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区背景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探析
2014-01-26荆涛田景芝杜晓昕
荆涛+田景芝+杜晓昕
摘 要:文章在全面分析东北老工业区现状与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指出东北老工业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东北老工业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对策。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69-02
收稿日期: 2013-06-09
作者简介:荆涛(1971—),男,黑龙江加格达奇人,齐齐哈尔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科研管理、绿色化工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依托东北老工业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JG2012010687)
21世纪以来,国家作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对于我国全局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1]。在这个经济主导一切的大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科技是老工业区振兴的必由之路。首先,人才和科学技术是发展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支撑。高校是人才孕育的摇篮,在高校中发展和建立与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学科群,有利于提升研究生教育以及研究生培养的综合质量,同时高质量的科研人员和科研基地为老工业区的振兴提供了很好的储备,也对工业区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推力[2]。其次,大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转化率,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发展成功的经验,他们都是将科研成果与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从而使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3]。在国家大力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无疑是对这一政策很好的实践和探索。综上所述,在时代背景下,要摒弃人们的错误认识,加快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将高校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与研究生创新实践结合起来,使得研究生的发展提升到更高层次。
一、东北老工业区的发展背景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绝对不是单一的工业发展,它是全面的经济发展,包括工业在内的农业、第三产业、基础建设、社会保障等等的全面振兴。在此基础上,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也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现如今,老工业基地的社会发展结构发生很大错位,人才也有很明显的隐形浪费,进而出现人才的严重短缺。具有科研能力的研究人员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流失在机关或者事业单位,高质量应用人才十分缺乏,特别是高新领域的人才极其匮乏,这就导致了人才数量巨大,而社会需要的人才缺少。
二、东北老工业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校企双方未找到合作点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优秀人才,并且具有高级的专业知识,然而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却没有按照预期的目标进行。从学校角度来说,更多的精力主要放在了获得研究课题、得到企业资助从而在研究过程中不必担心经费问题。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他们没有用教育“武装”自己的意识,没有意识到依靠教育才能获得更好、更优的发展,只是把目的放在了获得科研成果上。校企双方还没有真正从战略上找到合作点。
(二)发展方向不明确
高校对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项目还没有充分了解,所以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产学研的联合对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社会经验、工作能力等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会有力推进办学水平。现在高校还是把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点放在师资力量上。在教师中,也存在一些重视国家大项目的研究,而对一些应用项目的研究重视不够的现象。
(三)缺少健全的产学研师资队伍
由于产学研联合还没有一个稳定的模式,所以没有一个健全的培养产学研的师资队伍,大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没有提高相应的人员编制,高校教师还是按照学科及招生数量分配,基础理论研究学术水平和科技成果奖励依然是研究生导师资格评定和技术职称评定的硬标准,没有意识到对现有工程技术开发的重要性,同时对应用价值的推广确认较低,认识不充分。
(四)培养经费不足
对于产学研联合所需要的资金,政府没有制定相应的辅助模式,这也致使资金问题成了产学研培养研究生项目中的关键问题。近几年虽然设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对于产学研联合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资助,但是支持面有限,资金不够,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现实告诉我们,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资金投入相差甚远,应该有所改善,高校具有的一些研究中期成果,由于经费问题,也只能放到一边,无法继续研究。
三、东北老工业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对策
(一)确立多维立体导师制
在产学研联合培养中,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模式多维立体导师制。多维主要是学校多维和企业多维,而立体则是每个维度有多名教师组成一个团体。多维立体导师制要求一个导师团队纵向之间结合多名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资深导师和多名年轻并科研热情高涨的助手共同指导研究生。导师团队横向以协作的方式为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导师团的创新意识通过定期进行的学习交流来不断提升。
(二)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
与多维立体导师制相对应的需要构建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型课程体系,既“多层次课程体系”。为不同学位的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来进行教育。层次一:对于学术型学位的研究生,将偏向于理论的研究,并以学术研究作为指导,以此来培养科研机构和大学教师的研究人员。学校企业的导师团应该为此类研究生设定倾向于探讨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利用价值,及其使理论在实践中展示出价值的途径、环境和方法的课程。层次二:对于专业型学位的研究生,应该在专业实践的指导下注重实践中理论的应用,培养出具有正规专业和技术训练的高水平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对学位的授予不仅要反映出专业领域具有的特点,还要反映在专业知识技能和学术理论基础上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学校企业导师应该设定倾向于能够把理论技术应用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工具、生产工艺、产品的技术发明的研究课题和课程,注重对理论进行利用使其产品化、商业化并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层次三:将专业型学位教育的研究生分成注重系统化的全日制培养和注重实用化的在职工程硕士。
(三)大力发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以产学研为纲为企业培养应用型硕士人才的最有效模式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首先,学校招收工程硕士专业的学生是直接从企业中招取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具有学士学位且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仔细分析其招生对象和招生报考的条件不难看出,学生们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及理论基础,并且具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的工程技术能力。他们通过工程硕士科学学位的教育后,专业理论基础不仅得到了弥补而且理论水平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带到课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不仅能实际解决工程技术领域遇到的问题,又能提高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其次,应该以产学研的方式作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企业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高新技术成果的需求空间广阔,此外企业也具有实际经验和生产现场的优势;高校的优势在于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大批创新人才,而且也是输出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基地。
(四)抓住东北老工业区发展机遇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中,前期论证阶段提出假设要想真正实现,需要多方位的全面配合,其中政府的支持,政府政策的倾斜,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高校和企业对政府的决策影响比较小。那么当国家好的政策来到的时候,就必须将其牢牢地抓住,坚决不能错过这个机遇。当下国家提出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这对高校和企业来说是绝不能错过的战略机遇期。
(五)明晰产学研中高校和企业的地位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高校和企业的协调调度是这一模式得以顺利展开的保证,那么就必须认清在此模式中高校和企业的地位和权责。高校在这个模式中起到主导调度的作用,在进行科研选题中发挥主导作用,高校负责对研究生在高校和企业中进行科研的全程约束,企业仅仅是给研究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但往往企业对科研选题的指导更加重要,因为企业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急需的技术等科研方面要比高校更加熟悉。企业虽然培养研究生不处于主导地位,但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的科研选题至关重要,在这个层面上企业的地位是必不可缺的。毕竟企业还有更加繁重的生产工作,高校相比主要是科研和培养人才,那么一些基础的工作应由高校承担。
(六)加强政府主导,强化企业主体
政府的主导与企业的主体应从以下几点得以体现:第一,政府须建立有利于产业、学术与科研相结合的适当的限制机制以及法制机制;第二,政府须营造并确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第三,政府须高效发展与合理规范中介服务制度;第四,企业须以创新主体的意识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第五,企业应将“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人才”作为企业的生存观念;第六,政府和企业都应对科技研究的投入相应地增加;第七,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应被科研院和高校所重视,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和企业联手融入其中;第八,高校和科研院科研选题须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出发,避免出现对社会发展创新价值少的项目出现。
参考文献:
[1]陈畅.东北老工业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问
题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秦军.产学研合作视角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3).
[3]宋之帅,田合雷,盛义保.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人
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