓就是由北京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经营的,而上海花雅堂则是以张军的个人资金投入为主。社会资金的注入标志着昆剧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是产业化转型的重要标志,标志着昆剧逐渐在摆脱对于政府扶持的依赖。

新的宣传方式的进入也促进了昆剧的市场化转型,当下的演出市场的宣传与营销并非仅仅是演出广告,而是整合传统文化可能具有的社会效应,以各种媒体手段来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新的宣传方式包括采用平面广告,线上电视、广播、网络和户外视频广告等,线下的宣传有新闻发布会、昆曲推广会以及时尚派对等方式。在上海昆剧团的四本《长生殿》中最具突破性的是首演前在上海闹市街头有郁金香传媒公司的四块大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全本《长生殿》的演出信息,以及在上海的时尚酒吧——绝对HOUSE举办的昆曲《长生殿》时尚派对,这都是之前的昆剧演出从未有过的宣传方式。精美的宣传短片,时尚的宣传方式,在当时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走进剧场,《长生殿》首演5轮20场,观众人数达11000人,离不开这种新颖的宣传方式的宣传效果。而《怜香伴》因为请服装设计师郭培为此剧制作了大量精美的戏服,在赞助商BMW的支持之下上演了戏装发布会,地点选在北京798艺术区时尚设计广场(D Park)上演,百余套戏服精美绝伦,为《怜香伴》的演出赚足了眼球。

三、产业化转型与传统变迁

社会资源的引入与新的宣传方式的介入,一方面降低了政府负担,促进了昆剧自身的市场化转型,对于昆剧在现代的活态传承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社会资源的引入带来了艺术创作的多种可能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争论,首先带来的问题是:产业化的转型多大程度造成了传统昆剧的变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该如何看待这种变迁?

或许我们因该冷静的看看这场“传统在现代”热闹的“复兴秀”。传统在现代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可是传统的定义是什么却难以统一,有人说传统是从过去延续到现在的事物1,也有人说传统是被发明与建构的2。那么对于昆剧中“传统”的概念又改如何理解呢?从目前活跃于社会上的各种昆剧演出来看,重要的不是传统昆剧到底如何传统,而是昆剧作为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在现代被不同的人所解读,因此对于昆剧传统的展现不可避免的呈现“多元化”。如果说小型的商业性雅集演出主要是从演出形式上来对传统昆剧进行诠释,那么大投资的明清传奇则更加多元化。例如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唱腔、剧情与表演程式都符合传统昆剧《牡丹亭》,但是从服装到舞台都是对于传统昆剧的颠覆。而同样是《长生殿》,同样是大型连台本戏,上昆与苏昆的处理也完全不同,苏昆在音乐与舞台上更加偏重于传统的演出方式,而上昆则以“不新不旧”来对传统做出新的阐释,在保留原剧精华的同时,在舞美、灯光上做了较大的创造,目的在于打造一出“宫廷大戏”。而《怜香伴》对于传统的理解则更为时尚,除了在音乐上保留了昆曲唱腔和曲笛,充满现代感的舞台与绚丽的服装并不会让人觉得这是昆剧。

从票房来看,上昆的四本《长生殿》首轮演出20场,皇家粮仓版的《牡丹亭》三年演出总票房1695万元,充分说明了产业化运作的成功。可当我们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会发现这种成功下是通过对昆剧传统一定程度的“牺牲”换取的生存空间。传统的昆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唱腔、舞美、表演程式都有其系统性。在昆剧演变的几百年间,从曲体构成来说,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曲牌体;从舞美来说,形成了传统戏曲舞台一桌二椅虚实相生的舞台时空;从表演来说,形成了虚拟性的程式性表演;从唱腔来说,昆剧的唱腔在文人的加工下,形成了音乐成分格律化的特点,其特点是“依字声行腔”,即乐与字声相应,所谓曲牌、腔格需一一按旧律而行,这也正是“水磨调”的韵味所在。这种特定的唱腔、舞美、表演程式是传统昆剧的艺术本体所在,可是,这种传统的艺术本体,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却不可避免的被弱化,这种弱化并不一定是直接对于唱腔或表演的改变,而是在“传统”的旗帜下,华丽的包装与附加的概念对于传统昆剧本体的掩盖。在炫目的服装与灯光下没有人会去注意那悠长婉转的水磨腔,也不会注意字声唱的是否合律,而去皇家粮仓这种地方的人本身就不是为了看戏而去的,因此传统本身成为了一个噱头。当代昆剧的创作越来越多的从过去对于内在艺术本体的创作转向了对于外在形式的包装,昆剧被赋予现代人对于艺术“情”与“美”的普遍感性体验,以声色之美告诉人们,昆剧是美的,但这种美难以触及昆剧的精髓。这实际上抹灭了曾经用音乐和文学构筑起来的对于高雅和通俗之间的那条界限,只要“看起来很美”就能博得众人对于昆剧的关注。这也正是现在的昆剧制作者们热衷于对于舞美、服装、道具大投入的原因,所谓的“内传统”“外现代”并非人们真的对于传统的重视而恰恰是对于传统的漠视。新的宣传方式与新的舞美包装看似对于传统的回归,实际上却是对于传统本质的抽离,长此以往并不能起到对于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反而会误导人们对于传统昆剧的认识。

综上所述,昆剧的产业化是指在政府政策的主导下,在社会力量参与下,以市场运作来寻求新的发展与创作的可能。昆剧产业化可以减少昆剧对于国家扶持的依赖,增加自身的生存活力,有积极的意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必然之路。但是,尽管产业化对于昆剧的未来发展很重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产业化之后如何保存与继承传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剧如果完全的产业化,必然会丧失其身为遗产的特质。为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需要政府与学者引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具体保护措施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实施:长期的建立历史影音档案,积累学术资料,培养观众昆剧知识,对于昆剧市场的正确引导。在政府与学者的引导下合理的产业化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

注释:

1.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着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

2.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传统是一个被发明的仪式化和象征化体系。发明的传统多出现于以下情况:社会的迅速转型削弱甚或摧毁了那些与旧传统相适宜的社会模式,并产生了旧传统已不再能适应的新社会模式时,当这些旧传统和它们的机构载体与传播者不再具有充分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或是已被消除时,总之,当需求方或供应方发生了相当大且迅速的变化时。

[1]《环球人物》2007(9)(电子杂志)http://www.gotoread.com/s/e/?vo=4719&p=70.

[2]隗瑞艳,赵京利.体制出观念·观念出机制·机制出人才·人才出效益昆曲<1699.桃花 扇>的创新启示[N].中国文化报,2006.03。

[3]唐斯复.《“心”到 渠 成——全本<长生殿>创作札记》.(未公开发表).

猜你喜欢

长生殿昆剧粮仓
罗周昆剧创作论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金口河区:守护“粮仓”织牢监督网
撂荒地变粮仓 有机种植出效益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粮仓
长恨歌
锦袜易生尘 何处觅长生——《长生殿》中“看袜”情节的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