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密云县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1-25罗其花

中国蜂业 2014年11期
关键词:蜜粉蜂产品养蜂

罗其花

(密云县园林绿化局)

密云县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罗其花

(密云县园林绿化局)

密云县是北京市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饮用水源地,也是全国著名的农业生态县。养蜂业是密云县的传统农业,发展基础良好,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密云县蜂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密云县蜂产业发展现状

1.蜜粉资源丰富

密云县是全国农业生态县,又是全国绿化先进县,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得天独厚的植物资源。密云县野生蜜粉源植物丰富,共涉及60科156属的201个种,其中以刺槐、蒙椴、糠椴、六道木、荆条、酸枣、山杏、葎草、甘菊为主,人工栽培的蜜粉源植物主要有粮油植物30万亩和果树植物45.4万亩。由于各种林木、果树、农作物和野生花卉花期相互交错,密云基本上是一年四季中三季有花,为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有关专家估计,密云县现有的蜜粉源植物至少可承载15~20万群蜜蜂饲养。

2.养蜂基础良好

密云县有悠久的养蜂历史。密云早期特产“潮河白蜜”曾久负盛名。1973年全国养蜂大会曾在密云成功举办。密云现有蜂农1714户,蜂群8.5万群,其中西方蜜蜂8.35万群,中华蜜蜂1500群,蜂群数量占全市总量的38.77%,是名副其实的“北京市养蜂第一大县”。

3.项目助推产业发展的效果显著

近年来密云园林绿化局始终坚持“上一个项目、富一方百姓”的原则,大抓项目建设助推蜂产业发展。10年时间共申请和建设项目18个,建设内容包括扩群工程、基地建设工程、加工工程和销售工程,共涉及扶持资金6203万元。

通过县政府10年来的政策扶持,全县养蜂规模大幅度提高:数量由2004年的662户蜂农,养蜂3.2万群,发展到2014年的蜂农1714户,蜂群8.5万群;蜂业产业化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建成国家级安全蜂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蜜蜂繁育基地1个,中华蜜蜂保护基地1个,成熟蜜生产基地1个,蜂产品深加工基地2个,蜜蜂文化观光园1个;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新增专业合作组织21个,入社社员1371户,农民合作服务保障体系初步建成。蜂产品加工实力明显增强:奥金达和京纯两家合作社加工车间均通过QS认证,共拥有现代化成熟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生产线7条,生产蜂产品品类30余种,年销售产值5000余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品牌意识不强

(1)我县蜂产业合作社几乎还是以供应原料和代加工为主,缺乏品牌战略意识。部分合作社社长身兼多职,且小农意识强烈,大多没有品牌概念。(2)品牌定位不明确。几个重点合作社对自己产品都没有明确定位,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大企业生产什么,自己就生产什么,没有自己特色和主打产品,导致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3)创新能力不足。合作社没有安排专项研发资金,不重视人才引进工作,知识产权意识淡薄。(4)缺乏品牌打造扶持资金。目前我县、市财政针对蜂产业的支农资金大多偏向基建,没有专项资金扶持蜂产业的品牌打造、技术研发与技术创新等。

2.项目建设缺乏“后监管”

项目建设完成后,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或监管人员对项目建设成果进行跟踪调查和监督,导致部分建设成果只是昙花一现。表现最明显的是扩规工程的实施。如部分蜂场年年享受扩规政策,但蜂群数量始终未见实质性的增长,原因是存在“有政策时扩规,验收完后卖蜂,或人为合并蜂群”等现象。也有部分合作社重项目申请,轻项目建设和后期管理,在验收时弄虚作假,导致扩规进展缓慢。

3.等靠要思想严重

县政府十年的各种扶助政策,推动了我县蜂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在部分蜂农和个别合作社中滋生出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张口要政策,伸手要条件,这种思想直接导致部分合作社和蜂农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工作进展缓慢,缺乏责任心、进取心和奋斗精神。

4.从业人员老龄化

当前我县养蜂队伍平均年龄为57岁,存在年龄偏大、后续乏人的问题。根本的原因:一是养蜂收入偏低,蜂产品价格多年未变。如原来1斤蜂蜜可换2斤猪肉,但现在是1斤猪肉换2斤蜂蜜;二是养蜂生产受蜜源、天气的影响,产量与效益不稳定;三是养蜂比较辛苦,技术性强、生活单调枯燥,再加之收入不稳定,很多年轻人不愿养蜂。

5.规模化、机械化发展陷瓶颈

我县养蜂场基本以家庭结构为主,其规模普遍偏小,平均养殖规模不到50群,和国外1户家庭能养殖上千群蜂相比,规模化程度相差甚远。原因很多:如机械化程度低;蜂农年龄大,体力不支;蜂农文化素质低,接受新知识难,养蜂技术缺乏等。因此,在年轻人不愿养蜂的前提下,将规模化发展寄希望于这批已经超负荷工作的老蜂农已不现实。其次,我县蜂产品采收机械化程度较低,蜂农依然属于手工操作状态,和国外机械化养蜂相比差距较大。第三,蜂场运输机械化程度也低,在全国已广泛使用的养蜂车由于在我县不属于财政扶持范畴而迟迟得不到推广。

