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2014-01-25宋冠男朱芳琪
宋冠男 朱芳琪
(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吉林 松原 138001)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宋冠男 朱芳琪
(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吉林 松原 138001)
目的 探究分析对脑梗死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接收治疗的87例脑梗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44例治疗组和43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服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3个月后,使用Barthel指数法(BI)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使用NIHSS评分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疗组患者的BI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治疗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可将其作为治疗脑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
脑梗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疗效
脑梗死指的是由于脑部血液出现供应障碍、缺氧或者缺血等现象导致局限性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或者脑软化。临床中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以及腔隙性梗死等类型。对其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脑梗死残疾率[1]。笔者对我院收治的44例脑梗死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取得较好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接收治疗的87例脑梗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随机将其分为44例治疗组和43例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55.2±5.6)岁;19例偏瘫,18例失语,5例偏侧感觉障碍;22例合并高血压,15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冠心病,12例合并高脂血症;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6.0±5.9)岁;16例偏瘫,14例失语,8例偏侧感觉障碍;21例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糖尿病,10例合并冠心病,8例合并高脂血症。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以及基础疾病等资料方面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35;75 mg),75毫克/次;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6020723;0.3 g)治疗,0.1克/次,氯吡格雷片用法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3个月。
1.3 疗效评定标准[3],治愈: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改善率超过90%;显效: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恢复到正常状态,改善率>70%,<90%;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肢体、体征症状显著缓解,改善率>30%,<70%;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改善率不超过30%。
1.4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NIHSS评分以及BI指数进行观察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显效28例,占63.6%,有效13例,占29.5%,无效3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患者显效19例,占44.2%,有效8例,占18.6%,无效16例,占37.2%,总有效率为62.8%。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对比: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7.2±2.4)分,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7.5±2.3)分;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3.0±2.4)分,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5.5±3.9)分。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者的BI指数法对比: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BI指数评分为(85.5±12.3)分,对照组患者的BI指数评分为(85.2±12.7)分;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I指数评分为(60.2±15.1)分,对照组患者的BI指数评分为(75.6±13.6)分。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I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脑梗死可发病于各个年龄时段,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壮年,发病具有急骤性的特点,发病无前驱症状。其是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中老年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以高血压、肥胖、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为基础,进而在此基础上出现血流动力学波动现象,导致血流缓慢、血液成分发生改变以及血管痉挛缺血,增高血液黏度,增强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最终出现脑梗死。有文献研究表明[4],血小板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中治疗脑梗死患者主要以抗血小板药物为主,抗血小板药物能够降低卒中病死率,降低卒中伴发心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早期卒中复发率。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其中,阿司匹林能够导致血小板环氧化酶出现不可逆性失活,进而抑制TXA2的合成,阻断血小板的释放和凝聚,进而将抗血栓作用发挥出来,但会限制其他途径激活的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新一代的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种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能够低ADP和血小板膜受体的结合进行选择性抑制,并抑制与其相连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纤维蛋白原的结合点,进而影响纤维蛋白原与其之间的结合,将阻断血小板的凝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进行防治,与阿司匹林相比,疗效更为显著,特别是治疗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以及症状性冠状动脉疾病等患者。实现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使用,能够有效抑制炎性反应,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并有效改善脑缺血损伤[5]。在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服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疗组患者的BI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可将其作为治疗脑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
[1] 段海平,范晓歌,孙丽萍,等.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轻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1(15): 15-16.
[2] 张震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60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1146.
[3] 张明安.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3):117.
[4] 姜楠,翟正平,孙军山,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4):106-107.
[5] 甘文杰,邹杏坚.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60例的护理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0):127-128.
R743.3
:B
:1671-8194(2014)32-01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