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4-01-26邵峰
邵峰
摘 要: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指出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求“特”追“异”、忽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将会引起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异化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偏差,并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要素的分析,构建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逻辑架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68-03
我国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奠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高职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切实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问题,如高职的社会认同与地位问题、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问题、职业教育的就业与社会需求问题等,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急需的“蓝领”,是目前高职教育广泛关注的热点。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如何在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真正实施这一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是照抄照搬过来的培养模式,不是本科的“压缩饼干”,就是中专的“发面馒头”。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人才培养千篇一律、知识与实践脱节、技能与创新失落,在教育过程中求“特”追“异”, 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 引起了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异化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偏差。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培养模式理念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从教育哲学的意义上说,培养模式的理念就是要解决“以人为本、以人为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基本问题,达到在人才培养上的“公平、公正”。要回答并解决培养什么样的高职人才,如何培养高职人才,培养的高职人才如何等问题。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是如何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现在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培养目标描述,但大多数缺乏内涵实质。如果培养目标出现了问题,不但会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还会丧失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造成社会资源和学生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从人才类型的角度来说,人才类型一般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其中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这也是在考虑培养目标时必须要清晰定位的。
(二)培养模式僵化
据有关学者研究分析,我国目前比较流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模式有四种,主要是“五阶段模式”、“产学结合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1]。这些模式各有特点,在不同的学校得到了一定应用,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但是这些模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不断的修改、扩充、完善与提升,特别是每个学校都要依据自己的特色、依托的行业、所处的地理区域、主要生源等,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改革与创新方面绝不能生搬硬套、随波逐流,要关注对自己的“适合性”。这种“适合性”包括了学校的定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的发展趋势等方面。
(三)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不明确
提起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不谈其内涵,现在许多人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并不清楚,同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正确理解与拓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改革、创新、发展的又一关键。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能充分展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995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是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三是如何才能知道培养出了这样的人才。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就需要在一定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由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质量评价等因素构成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体系。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展,就是要充分思考人的因素,学生是一个能够思考、有意识、有能动的主体。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这些属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积极的思维模式,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针对研究对象或操作任务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进而获取完成任务的知识、方法、途径和技能。这种积极的思维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拓展的核心。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创新与实践,知识、能力、素质与智慧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课程模式、教学模式、途径模式与评价模式四个子模式构成[2],由其又形成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过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正确理解与定位培养目标,要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从顶层设计理念出发,体现其培养目标的决定性、整体关联性(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与衔接)与体用的一致性(理论—方法—操作的有机融合),特别要注重“职业性”与“高等性”的有机融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与内涵,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抓手与落脚点,课程体系体现了“知识、能力、创新与智慧”的关系与融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要从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服务面向、学校特色等多方面综合思考。在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过程中,要以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作为标准,结合专业定位合理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把实践应用性课程及内容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有效体现课程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培养学生从事相应职业的综合技能。endprint
(三)教育教学过程体系
教育教学过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路径,上述制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如何落实?落实的如何?都需要良好的教育教学过程体系来保障。教育教学过程体系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过程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思考其主体的多元化,过程的实践性、多样性与动态性等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循环、改进、提升的驱动器,是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要探索评价的体系指标、评价的方法、评价执行、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应用等。评价体系的基础是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要全面有效地评价教师、学生、管理者、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与影响等因素,不仅要对这些因素的静态评价,还要评价它们的动态,同时还要分析它们的发展趋势。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过程中要把握如下原则。
1.职业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职业能力就是从事某一岗位工作必需的技能、素质、方法与态度的综合。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径,这样才能使学生既有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又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素质。
3.重视并建立社会各界参与课程设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的机制,追求人才培养的社会性、技能性与有效性。
4.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打造什么类型的师资队伍是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要把教师有效地融入其中。