三、解决措施

1.健全工作机制,充实蜂业管理队伍

一是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蜂业站目前只有工作人员2名,可谓管理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任务繁重,千头万绪。因此,为了蜂产业工作的更好开展,应在现有基础上,引进1~2名专业技术人才负责项目建设和监督,以及西方蜜蜂育种中心的运营等工作;二是加强蜂产业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我县蜂产业发展有关制度、标准和措施,如制定《扩规蜂群管理办法》、《密云县养蜂管理措施》、《蜜蜂授粉管理规定》《密云县蜂产业项目建设监管办法》等制度,编制行业地方标准1~2个,宣传推广农业部相关蜂业行业标准。

2.扩大蜜粉源植物种植规模

蜜粉源植物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着养蜂业的命运。为了增加蜂农收入,保障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蜜粉源植物的种植,或者协调园林绿化局和农业局有关部门,将蜜粉源植物种植与平原造林、退耕还林、“五路一口”工程、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林下经济建设、农作物种植及旅游项目建设等结合起来,大量种植蜜粉源植物。如平原地区种植洋槐、国槐,山区种植蒙椴、糠椴,林下或农田种植板蓝根、紫云英、油菜和牧草等。

3.发展蜜蜂授粉产业

转变养蜂业发展方式,着力强化蜜蜂授粉的产业功能。一是培育2~3个大型的专业的授粉服务团队,即鼓励和支持现有的蜜蜂授粉团队做大做强,并加大对蜜蜂授粉团队的扶持力度;二是加强蜜蜂授粉作用和蜜蜂授粉团队的宣传,增加全社会对蜜蜂授粉的认知,让果农和作物种植户主动为蜜蜂授粉服务买单;三是与各区县果办和果蔬产业协会联合,实施蜜蜂授粉富民工程,达到蜂农、果农、瓜农互利共赢的局面;四是加强授粉蜜蜂的饲养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配套授粉技术等的培训,推广专业授粉蜂箱的使用。

4.推进品牌战略

品牌建设既包括具体企业或合作社品牌的建设,也包括地区公用品牌的建设。品牌建设和培育是我县蜂产业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一是引导合作社加强产品研发,寻找品牌的支撑元素(俗称炒概念),如“潮河蜂胶”,“潮河白蜜”等,发动研发团队,大力寻找我县蜂产品的特殊元素并抢先注册;二是品牌定位和系统整合。对密云蜂产品的特殊元素或特别品类进行品牌定位后,确定产品的价格、分销、广告、公关、包装、命名等各种营销手段;三是品牌宣传,在中央7台、北京广播电视台、农业增收频道、密云电视台等有关栏目对我县蜂产品的地域形象、蜂产品特色元素等进行大肆宣传;四是产品包装的全面升级。一方面要注意质感和造型,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整体品牌颜色统一,力求“抢”眼球和原生态为原则;五是营销手段推广。支持合作社开直销店和网店,支持合作社通过旅游营销、会议营销、体验营销等销售渠道增加收益;六是研究利用财政资金促进我县蜂产品品牌化发展的奖补机制。对重点专业大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品牌建设进行补贴和奖励。

5.加速机械化进程

机械化是蜂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蜂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手段。加速我县蜂产业的机械化进程,对调整我县养蜂业发展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蜂场运输实现机械化,即养蜂车的推广与使用。由国内汽车制造厂研制生产的养蜂专用车具有省时省力、运输方便、生活设施齐备等优势目前已在全国大量推广,但由于其不属于财政扶持范围在我县未得到利用,因此养蜂主管部门应继续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早日获得财政资金的扶持;二是养蜂机具和蜂蜜采收过程的机械化,如免移虫采浆机、自动化糖器、自动饲水机、自动分蜜机、全自动割蜜盖机、辐射式分蜜机、蜜泵、压滤机、蜜蜡分离机、蜂蜜澄清池、热水锅炉、热风机和吹蜂机等的推广与使用。

6.抓好典型示范

一是可通过项目、资金、技术和工作指导,对有文化、有思想、有干劲的年轻人进行重点培训,发展1~2户规模在1000群以上大蜂场,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和机械化养蜂;二是以政府扶持水库一级圈发展政策为契机,打造一条长110公里的蜜蜂产业带,并重点建设2~3个蜜蜂养殖示范村、示范沟或示范谷,以此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三是联合财政、农委、科委、科协等部门推行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如蜂农和合作社在品牌打造、地理标识申请、技术创新,以及新产品、新包装、发明专利、扩大养殖规模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的,给予重金奖励。

猜你喜欢

蜜粉蜂产品养蜂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增强蜂产品科普宣传工作有效性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蜂产品认知与消费行为调查研究
蜂产品科普比蜂产品销售更重要
贵州省蜜粉源植物的开发利用
湖北省将蜂产品纳入农商互联重点支持农产品范围
养蜂人用上养蜂专用车
养蜂女状元
北京市蜜粉源植物资源调查与研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