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市近10年产后出血死亡分析

2014-01-25柳(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医疗保健个案沈阳市

李 杰 杨 柳(

辽宁省沈阳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110032)

沈阳市近10年产后出血死亡分析

李 杰 杨 柳(

辽宁省沈阳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110032)

目的 分析沈阳市2003—2012年因产后出血死亡产妇的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全市三级妇幼保健网收集孕产妇死亡个案资料,对每例死亡孕产妇个案进行社会调查,每年逐例进行评审。结果 14例发生产后出血者均在二级医院分娩,且该14例均为可避免死亡。结论 提高二级医疗机构产科处理技术和方法,可进一步降低产后出血死亡率,降低可避免死亡。

产后出血;孕产妇死亡;沈阳

产科出血是产科的常见并发症,占孕产妇死亡原因的第1位,而产后出血是产科出血的最常见类型。笔者对沈阳市近10年孕产妇死亡的评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产后出血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3—2012年在沈阳市有正式户口或居住>1年的孕产妇,因产后出血而死亡的产妇共21例。

1.2 资料来源 全市14个区县妇幼保健所上报的孕产妇死亡卡和附卷,以及市级每年的个案评审材料。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死亡率 2003—2012年沈阳市孕产妇死亡率平均为13.31/10万,产后出血一直处于死亡原因的第1位,死亡总数占所有孕产妇死亡的33.3%。

2.1.1 年龄分布 ≥35岁9例(占42.9%)、31~34岁6例(占28.6%)、25~30岁4例(占19%)、<25岁1例(占4.8%)。

2.1.2 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者占71.4%,高中及以上者占28.6%。

2.1.3 计划外妊娠 21例中有11例为计划外妊娠,占52.4%。

2.1.4 孕次和产次 孕次≥3次者占52.4%(11/21),产次≥2次者占52.4%(11/21)。

2.1.5 分娩地点 在省市级医院分娩者占28.6%,区县级(二级)医院占71.4%。

2.2 死亡评审结果 可以避免死亡占71.4%,不可避免死亡占28.6%。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十二格表”的评审结果,区县级医疗保健部门的知识、技能是主要原因(占56%),其次是个人家庭的知识、态度以及医疗保健部门的管理,分别占20%和24%。

3 讨论

3.1 产后出血发生率 全球每年约有12.7万产妇因产科出血而死亡,占全球产妇死亡的25%。在发展中国家,产后出血的死亡率很高,因产后出血而死亡的病例数达到所有产妇死亡数的60%。近10年沈阳市产妇死亡原因中,产后出血占总死亡人数的33.3%,一直处于死亡原因的首位。

3.2 评审结果 大多数孕产妇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都发生在二级(区县级)医疗机构。因此,应加强二级医疗机构的产科医务人员专业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和模拟演练,提高产科医师对高危妊娠的识别处理能力、警惕性和产科急救能力。转诊时机的选择受经济利益驱使,普遍存在对高危孕产妇截留现象,出现急危重症时,心存侥幸,对孕妇存在转诊延误等现象,到病情危重时再向上级医院转诊,已耽误了救治的最佳时机。

3.3 产后出血死亡的社会因素 从死亡病例的社会学特征来看,产后出血死亡的产妇文化程度低,>50%为3次及以上妊娠,年龄偏大,生育二胎以上,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不参加孕期保健,加强这部分人群管理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点。

3.4 提高产科处理技术和方法,控制产科质量

加强产科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是减少产后出血的一项重要措施。所有产科单位应培训产科出血、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拿出预案,做到消灭空白点、人人过关。大部分产后出血是可以预测的,每一位孕产妇都可能发生产后出血,部分助产单位将制度和流程挂在墙上、写在本上,却没有落实在行动上,没有预测、没有预案、没有全员培训,一旦发生则手忙脚乱。应积极做好防治产后出血的准备工作。另外,完善血库建设可以避免因无法提供血源导致的产妇死亡。

转变观念,把每一位孕产妇都作为高危孕产妇来对待,不仅动态关注每一项检查指标的变化,而且从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等方面全方位对孕产妇进行评估及医疗保健,是从事围产保健医务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

1672-7185(2014)03-0035-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3.019

2013-10-22)

R17

A

猜你喜欢

医疗保健个案沈阳市
沈阳市盛京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创新第一小学
快速行动并治愈一切:医疗保健是如何演变成消费品的
医疗保健和技术:数字医学的开端
谷歌探寻将人工智能用于医疗保健的方法
沈阳市新立堡桥设计
放下偏执,路还很长——访谈两位个案医生及家长
中文阅读学习个案考察与分析
直派批评的理念与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