5.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变化性。人才培养模式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职业变迁而发生变化,呈现非线性的变化趋势。要正确理解、掌握这种变化的属性,及时对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程模式、实践环节、教育评价等做出积极的响应。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分析(见图1),通过对教育类别的职业性、教育层次的高等性、职业岗位的基层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社会需要的导向性等属性的分析,正确把握其特征与规律,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其次是通过调研,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要有清楚的认识,对现在实施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其优缺点,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托。再次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寻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规则与标准。这一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人为本、素质教育、职业训练、突出能力、校企合作、按需培养、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提升队伍、优化环境、监控评价、创新发展。最后是在上述的调查研究分析基础之上,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学校的办学定位、特色、社会面向、办学条件等方面着眼,进行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般规则(或范式),对于指导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评价、改进具有指导意义。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 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范型性[3]。构建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
由图2可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是在“以人为本、以人为美,知识、能力、素质与智慧综合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社会面向构建的范式体系,该体系由课程模式、教学模式、途径模式与评价模式组成,课程模式是基础,提供了人才培养的知识、技术等,教学模式是方法,提供了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与做法等;途径模式是方向,提供了人才培养的发展变化轨迹;评价模式是人才培养发展的尺度,提供了人才培养改进提升的标准与规范。这四个子模式有机融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呈动态变化趋势的过程,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改革途径与提升目标。
四、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首先必须要厘清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些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认真思考与遵循的基本思想。
其次,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解释、界定、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思考,要正确理解培养模式是“按照什么样子” 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范式,要抓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强化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动态过程控制。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范式,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内涵。如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市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无论什么本位,都是一种对于培养过程的设计、对于培养过程的建构和对于培养过程的管理。
第四,人才培养模式只是一种“工艺设计”,要把“工艺设计”变为精美的“工艺产品”必须要经过工艺过程的处理。这一过程需要“设备”、“工艺流程”、“工艺控制”等要素的参与,要使这些参数在过程中协调、有效生产的核心就是“工程师”,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杜国海,王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比
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6).
[2]程宜康.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及思考
[J].煤炭高等教育,2009,(5).
[3]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
(1).endprint
(三)教育教学过程体系
教育教学过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路径,上述制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如何落实?落实的如何?都需要良好的教育教学过程体系来保障。教育教学过程体系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过程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思考其主体的多元化,过程的实践性、多样性与动态性等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循环、改进、提升的驱动器,是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要探索评价的体系指标、评价的方法、评价执行、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应用等。评价体系的基础是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要全面有效地评价教师、学生、管理者、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与影响等因素,不仅要对这些因素的静态评价,还要评价它们的动态,同时还要分析它们的发展趋势。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过程中要把握如下原则。
1.职业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职业能力就是从事某一岗位工作必需的技能、素质、方法与态度的综合。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径,这样才能使学生既有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又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素质。
3.重视并建立社会各界参与课程设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的机制,追求人才培养的社会性、技能性与有效性。
4.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打造什么类型的师资队伍是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要把教师有效地融入其中。
5.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变化性。人才培养模式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职业变迁而发生变化,呈现非线性的变化趋势。要正确理解、掌握这种变化的属性,及时对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程模式、实践环节、教育评价等做出积极的响应。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分析(见图1),通过对教育类别的职业性、教育层次的高等性、职业岗位的基层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社会需要的导向性等属性的分析,正确把握其特征与规律,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其次是通过调研,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要有清楚的认识,对现在实施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其优缺点,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托。再次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寻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规则与标准。这一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人为本、素质教育、职业训练、突出能力、校企合作、按需培养、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提升队伍、优化环境、监控评价、创新发展。最后是在上述的调查研究分析基础之上,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学校的办学定位、特色、社会面向、办学条件等方面着眼,进行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般规则(或范式),对于指导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评价、改进具有指导意义。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 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范型性[3]。构建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
由图2可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是在“以人为本、以人为美,知识、能力、素质与智慧综合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社会面向构建的范式体系,该体系由课程模式、教学模式、途径模式与评价模式组成,课程模式是基础,提供了人才培养的知识、技术等,教学模式是方法,提供了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与做法等;途径模式是方向,提供了人才培养的发展变化轨迹;评价模式是人才培养发展的尺度,提供了人才培养改进提升的标准与规范。这四个子模式有机融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呈动态变化趋势的过程,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改革途径与提升目标。
四、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首先必须要厘清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些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认真思考与遵循的基本思想。
其次,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解释、界定、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思考,要正确理解培养模式是“按照什么样子” 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范式,要抓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强化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动态过程控制。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范式,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内涵。如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市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无论什么本位,都是一种对于培养过程的设计、对于培养过程的建构和对于培养过程的管理。
第四,人才培养模式只是一种“工艺设计”,要把“工艺设计”变为精美的“工艺产品”必须要经过工艺过程的处理。这一过程需要“设备”、“工艺流程”、“工艺控制”等要素的参与,要使这些参数在过程中协调、有效生产的核心就是“工程师”,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杜国海,王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比
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6).
