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护理体位对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泌乳、恶露和子宫收缩的影响分析
2014-01-26刘玉红
刘玉红
(浚县人民医院,河南 鹤壁 458030)
随着麻醉学、感染控制、手术方法以及手术缝合材料的改进等措施的不断进步,剖宫产已成为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综合征的重要手段,在挽救产妇和围生儿生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手术创伤、产妇体质和营养措施等因素影响,产妇术后泌乳不足、恶露排泄量较大、子宫收缩能力较弱,且长时间卧床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1]。笔者分析新护理体位对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泌乳、恶露和子宫收缩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浚县人民医院妇产科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385例行剖宫产分娩单胎产妇,符合剖宫产手术适应证,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妊高征、临床资料不完整和护理干预依从性差等患者,年龄22~35岁,平均(28.7±2.5)岁;体质量54~74 kg,平均(62.3±5.5)kg;孕周38~41周,平均(39.5±0.8)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体位护理组192例和新体位护理组19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和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产妇尽量分开病房,避免同病房护理方法不同增加产妇心理负担,干预护理干预的依从性。传统体位护理组术后回病房,常规心电监护,去枕平卧,保持头部偏向陪护侧至少6 h,然后行自由卧位,家属在护理人员指导下为产妇做翻身运动,适当垫高双下肢。新体位护理组术后回病房,常规心电监护,去枕平卧,保持头部偏向陪护侧至少6 h,术后2 h左右,麻醉清醒后,产妇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做踝关节伸屈活动、深呼吸和咳嗽动作,护理人员同时给予产妇按摩双下肢,单手沿小腿自下而上环形按摩,轻捏或轻拍小腿肌肉,被动屈膝和下肢关节,1次/小时,5分钟/次,术后6 h鼓励产妇自主翻身,自由体位,在保留尿管24 h的情况下,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从术后次日起,双下肢按摩2次/天,10分钟/次。所有产妇在产后1周末,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泌乳情况、恶露排出量以及子宫收缩情况。
1.3 观察指标
①深静脉血栓形成:经临床症状、体征、血液D-二聚体检测和B超等检查确诊,观察两组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②泌乳量:产妇产后1周内泌乳量能够满足新生儿需要为泌乳量充足,需混合喂养或奶粉喂养者为泌乳量不足,记录泌乳量充足产妇。③恶露排泄量: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结合计算计算产妇术后每日恶露排泄量。④子宫收缩情况:结合B超检查计算宫底脐下距离以确认子宫收缩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和χ2校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深静脉血栓形成
产后1周末,新体位护理组产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59%(5/193)明显低于传统体位护理组7.29%(14/192),χ2=4.53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泌乳量
产后1周内,新体位护理组产妇泌乳量充足率69.95%(135/193)明显高于传统体位护理组7.29%(112/192),χ2=5.64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恶露排泄量
产后1周内,新体位护理组产妇恶露平均排泄量(80.24±18.19)mL明显高于传统体位护理组(99.16±18.42)mL,t=10.1403,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
2.4 子宫收缩情况
产后1周末,新体位护理组产妇宫底脐下平均(2.28±0.38)cm明显高于传统体位护理组(1.03±0.35)cm,t=33.5663,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原因与麻醉药物扩张周围静脉,减慢了静脉血流速度,或麻醉导致下肢肌内麻痹,肌肉和血管收缩功能减弱,在长时间卧床等因素影响下下肢肌肉呈松弛状态,导致血流滞缓而诱发深静脉血栓;术后3~5 d常规使用抗生素、有机碘溶液或高渗葡萄糖溶液等不同程度刺激静脉内膜,引起静脉炎或静脉血栓的形成;剖宫产手术本身增强了高凝状血小板黏聚能力;术后恶露排泄后,伴随不同程度血液流失,血液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凝缩,增加了血液凝固性[3];术后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能够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增加血液凝固度,而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全身血液循环现代病因学研究表明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产后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诱发血栓,常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食品,所含有的多种营养物质在新生儿体内生物利用率高,在提高新生儿免疫能力、促进母婴情感交流和降低喂养成本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泌乳量是否能够满足新生儿喂养与产妇体质、合理膳食、心理因素和产后保健指导等因素有关,同时与产妇术后血液循环功能关系密切,李华研究表明[5]体位护理能够促进产妇术后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动学和流变学指标,增加产妇泌乳量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产后恶露是由阴道排出的含有血液和坏死蜕膜等组织,产后恶露不净极易导致局部和全身感染,甚至败血症;或诱发晚期产后出血,甚至大出血休克而危及产妇生命安全;或引起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甚至切除子宫[6]。
去枕平卧和垫高下肢等常规护理措施能够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本研究显示传统体位护理组能够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产妇泌乳量、降低恶露排泄量以及促进子宫收缩。新体位护理中,头部偏向陪护侧至少6 h能够促使陪护家属及时观察产妇的精神状态,踝关节伸屈活动和双下肢按摩能够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改善麻醉对机体血液循环的影响,深呼吸和咳嗽动作等措施能够预防深静脉栓子引起肺栓塞,早期鼓励下床活动能够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本研究显示产后1周末(内),新体位护理组产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59%明显低于传统体位护理组7.29%,泌乳量充足率69.95%明显高于传统体位护理组7.29%,恶露平均排泄量(80.24±18.19)mL明显高于传统体位护理组(99.16±18.42)mL,宫底脐下平均(2.28±0.38)cm明显高于传统体位护理组(1.03±0.35)cm,证实新护理体位能够通过改善双下肢和全身血液循环等作用降低深静脉血栓、提高泌乳量、降低恶露排泄量和促进子宫收缩,在促进产妇机体早期恢复、保证母乳喂养和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对体位护理措施继续研究和探讨。
[1] 谢春芳,张志勤,崔文兰.规范化护理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5):103-104.
[2] 刘秀娟,张晓英,邱忠君.剖宫产术后新护理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6A):989-990.
[3] 牛永莉.规范化护理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7):346-347.
[4] 李华.剖宫产前后体位指导对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2(3):180-181.
[5] 汪艳红,金琍文,张庆华.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107-1108.
[6] 盘娟.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