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元素论治中风经验浅析

2014-01-25谢平金张天成卢锦东胡伟雄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10期
关键词:表里张氏中风病

谢平金 张天成 卢锦东 胡伟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张元素论治中风经验浅析

谢平金1张天成1卢锦东2胡伟雄1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张元素是在我国历史上一位颇有创新精神的医家,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独到,更创立三化汤,天麻丸等方剂用于治疗中风,在其著作及其弟子医书中均有提及。笔者通将张氏对于中风病证的思想经验加以整理以供读者参考。

张元素 中风

张元素(1151-1234),字洁古,易州(今河北易水县)人,宋金时期医学家,主要著作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洁古家珍》、《洁古老人珍珠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1]。张氏是在我国历史上一位颇有创新精神的医家,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独到,更创立三化汤,天麻丸等方剂用于治疗中风,在其著作、其弟子医书及后世医家书中均有收录,笔者将张氏对于中风病证的思想经验加以整理以供读者参考。

1 中风病因病机认识

中风是以卒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病轻者可无昏扑而仅见口舌喎斜或伴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张元素认为“气血凝滞,营卫郁结”是中风的基本病理变化[2],宗《金匮要略》认为中风“有中脏、中腑”之分,《卫生宝鉴·中风论》言及“大抵中风者多着四肢、中脏着多滞九窍”(注出洁古家珍)。明确指出中风中脏多在里,表现为“即不识人”的神昏偏瘫等以情志障碍为主;中风中腑病在表,其病相对于里症较为轻,表现为“肌肤不仁”等肢体拘急不仁,脉浮恶风为主症,其中在“病在里用下法,病在表用汗法”。此外张氏亦指出“六腑不和,留结为痈;五脏不和,九窍不通。外无留结为痈,内无九窍不通,知必在经也”,说明中风亦有无表里症状之属中经络者,为中风初期气血不畅亦或是中风恢复期气血流通未复,所表现出来的中风病证,治疗以通养经脉为主。

2 中风治疗

2.1 辨病位深浅和病情轻重 对于中风急性期辨别其深浅轻重,在临床的治疗方面是很有必要的,正如张氏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第七》提及“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除中风猝然仆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主要表现外,依据其神志状态障碍主要与否,作为分类的标准。其中具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兼具有明显的情志异常如神志昏蒙的现象,为中脏,其病在里;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以肢体拘急不仁为主的为中风中腑,其病在表。正如他指出的“中腑也,其多易治”,“中脏之病,难治也”,故辨析神志的转归对临床辨证论治及预后判断均有帮助,历代医家多有借鉴。

2.2 因证论治,通补并调 张元素论治中风,每能根据症状,分阶段因证施治,灵活应用通补治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腑当用汗法,中脏当用下法。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主治心法》中提到“手足不遂者,中腑也,病在表也。当发其汗……然后行经养血”以及“耳聋目瞀及口偏,邪中脏也,病在里也。当先疏大便,然后行经”,认为指出中风属中腑者当用汗法,属中脏者当用下法,使其表里之症消失后,再应用行经法梳理经络。正所谓“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察病之轻重也”[3]。中腑者多表现为脉浮,恶风,恶寒,四肢拘急及手足不遂,当属表症,张氏治之发汗解表以和络,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故通过汗法,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对于汗法的应用,张元素以续命汤为基础,提倡六经分证,如《洁古家珍·风门》中云“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以续命汤为基础根据六经分证,太阳中风无汗恶风加麻黄,恶风有汗加桂枝;阳明有汗身热不恶风加葛根,无汗身热不恶寒合白虎汤;太阴无汗身凉加附子;少阴有汗无热加桂枝、附子;少阳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加羌活、连翘,均以开发腠理,和营卫而设。中风中脏者,是由于神机失用,脏腑失调,气机更加壅滞,肠腑传导不畅,浊邪不降,痰热壅滞,腑气不通,肠燥便秘,而形成腑实证,表现为“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秘结”的里实证为主,故张元素提出应用通腑法治疗中风[4],则如其云“中脏则大便多秘涩,宜三化汤通其滞”,创立三化汤用大黄、枳实、厚朴等泻下以疏通腑气,此类通腑治疗中风之法在其弟子李东垣以及后世医家中均有应用。如“初谓表里不和,须汗下之,表里已和,是宜治之在经也”。张元素灵活应用汗下之法,在中风初期,让郁于表之邪得以汗解,壅于里之邪从下法得通,而解除表里之邪凝滞气血,进而再养血行血,疏通经络。(2)中风急症,开窍息风。张元素认为对于中风中脏之急重症,开窍息风为其首要。然在中风急症中腑实尤为常见,尤其对中风闭证而言。对于中风急症,张氏于《医学启源·六气方治》中描述“风中脏不语,半身不遂肢体顽痹,痰涎上潮……牙关紧闭……上实下虚,气闭面赤”,认为中风急症病机上实下虚,痰火壅盛、闭阻清窍、心神被扰所致,治当急以辛凉开窍醒神,提出用活命金丹或至宝丹,以开窍息风醒神。然其病因无论是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气血逆乱,脑窍蒙塞;或因气虚血瘀,脑脉痹阻;或痰瘀流窜,痹阻清窍,均有可致腑气不通,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常伴烦躁不安、腹胀口臭、便秘、苔黄腻、脉弦等症[5],故通腑法是重要的治法之一。正所谓“腑以通为用”、“上病下取”,对于风中腑而大便秘实甚者,张元素常以牛黄通膈汤治之,以清通腑气,借之以开窍息风。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为其治疗中风急症之大法。以推陈出新,不仅使邪有出路,伏火风痰随燥屎而去,并且引血下行使气血得降,痰热消散,元神之府自清,敷布气血,畅达血脉以促进半身不遂诸症好转,间以开窍息风[6]。(3)中腑虚证,益气养血。若素体气血虚弱,脉络空虚,则风邪易入中,以致腰脚缓弱,偏枯不遂,《本草经疏·治法提纲》云“五虚为本,五邪为标”,中腑虚证以气血内虚为本,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为标。《医学启源·内经主治备要》云“麻者,亦由涩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行雍滞,而不得滑泽通利,气强攻冲,而为麻也”,指出中腑虚证为阴血衰少、筋脉失养,经脉气行雍滞其临床表现以麻木为主。张氏针对其病机于《医学启源·六气方治》中提出“宣外阳,泻风木,实表里,养营卫”,应用冲和汤以其方中黄芪、人参、甘草,等益气固卫以宣外阳,升麻、柴胡升清阳泻风木,半夏、黄芩、黄柏化痰清热实表里,当归、芍药补养营血。另外张氏对于中腑虚证偏枯不遂兼麻木,治疗常应用附子、乌头配合天麻丸,不换金丹,花蛇续命汤等,既温通行气又能补益阴血,使经脉气血流畅,中风则愈。其中不难看出张氏对于中风初期气虚血滞的病机采取补益气血,通养经脉的治法,说明张氏重视中风初期症状出现的预防调护。(4)表里已和,宜治之在经。对于中风恢复期或中风轻证,张元素提出“表里已和,是宜治在经也”,指出中风经汗下后,表里之症状已除,仅留肢体拘急不遂等经脉瘀滞的症状,宜用行经和血,如《医学启源·六气方治》云“治风有二法,行经和血及开发腠理”。应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秦艽等行经和血药治疗经脉凝滞,并行经脉血行不顺的症状,并且常配合祛风发散药如细辛、防风等,内外结合使邪去正复、血脉调和。其大秦艽汤以养血祛风,清热通络为大法,为行经活血方药之代表。