[2]程宜康.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及思考
[J].煤炭高等教育,2009,(5).
[3]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
(1).endprint
(三)教育教学过程体系
教育教学过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路径,上述制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如何落实?落实的如何?都需要良好的教育教学过程体系来保障。教育教学过程体系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过程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思考其主体的多元化,过程的实践性、多样性与动态性等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循环、改进、提升的驱动器,是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要探索评价的体系指标、评价的方法、评价执行、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应用等。评价体系的基础是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要全面有效地评价教师、学生、管理者、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与影响等因素,不仅要对这些因素的静态评价,还要评价它们的动态,同时还要分析它们的发展趋势。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过程中要把握如下原则。
1.职业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职业能力就是从事某一岗位工作必需的技能、素质、方法与态度的综合。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径,这样才能使学生既有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又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素质。
3.重视并建立社会各界参与课程设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的机制,追求人才培养的社会性、技能性与有效性。
4.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打造什么类型的师资队伍是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要把教师有效地融入其中。
5.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变化性。人才培养模式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职业变迁而发生变化,呈现非线性的变化趋势。要正确理解、掌握这种变化的属性,及时对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程模式、实践环节、教育评价等做出积极的响应。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分析(见图1),通过对教育类别的职业性、教育层次的高等性、职业岗位的基层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社会需要的导向性等属性的分析,正确把握其特征与规律,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其次是通过调研,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要有清楚的认识,对现在实施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其优缺点,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托。再次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寻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规则与标准。这一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人为本、素质教育、职业训练、突出能力、校企合作、按需培养、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提升队伍、优化环境、监控评价、创新发展。最后是在上述的调查研究分析基础之上,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学校的办学定位、特色、社会面向、办学条件等方面着眼,进行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般规则(或范式),对于指导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评价、改进具有指导意义。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 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范型性[3]。构建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
由图2可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是在“以人为本、以人为美,知识、能力、素质与智慧综合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社会面向构建的范式体系,该体系由课程模式、教学模式、途径模式与评价模式组成,课程模式是基础,提供了人才培养的知识、技术等,教学模式是方法,提供了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与做法等;途径模式是方向,提供了人才培养的发展变化轨迹;评价模式是人才培养发展的尺度,提供了人才培养改进提升的标准与规范。这四个子模式有机融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呈动态变化趋势的过程,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改革途径与提升目标。
四、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首先必须要厘清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些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认真思考与遵循的基本思想。
其次,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解释、界定、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思考,要正确理解培养模式是“按照什么样子” 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范式,要抓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强化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动态过程控制。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范式,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内涵。如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市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无论什么本位,都是一种对于培养过程的设计、对于培养过程的建构和对于培养过程的管理。
第四,人才培养模式只是一种“工艺设计”,要把“工艺设计”变为精美的“工艺产品”必须要经过工艺过程的处理。这一过程需要“设备”、“工艺流程”、“工艺控制”等要素的参与,要使这些参数在过程中协调、有效生产的核心就是“工程师”,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杜国海,王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比
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6).
[2]程宜康.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及思考
[J].煤炭高等教育,2009,(5).
[3]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
(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