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螨剂对蜜蜂的危害
2014-01-26吴艳艳代平礼贾慧茹
吴艳艳 周 婷 王 强 代平礼 贾慧茹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农业部授粉昆虫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93)
杀螨剂对蜜蜂的危害
吴艳艳 周 婷 王 强 代平礼 贾慧茹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农业部授粉昆虫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93)
蜜蜂作为重要的授粉昆虫,却受到诸多环境有毒有害物质的影响。近期,有报道指出蜂群中应用的部分杀螨剂比蜂螨本身对蜜蜂的危害更严重。
放入蜂箱的杀螨剂比蜂螨危害更大。北美洲的蜂农已经严重依赖化学杀螨剂氟胺氰菊酯和蝇毒磷(商品名分别为Apistan和Checkmite),这使得蜂螨普遍产生抗药性,并且蜂巢中残留了化学药物。上述两种药物均具有亲脂性,因而它们易渗入蜂蜡并使得巢脾多年保持毒性,还可能因不断积累而使蜜蜂一直处在高浓度的氟胺氰菊酯和蝇毒磷环境中。约翰斯等人指出这两种药物的毒性可能存在协同增效作用,在先后使用上述两种药物后,它们对蜜蜂的毒性增强;在均为亚致死剂量时,同时使用能导致蜜蜂死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商业和业余养蜂者就开始反映蜂王的活力和繁殖力下降,但目前问题仍未解决。该问题随杀螨剂的使用而上升。哈曼等人研究了氟胺氰菊酯和蝇毒磷对蜂王活力和生殖健康的潜在影响,得知处在高浓度上述药物中的蜂王,多数较空白对照组的体重明显轻。对处理后的样品进行检测得知两种药物的最高浓度分别出现在应用药剂量最高的实验组中,这证明了杀螨剂在巢脾中的持久性。
氟胺氰菊酯条影响幽闭蜂王和工蜂。柯里等人使蜂王和工蜂处在含有1%的氟胺氰菊酯的本顿笼中,3天后工蜂大量死亡,蜂王出现亚致死现象,7天后蜂王大量死亡。将处理3或7天的蜂王分别放回蜂群,它们的自然交替现象与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尽管氟胺氰菊酯处理后的蜂王的自然交替现象更高些。但由于1%的氟胺氰菊酯处理7天的蜂王出现较高的死亡率,因而这提醒蜂王饲养者在运输蜂王时注意氟胺氰菊酯的使用。
蝇毒磷和氟胺氰菊酯影响蜂王幼虫发育。将小幼虫转移到已知蝇毒磷和氟胺氰菊酯浓度(0~1000 mg/ kg)的蜡台中,放到无王蜂群中饲养;10天后记录成熟蜂王以确定接受情况。将性成熟处女王放入交尾箱,收集交尾后的蜂王并诱入蜂群,6个月后观察或解剖以确定交尾成功率。蝇毒磷处理组中的蜂王在幼虫期处在100 mg/kg浓度时出现大于50%的死亡率,1000 mg/kg组中仅有一个蜂王成活;蝇毒磷主要影响幼虫的接受率、饲养和羽化前蛹的重量。高剂量的氟胺氰菊酯(1000 mg/kg)同样使蜂王成活率显著降低。
杀螨剂可能影响雄蜂的精子活力。杀螨剂不但危害蜂王的活力,还降低雄蜂的存活力、繁殖力、身体和粘液腺重量以及精子的数量。西尔威斯特等人发现蜂群感染狄斯瓦螨或经氟胺氰菊酯处理后,存活到交尾年龄的雄蜂的死亡率高于空白对照组。伯利等人发现杀螨剂可降低雄蜂的精子活力,他们比较了雄蜂储存的精子处在蝇毒磷、氟胺氰菊酯、麝香草酚、桉树油和薄荷醇等杀螨剂中的活力,得知处在蝇毒磷的雄蜂精液六周后失去活性,而其他组与空白对照组精液活力无显著差异。
养蜂者应该适度使用或仅在出现螨害时使用杀螨剂。人们尝试使用简单而天然的杀螨剂,如麝香草酚、蚁酸和薄荷。但即使是这些化合物在使用前也需仔细检查,例如,古兹曼等人发现使用蚁酸10天后会降低雄蜂的繁殖和生存能力。在使用1到5天时,工蜂会将雄蜂脾上许多卵移除。蚁酸处理后的蜂群较空白对照组的雄蜂数量减少一半以上,并且雄蜂羽化时间推迟了几天,这些雄蜂更易在性成熟前离开蜂群。两者雄蜂数量和存活力明显不同,羽化第一天时,空白对照组中94%的雄蜂是活的,蚁酸处理组为97%;但到第10天时,处理组中24%的雄蜂存活,这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49%的存活率。即使在使用新型的“温和且安全的化学产品”时,也需留意化学杀螨剂潜在的协同作用,如同氟胺氰菊酯和蝇毒磷。由于巢脾中可能含有过去使用的多种杀螨剂,因此建议在饲养过程中有规律的更换巢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