张氏对于通利脉络,行经和血的治法,符合其认为治疗中风病的“气血凝滞,营卫郁结”的基本病机。

2.3 注重中风预后及调护 中风后,恢复期病机主要为“内邪已除,外邪以尽,肝肾虚”,而表现为“筋骨瘦,语言难,精神昏愦”为主的症状。张氏从整体观的角度提出中风后期,补肝肾、调阴阳、和营卫的具体治法。在其应用上张氏对于中风后期兼风湿郁表偏于在表者用羌活愈风汤,方中重用当归、芍药、熟地黄、杜仲等养血补肝肾之药,并加羌活、独活、桂枝、防风等合用以祛风湿、通经络,人参、黄芪、枳壳、厚朴补气行气,半夏、苍术化湿,佐以黄芩,石膏制约其温散太过,如张氏云“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加减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其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为常治之法也”。《证治准绳·类方》云此方能养营血、补益肝肾、祛风湿、壮筋骨。对于痰浊内盛偏于里者用天麻丸,方中天麻,牛膝同浸同焙,以使风痰湿浊下降,萆薢、杜仲补肝肾、壮筋骨,玄参壮水制火,附子补阳通络,更以羌活、独活驱除风邪,用以补肝肾,行营卫,壮筋骨不仅用于中风后期痰浊偏盛,对此方张氏亦提出“初觉中风”即可服用的说法,“先安未受邪之地”[7],防止病情加重波及其他脏腑,以预防中风。总的来说对于中风后期张氏补肝肾、调阴阳、和营卫的治法贯彻始终。

2.4 用药有度 张元素虽然认为“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但亦在指出“此虽汗下,亦不可过也,汗多则止阳,下多则止阴;止阳则损其气,止阴则损其形”,主张汗下以度为宜,因而提出“治须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营”。《证治准绳·杂病》亦提及张元素云“既以自汗,则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营卫枯竭,无以制火,烦热愈甚,当俟热退汗止,小便自行也”,提出对于中风之人伴发热自汗出者,“如小便不利,不可以利药之”。总的来说对于中风治疗不宜过汗,过下损其营卫,伤其阴血,更不宜利其小便而更伤津液,宜调节阴阳,行经养血。故临证审时夺度是张元素在论治中风病证中的另一个亮点。

3 结语

张元素在脏腑辨证方面造诣颇深,对于中风的治疗据古不泥,正确理解经典治法的含义,善于触类旁通。既宗仲景《金匮要略》分类方法,也提出对中风病治疗的独到见解;从中风发作合理运用汗法、下法到后期调理的治疗在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强调不可过汗过下更损人体津液,中病即止避免过度的克伐导致正气的虚损,实证转虚。张氏对于中风病因病机以及治法的认识不仅仅影响了后世医家,至今对其补益气血、通利血脉、补肝肾、和营卫治疗中风初期以及中风恢复期现在临床还在运用,影响深远。

[1]程宝书.张元素学术思想初探[J].吉林中医药,1983,5(3):7-9.

[2]白兆芝.易水学派宗师张元素[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7.

[3]尤劲松,胡建芳,黄培新.玄府病变与中风[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9):645.

[4]李瑛.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概况[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0,14(1):69-71.

[5]王莹莹,焦玉梅,杨金生,等.通腑法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2):924-925.

[6]李海英,李海敏,樊鹏.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应用[J].河北中医,2007,29(2):327.

[7]郭正刚,缪易治.未病理论预防中风浅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6):647.

R249.8

A

1004-745X(2014)10-1869-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4.10.040

2014-05-14)

猜你喜欢

表里张氏中风病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经二重组织表里经遮盖性不良的成因与对策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对北洋政府新闻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反讽:基于表里内外语境的“佯装”、“歪曲”:张力诗语探究之四
“妻管严”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