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人生悲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2014-01-28

短篇小说 2014年2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包法利爱玛

于 淼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人生悲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于 淼

在《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爱玛十分向往爱情,并渴望贵妇的奢华生活,但最终没能如愿,嫁给了平庸的医生查理·包法利,日子波澜不惊。但爱玛不甘现状,先后结识了青年实习生莱昂和庄园主罗多尔夫,并以为自己在二人那里得到了向往已久的一切。但最终,爱玛在迷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积债如山、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服毒自杀。客观来讲,爱玛的人生悲剧是受多方面力量作用的。但如果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来分析则是一幕发生于特定时期的女性悲剧。

一、男权制度下的极力反抗

(一)对爱情的不懈追求

在小说《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爱玛的人生悲剧以及其自身的美丽都集中体现在她的反抗意识上。在小说中,主人公爱玛生活的时代是男权至上的时代,对女性的要求极其苛刻。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之下,主人公爱玛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爱情的向往,在脑海中编织着一个又一个不切实际的爱情美梦,并不懈地追求着。于是,她先后结识了青年实习生莱昂和庄园主罗多尔夫,并和他们都成了情人关系。如果按照当时的男权观念标准来看的话,爱玛的行为绝对是 “冒天下之大不韪”,她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荡妇”。但是,正是这种大胆和藐视世俗才更好地体现出爱玛身上的反抗精神。于是,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美好的爱情,爱玛大胆地抛开了身上各种源于世俗的约束,跳出道德的圈子,甚至违背法律的规定去寻找自己向往的爱情。所以说,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很好地体现出主人公爱玛对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权制度的大胆反抗。爱玛十分积极大胆地追求自己渴望的美好爱情,在她的身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女性主义萌芽,敢于挑战男权制度,敢于挑战男性的地位,具有十分进步的色彩。

(二)对性爱的大胆渴望

在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下,女性的主体意识总是被各种现实遮蔽了。尤其是在两性关系方面,在男权至上的年代,女性总是被定位为羞涩和被动的,属于不折不扣的受动者。但是,在小说《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爱玛却彻底地将男权至上的传统的两性关系颠覆了。作者福楼拜在小说中写出了女性的呼声,借爱玛之口,向全世界表达着女性对性爱的渴望、对生存困境的不满以及她内心的火热和悸动。对性爱的大胆渴望也使得女主人公爱玛的形象更加鲜活、丰满,为大家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积极反抗的女性意识形象。在小说中,主人公爱玛十分苦恼于查理在情趣方面的缺乏,认为他不懂爱情,尤其无法在性爱方面满足她的实际需求。但是,在男权至上的年代,性爱意识却恰恰是最能反映出女性主体意识的一个内容。所以说,爱玛在性爱意识方面的觉醒正是她对传统观念和男权制度挑战和反抗的最佳表现。于是,在查理身上得不到满足之后,爱玛便认为自己有权去爱其他人,并大胆地付诸行动。所以说,女主人公爱玛对性爱的大胆渴望十分突出地体现出她对男权制度的极力反抗。

(三)女性意识的体现

主人公爱玛对男权制度的极力反抗还体现在她的女性主义意识的萌芽上。在小说中爱玛所生活的时代,法国妇女在整个社会中是处于从属地位的,要完全仰仗丈夫来生活,并要随时接受丈夫的监督。当时的女性根本没有自由,更无从谈起独立的人格,一生都需要依附在丈夫和父亲的身上。而且在当时,男人可以在外面寻欢作乐,女人却不允许越雷池一步。但是在小说中,主人公爱玛是十分主动和热切的,她执著地追求着自己想要的一切,不管是爱情还是物质,甚至还有性爱。这些大胆的追求地充分体现出了她身上自我意识的萌芽。例如,在婚姻方面,主人公爱玛期待美好的婚姻,希望婚姻具有内涵,可以平等、自由,希望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爱玛的婚姻观是一种自我追求的心灵展示,虽然有些理想主义,但却体现出了独具女性主义特色的进步婚姻观念。而且,爱玛还是一个具有不卑不亢的女性意识的人。在小说中,当公证人吉约曼想乘人之危占有她的时候,爱玛断然拒绝了。尽管当时她十分窘迫,但她却不肯出卖自己的肉体,依旧保持着女性的尊严。在遇到莱昂的时候,爱玛很快被其迷倒,并投入到他的怀中,也是因为她是发自内心喜欢莱昂的。所以说,在情感的选择方面,爱玛的行为充分说明,在她的身上具有十分鲜明的女性主义特色。她向往爱情和自由,并注重自我选择,勇于投入,更敢于拒绝。因此,和周围那些囿于家庭,整日都需要依赖于丈夫生活,根本没有任何理想和追求的家庭妇女不同,爱玛不愿意成为丈夫的附庸。她追求物质生活,也十分注重精神生活,始终没有放弃对心中美好的一切的追求。

