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临床治验举例
2014-01-25付茹
付 茹
(甘肃省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745000)
·临床经验荟萃·
归脾汤临床治验举例
付 茹
(甘肃省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745000)
本文总结临床中应用归脾汤加减治疗病因病机为气血两虚的4种常见病,心脾同治,气血并补,凡病位在心、脾,病因为气血不足者均可应用。
归脾汤;治验;举例
归脾汤自创立以来沿用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经历代医家的不断改进,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治疗经验,现通过病案举例方式将其具体的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1 病案举例
1.1 青春期功血 患者女,18岁,学生。3个月前出现月经周期提前至20 d一行,经量增多,色淡、质稀;下腹空坠隐痛,神疲肢倦,饮食减少,大小便正常。2011年8月15日初诊,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弱。此乃中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则经来先期、量多;脾虚化源不足,不能奉心化赤,则经色淡而质清稀;中气不足,失于旁达升举,则神疲肢倦,下腹空坠;脾虚运化无力,则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均为脾气虚衰、中阳不振之候。治以补益气血,摄血调经。方用归脾汤化裁:柴胡、升麻、当归、桂圆肉、仙鹤草、人参各10 g,黄芪30 g,茯苓15 g,木香8 g,炙甘草9 g,大枣5枚,3剂,水煎服。
2011年8月18日复诊:神疲肢倦好转,饮食增加,下腹空坠隐痛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效不更方,继续前方服5剂停药。随访次月月经准时来潮,量中等、色红,行经5 d,无特殊不适。
1.2 失眠 患者女,32岁,教师。2010年10月15日初诊,近半年精神萎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面色少华,饮食无味,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辨其症:心主血,脾为生血之源,心脾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多梦易醒,健忘心悸;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脑,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少华,舌质淡;脾失健运,则饮食无味,血少气虚,故精神不振,四肢倦怠、脉细弱。此乃心脾两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治则: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红参、远志、桂圆肉各10 g,酸枣仁、茯苓、当归、柏子仁各15 g,木香8 g,黄芪30 g,炙甘草6 g,生龙骨20 g,大枣5枚,3剂,水煎服。
2010年10月18日复诊:服药后诸症减轻,精神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但仍多梦易惊,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较前有力。守前方加夜交藤、五味子各12 g,连服5剂。
2010年10月25日三诊:诸症已减,夜间安睡,心悸健忘、头晕目眩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原方去红参、生姜、大枣,改党参15 g,夜交藤、柏子仁、当归、五味子、茯苓、酸枣仁各12 g,木香9 g,远志、桂圆肉各10 g,炙甘草6 g,黄芪、生龙骨各20 g,补养心神,共服12剂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病情未复发。
1.3 心律失常 患者女,52岁,农民。2012年9月10日就诊,患者心悸头晕,胸闷气短,倦怠无力2年余,近半月心悸心慌加重,纳差,双下肢水肿。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脉象细弱、结代。心电图检查提示频发房性早搏,ST-T改变。此因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故而心悸、心慌,心血亏损不能上营于脑,故而头晕;心主血脉,心血不足,血脉不盈,搏动紊乱,故脉象细弱、结代。此乃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心神不能自主。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复脉。方用归脾汤加减:人参、龙眼肉、酸枣仁各10 g,炙甘草、白术、当归、白茯苓各12 g,生姜皮、木香各8 g,桂枝9 g,黄芪30 g,大枣5枚,3剂,水煎服。
2012年9月14日复诊,服药后头晕气短减轻,双下肢水肿消退,心悸心慌仍间断出现,偶有胸痛。舌质淡红,脉象弦细、结代。复查心电图:房性早搏减少,心肌缺血减轻。守上方加佛手10 g、甘松6 g,共5剂,水煎服,宽胸理气、止痛。
2012年9月20日三诊,头晕气短消失,胸痛未出现,精神好转,食纳转佳,偶有心悸感,查体:面有光泽,舌质淡红,脉细。复查心电图:偶发房性早搏,大致正常心电图。继以上方服6剂,诸症悉除。随访3个月偶有心悸出现,无大碍。
1.4 缺铁性贫血 患者男,65岁,农民。2011年8月6日就诊。患者有慢性胃炎1年余,长期饮食不良,逐渐头晕眼花,心悸气短,乏力易倦,失眠易怒,手足发麻。查体:面色萎黄,口唇、爪甲发白,舌质淡,脉细数无力。血常规:白细胞5.24×109/L、红细胞3.32×1012/L、血红蛋白81 g/L、红细胞压积28.9%、红细胞体积87 fL、血小板198×109/L。辨其症:因脾胃虚弱,生血不足,血不能濡养筋脉,故手足发麻;血亏不能上营于脑,故而头晕眼花;气血互生,血虚则气少,故乏力易倦;血不养心、心神不宁则失眠易怒,症属血虚不荣。治以归脾汤化裁:白术、当归、茯苓、熟地黄各15 g,远志、酸枣仁、人参、炙甘草各10 g,阿胶、焦三仙各12 g,木香6 g,黄芪30 g,大枣6枚,5剂,水煎服。
2011年8月12日复诊,患者面色较前红润,精神较前好转,饮食增加,余症无变化,继服上方7剂。
2011年8月19日三诊,患者精神明显好转,诉诸症大减,舌红,脉细有力,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00 g/L、红细胞3.64×1012/L、白细胞5.4×109/ L、红细胞压积33.9%、红细胞体积88 fL、血小板180×109/L。嘱停药,多进食有营养食物。
2 讨论
归脾汤出自《济生方》,方中,黄芪甘温,补脾益气;龙眼肉甘温,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均为臣药。茯苓、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而不滞,俱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用法中加姜、枣调和脾胃,以资生化[2]。本方配伍特点:①心脾同治,重点在脾,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②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意在生血,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3]。临床应用要抓住主症,即心脾气血两虚,其次辨其兼症,灵活掌握。凡病位在心、脾,病因为气血不足,症见神疲肢倦、饮食无味、面色不华,舌淡、脉细弱者均可应用,对于阴虚阳亢者需慎用。
[1] 李惠芳,封建涛.归脾汤临床运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0(15):64,71.
[2]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6-135;146-153;433-434.
[3] 葛建芬.归脾汤在妇科临床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08,24(14):50-51.
1672-7185(2014)03-0044-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3.025
2013-10-29)
R2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