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传统教学经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4-01-25杨晓晶
杨晓晶
作家余秋雨说:“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她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靠文言文记录下来的,作为今天的人们,要想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就必须能会读、读懂文言文。笔者认为,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过程,这样,才能“义解圆足”。
首先,文言文阅读教学应因形求义,准确解读字词。
因形求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字形的方法来解释字义。掌握了字的本义,可以准确把握一些古典诗文中的词义,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引申义的由来,使我们对词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进而领悟作者的意图。
例如:在《曹刿论战》一文中一个语言难点就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孚”的解释,课本的注解中标明“孚”解释为“为人所信服”,以往教师教学时,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可是,为什么“孚”就能解释成“为人所信服”呢?教师并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当然就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了。
其实,只要我们追本溯源,就发现徐锴为这个字给出的注解,是“鸟之孚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孚”的本义为鸟孵卵,引申为信任。进而,我们可以联系现代汉语中“深孚众望”中的“孚”也是“信服”的意思,意思为“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这样,学生对于这个字的解释记忆应该非常深刻,同时,也感觉到汉字的魅力与奥妙,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其次,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据境索义,准确把握原文。
据境索义,就是探求词语的语境义,进而准确把握原文。语境指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狭义的语境指上下文,广义的还包括场景、涉及的人物,甚至于语体特征等等。
《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我们可以理解为木兰对着窗户将自己的头发梳理成云鬓的式样。结合语境我们能读出更多的内容,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十二年乔装而不露痕迹,然而,在褪去了那身军装之后,木兰已经完成了从一个小女子到大英雄的完美蜕变。这个蜕变过程可以从“理”字体会出来。为什么?还要从“理”的本义谈起,“理”形声。字从玉,从里,里亦声。“里”指“里边”“内部”。“玉”和“里”联合起来表示“玉石内部的纹路”。引申义为“顺着玉石内部的纹路切割玉石。”可以看得出,木兰此时梳头发的动作很慢,很细,那一笔笔的描画,那轻轻地点上白脂红唇的一瞬,心中,应是如何细腻而温柔。或许,这已经离了爱美的范畴,而是借着这“爱美”,寻觅一份触及灵魂的感动与一种生命痕迹。
最后,文言文阅读教学要体悟文章主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徜徉于语言文字所营造的奇妙意境,更要与古圣先贤多些对话与交流,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学生了解了《岳阳楼记》文章主旨,体会了范仲淹那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之后,再回到文本理解“先忧后乐”中的“乐”字,应当有更深刻的认识。“乐”本义指“和着演奏歌唱”,所以这种“乐”一定是“与众人同乐”而不是自己“独乐”,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本来可以“独乐”,清闲自在。可是他不肯这样,他认为“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乐”,因此,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其“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精神。嫉贪如仇,三次被贬;兴修水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兴办义学,提倡教育,扫除人民的愚昧无知;授命戍边,抵御强敌,扬威异族。不仅在当时受到重用、人民爱戴,就是在今天,也是为官者的楷模。
正如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改革刍议》中谈到的那样,文言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同时,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发掘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内在关联,是文言文教学实现准确性、趣味性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文言文教学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关键。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扬大附中东部分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