二、迫于现实的无奈认同

(一)反抗的盲目和无力

尽管对男权制度进行着极力的反抗,但小说中爱玛的反抗却是十分无力的。首先,在爱玛的心目中,并没有一个关于生活或者爱情的客观认识,她从来没有考虑过实际情况,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例如,她向往美好的爱情,但对于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爱人的具体标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因为缺乏理性的思考,爱玛的许多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因此,她基于自身不切实际的想法驱动下的各种行为和反抗也都是盲目而无力的。爱玛根本没有明确而正确的人生观,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摆脱男权制度的束缚。即便爱玛曾经十分积极地反抗过,但最终却还是因为反抗的盲目和无力,不得不继续认同男权制度,并接受男权制度的压迫。

(二)现实的影响

最终,爱玛还是不得不继续向男权制度妥协,并无奈地继续接受男权制度的迫害。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到现实情况和身边的人的影响,爱玛依然遵循着嫁人和相夫教子、取悦丈夫的传统女性的生活模式;另一方面,爱玛还是依然将男性当做自己的 “救命稻草”,视男权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生存目标。小说中,爱玛从小接受的便是修道院的教育,所以,长期的教育模式都在一次又一次的告诉爱玛,这个社会是男人的天下,而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需要取悦男人,照顾家庭。这些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爱玛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她把自己的生命价值也寄托在了婚姻和家庭上。爱玛不了解社会现状,也不知道现实中的婚姻和家庭意味着什么,既脱离了现实,又没有内涵,注定以悲剧而告终。而在不得不接受婚姻的失败之后,爱玛又开始像其他普通的妇女一样,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她天真地以为,只要能生一个男孩,便可以 “弥补一个女人无所作为的过去”,并且希望能通过男孩所具有的 “自由”来实现自己自由的遥远理想。但是,最终,爱玛生下的却是一个女孩。而她认为,女孩子只能像自己一样 没有“活动能力”,还必须要一辈子 “听人摆布”。肉体是“软弱”的,只能 “依靠法律保护”。她不愿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她的美梦又一次破灭了。于是,在得知自己生下的不是男孩之后,爱玛无法接受自己的理想又一次破灭的残酷打击,昏了过去。这充分说明,爱玛的反抗根本是无力的,是不彻底的,她始终还是没有摆脱男权制度的约束。

(三)理想转嫁的失败

在小说中,爱玛一次次地寻找情人,这不仅是因为她积极地追求着美好的爱情,也是因为她在一次次地尝试 “理想转嫁”。小说中的爱玛嫁给了一个平庸的医生,过着平淡的日子,和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但是,她自己却无力改变现实生活,于是只好寄希望于别人,也就是自己的 “情人”,从而奢望自己的情人能够帮助自己脱离现状,过上想要的生活。爱玛把自己的情人当做 “理想转嫁”的载体,希望他们可以实现自己的追求。但是,从客观上来讲,这依然是一种受制于男权制度的举动。爱玛寄希望于自己的 “情人”,实质上还是希望可以依靠男人来改变一些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还是对男权制度的一种妥协。于是,爱玛一次次地被情人迷倒,不断地挣扎着,不只是受到了感情的纠缠,也是因为受到了男权制度的约束,无法真正地做到人格的独立。于是,我们便不无遗憾地看到,爱玛一方面极力地挣扎着,反抗着,想要脱离男权制度的约束;另一方面,却又无力真正摆脱男权文化的压迫,始终受制于现实的男权制度。于是,爱玛只能一直生活在夹缝之中,在女性主义和男权制度之间左右为难,痛苦不堪。

三、结 语

在《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爱玛十分向往爱情和美好的生活,并依靠自身的女性主义意识的萌芽,积极大胆地和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权制度作斗争。于是,她大胆地站到世俗观念的对立面,积极地采取各种方式极力反抗着。但是,爱玛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现实情况的严重性,并缺乏对现实的理性认识,于是,她的叛逆和反抗最终还是落得失败的田地。所以说,爱玛并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最终还是依从了男权制度,导致自己人生悲剧的发生也是不可避免的。

[1]寇才军.包法利夫人之悲剧与女性解放的消费主义陷阱[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4).

[2]陈立乾.浅析艾玛·包法利人生悲剧的自身因素[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2).

[3]孙琦.意识觉醒后的无奈突围——艾玛与安娜悲剧命运的同一性[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15(10).

[4]王娜,尚玉峰.生存窘境中的女性挣扎——包法利夫人与潘金莲之比较[J].青年文学家,2009,11(06).

[5]傅守祥,林琳.母性意识的缺失与女性自由的迷障——《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的重新审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3).

[6]席战强.关注永恒人性 探寻两性和谐——《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包法利夫人》比较[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13(02).

本文受 “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

于淼(1977— ),男,河南周口人,信阳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包法利爱玛
理解一个窝囊废
——谈《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
保险起见
文化隔阂的尴尬:“潘金莲”翻译成英文该咋说
《包法利夫人》与拉波那德的插图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之殇
自我反省与救赎成长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
《包法利夫人》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