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安石 一个人的帝国

2014-01-27林东林

时代人物 2014年1期
关键词:宋神宗变法王安石

林东林

在中国的历史上,宋朝的宰相是最有名的。

像秦孝公遇到商鞅、汉景帝遇到晁错一样,宋神宗在想富国强兵、洗刷国耻的时候,遇到了一心想变法改变大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王安石,于是很快把他扶上了宰相的大位。

王安石的变法虽然轰轰烈烈,但也被骂骂咧咧,一朝的文武百官半朝人反对,幸好有神宗撑腰,王安石才能苦心经营,然而时人却把他看做异端、疯子。后来国破山河碎,在官方他被追为罪魁祸首、千古罪人,在民间他则被话本写为猪狗畜生。

纵然天下反对,也要铁了心变法的王安石说:“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在这条变法路上,他注定要成孤家寡人,不但在烛火摇曳的北宋王朝,即便是在暗夜无边的中国历史上,他也是踽踽独行。

王安石有一首《叠题乌江亭》写项羽,但持论与各家截然相反,王安石对项羽不表同情: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一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读来可知王安石为人的性格之孤,之峭。

而王安石的个性之强、性格之硬,从他的人情世故之中,也不难窥见。

宋仁宗年间,王安石和长他两岁的司马光同被任命为群牧判官,他们的顶头上司,就是群牧使包拯。有一天包拯宴请同僚,王安石和司马光同桌而坐,两人平素都不饮酒,但因为是包公劝酒,司马光碍于情面勉强喝了几杯;但敬到王安石面前时,无论包公好说歹说,王安石一犟到底,始终不肯端起酒杯,“铁面”到都不给包公情面,让包拯很是下不来台。

王安石一个人执拗也就罢了,偏偏宋神宗赵顼也是个“拗皇帝”。宋神宗并不是宋仁宗的儿子,而是叫他爷爷,也不是亲爷爷,乃父赵宗实是仁宗的养子。正因为没有血缘、不是一脉,神宗才格外珍惜皇位,欲重整河山,以王安石为商鞅。他从公元1068年让王安石变法开始,15年间无论反对派怎么反对、限制新法,他几乎没有动摇过对王安石的信任,陪他一拗到底。

就人品而言,王安石当然无可挑剔。纵使反对变法的一派,也对他的道德文章极为佩服。但王安石小人缘很深,在位变法时,手底下就聚集了不少小人之卧,而在他被罢相之后,许多曾在他门下任事发迹的人都纷纷远避,唯恐祸及自身,更有些翻覆求荣之徒还进谗诋谤,甚至落井下石。张舜民的《哀王荆公》诗里就说:“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

王安石的拗,前后如一,变法前如此,变法时如此,变法后亦如此。他退居金陵后,所筑住宅不设墙垣,仅蔽风雨,后来更舍宅为寺,这境界不可谓不高,但也不可谓不拗。

有人说王安石是“儒家中的改革派,官场中的读书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是悲剧。王安石忘了一个人成不了大宋的救世主,一个人也走不完王朝的变法路。

就主流的看法而言,王安石的变法是一场失败之举,对北宋积贫积弱无从改观,很多人还把这场改变视为“靖康之耻”的根源。但是,以今天的视野和眼光重新打量王安石变法,他要用经济再造帝国,未尝没有道理、没有可取之处。

学者黄仁宇有个说法,叫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这个“技术”非指科技,而是经济管理的技术,也即他经常说的现代社會的“数目字管理”,完全用商业的原则和规则来管理国家。当年,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不加税而国用足”“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时,他已想到用经济手段改造农业系统,再造举世无匹的帝国。

王安石的新法内容很广,七项理财,四项强兵,三项育才,也富国也强兵,富国更为强兵,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前后历时15年,山河重振。

变法究竟有无效果?公元l078年到1085年(元丰年间)的经济气象,已见端倪。

陆游的祖父、北宋学者陆佃说:“造元丰间,积票塞上,盖数千万石,而四方常平之钱,不可胜计。”陆佃的说法,应不是他个人一时一地的观感,这一点在《宋史》中也可以验证,宋史记载,熙宁元丰年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然而,后世又为何说变法是失败的呢?

我想原因大概有二:第一是北宋的积贫积弱并没有改变——当然这一点和王安石没有关系,后来执政者对政策的好恶不定才是渊薮所在。之所以归结于王安石头上,是替南宋为自己祖上的罪找个替罪羊,也是以成败论英雄;第二就是黄仁宇所说的,“要将这帝国之财政商业化,金融之管制方式必须就位”,而这些条件已远远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小范围实行尚可,而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则会造成各种混乱不一。王安石吃了反对者和执政者的亏,更吃了时代的亏,天时地利人和他一样都不占。

然而,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在他去世将近千年后,他的变法在大洋彼岸却落地了。王安石变法和新政农业政策之间的联系少有人关注,直到罗斯福总统的干臣、美国新政农业部长亨利·A.华莱士借用王安石的青苗法,世人才惊呼不已。

一心坚持变法而载浮载沉的王安石,没能再造大宋,却拯救了饥饿的美国农民,九泉之下不安近千年的他,如果得知地球另一端的这一切,是否可以长眠?

如果不以结果论英雄,不以皇权论成败,也不以历史的必然规律论得失,那么王安石的变法未必不是成功的,只是少有人能参透这一点。若说他的变法失败,那么他在反对者干扰不休的状态下,能做到如此还不算成功,什么又算成功?而在人治的时代,宋神宗能一如既往地配合他15年,古往今来的哪一个皇帝又能做到这一点?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说:“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这一句“后来谁与子争先”真是妙哉,古人和来者都无人能与他争先,无怪乎黄仁宇说“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代人物远”。

这个寂寞的先知,神一样地走进中国历史,又谜一样地走出当时,谜一样地走到彼岸和后世,王安石和他的帝国两败俱伤,各自叹息着谢幕……

猜你喜欢

宋神宗变法王安石
徙木立信
北陂杏花
梅花
徙木立信
略论王安石变法中神宗与王安石关系的变化
元丰时代的皇帝、官僚与百姓
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探源
秦国“政府智囊”如何谋划变革
宋神宗的处下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