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4-01-26赵宝芳翟铮宋秀云
赵宝芳 翟铮 宋秀云
摘 要: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近年来高职财经管理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解决但效果甚微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从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61-02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等要素。即回答“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
一、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围绕市场和职业需求加以定位,而现实中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常常缺少市场调查,忽略就业导向,忽视人格本位德育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和清晰,曲解学生从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从而出现供过于求、又供不应求的假象。
(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互惠互利机制不成熟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了实质内容不强的校企合作协议,合作项目以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为主,忽视了企业的需求,造成企业没有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则认为只要签订了协议,就是对学校的支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所以,造成了校企合作形式化、表面化,校企合作的长效互惠互利机制并不成熟。而财经管理类专业由于学生实习岗位的零散性,致使校企合作更加艰难,加之管理岗位的机密性,学生只能跟岗实习,很难顶岗实习。
(三)培养模式缺少内涵,改革创新力度不大
多数高职院校沿用“2+1”或“5+1”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只能说明学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为一年或一个学期,缺乏改革创新,体现不出如何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如何顶岗实习,如何共用校企两类资源。财经管理类专业由于顶岗实习单位只能接收少量学生协岗实习,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缺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表面化现象更加严重。
(四)课程模式比较传统,内容脱离职业标准
由于财经管理类专业与工科专业相比有较大不同,课程改革出现了不符合国情、校情、专业的生搬硬套,造成了部分财经管理类核心课程改革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法实施的局面。导致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打破,体现就业导向、职业能力的新课程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教学内容重复,无章可循,无序可依,专业课程内容没有对接职业标准,致使课程内容脱离财经管理工作实际。
(五)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方法手段相对落后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仍然延续着许多不可取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传统注入式、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等现象广泛存在,把传授知识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结果导致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理论有余、创新不足,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把记忆当成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六)“双师”教师比较缺乏,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做保障。要求专任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胜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任务;要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而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一些“双师”教师是通过参加全国组织的统一考试而获取“会计师”、“经济师”、“注册会计师”等职称资格证书的“双证”教师。这些所谓的“双师”教师,一是职业资格证书与所教专业不完全对口;二是持证教师通过考试取得资格,基本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职业岗位意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从企业聘来的兼职教师更是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实践探索
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深度合作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保障,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共用学校、企业两类资源,共建校内财经管理类模拟实验室,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成立专业建设机构,真正发挥指导作用
学校在会计金融学院和现代服务学院的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中吸纳行业专家、企业管理骨干和学校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体例论证会,讨论财经管理类专业教学标准,协商财经管理类各专业的顶岗实习安排,组织安排专业调研,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指导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真正发挥指导作用。
(二)政行企校深度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现代服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以互惠共赢为原则,与海尔集团、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校中厂”,开展快递运营实训、仓储配送、运输实训、顶岗实习等形式的合作;与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厂中校”,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锻炼等形式的合作。会计金融学院会计类专业与哈尔滨轴承制造公司、哈尔滨医药集团公司等10家企业合作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负责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创建会计师之家、注册会计师工作站。
(三)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与海尔集团、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创新“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即第一个循环以校内物流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校内模拟的学训交替”;第二个循环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会计电算化专业与哈轴等企业合作,创新“岗证课融通、德能识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会计岗位的工作需求为基准,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等技术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实现岗、课、证对接;道德培养、技能训练、知识学习融为一体。endprint
(四)对接管理工作过程,建设特色财经管理课程
财经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与工科专业有着较大的区别,往往以工作项目或完成任务的流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将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即将《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采购师国家职业标准》、《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质国家标准》和《国际货运代理员标准》的主要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校企合作开发构建岗位能力渐进式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仓储作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配送作业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5门优质核心课程。会计电算化专业按照市场调研分析的结果,借鉴国际会计认证标准,参照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标准,引入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标准,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五)有效提升“双师”素质,保证模式顺畅实施
为了保证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做保障,为此,学校出台激励性政策,鼓励教师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提出“打造具有高级物流师职业资格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全部考取高级物流师职业资格,同时每年选派3名教师下企业挂职实践,提高实践能力。会计电算化专业提出“打造具有会计师职业能力的专家型教学团队”,要求副高以上职称教师都要成为企业财务顾问或专家。同时财经管理类各专业都聘请了高水平的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保证了财经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畅运行。
(六)建立学做一体环境,教学做练有机结合
学校按照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坚持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原则,融入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一是引企入校或校企合作共建校内仿真性的会计模拟实验室、营销模拟实验室、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基地等,做好学习区、实训区、资料区的设计,做好相应的案例、模拟实训软件准备,让学生在仿真岗位、仿真流程、仿真项目等环境中学习相关知识和训练职业能力,达到“教学做练”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训练职业能力。三是加大投入,建立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购买仿真实训软件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
参考文献:
[1]孙百鸣,崔淑鑫,田瑞.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
平台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2]王长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
技术教育,2011,(17).
[3]孙百鸣,袁冰滨,陈志平.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评
价体系构建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