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检验中HBV和HIV的危险性及其防护措施

2014-01-25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0期
关键词:职业性针头艾滋病

(吉林省延边肿瘤医院,吉林 延吉 133000)

血液检验中HBV和HIV的危险性及其防护措施

金美玉

(吉林省延边肿瘤医院,吉林 延吉 133000)

血液检验;HBV;HIV;危险性;防护措施

在血库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可能接触具有生物危险性的血液。血液是包括乙肝病毒(HB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在内的很多病原体的传播载体,为了自己和患者的健康,减少医源性感染,“生物安全”是必须遵守的原则。因此,血液学检验中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大国,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居高不下;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是HIV对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此,笔者在基于相关规章和规范[1,2]的基础上,阐述血库检验人员在血液检验中HBV和HIV的危险性及其防护措施如下,切实维护医患安全。

1 血液学检验中HBV和HIV的危险性

多种病毒性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播的,其中HBV和HIV对检验人员的威胁最大。HIV与HBV的感染途径相似,检验人员与HIV或HBV阳性的血样接触,可能造成感染。检验人员中职业性HBV感染的人数远远多于HIV感染。尽管HBV和HIV亦存在于唾液、眼泪等多种分泌物中,血源性HBV、HIV感染在检验人员职业性HBV、HIV感染中占绝大多数。自从中国大陆1981年发现第1例艾滋病以来,由于其严重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后果,受到广泛重视,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引起恐慌。研究表明,HIV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远远低于HBV。25 ℃下HBV可以在血制品或干血块中保持活性7 d以上,HIV却很容易被破坏。研究还表明,风干可使HIV的感染活性在短时间内呈指数下降,数小时内可下降90%~99%。有文献提示,在23~27 ℃室温下HIV每9 h失活90%。对于预防措施,现有对HIV、HBV有效的常规清洁、消毒及灭菌方法是完全有效的。直接接触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1.1 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检验人员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平均为0.4%,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平均为18%。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患者,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

1.2 皮肤破损:由于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与带有HBV或HIV的全血、血清或血浆长时间接触可以造成感染。

1.3 黏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HBV或HIV的全血、血清或血浆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接触,可以造成感染。有文献表明,皮肤或黏膜与被HBV血液污染了的物品接触,可以感染HBV。检验人员的手最容易被HBV污染,咬指甲、抽烟、饮食、整理隐形眼镜及其他手→口、手→眼、手→鼻接触都可以构成间接接触。

2 血液学检验中的防护措施

检验人员都是HBV等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OSHA和NCCLS均发布了有关文件,制定了相应保护措施。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中,首先应明确:因为某个血样病毒感染性情况不明,在工作中必须假定所有血样都具有感染性,严格施行保护措施,不存侥幸心理。

2.1 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检验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检验人员是生物安全的受益者,又是管理者,是最容易受到生物危害的群体,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建立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制,建立好实验室个人档案。

检验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根据GB19489-2004洗手要求,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要加强普遍性预防的理念[3],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

2.2 防护知识的学习和教育:要认真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检验人员要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和生物危险。实验室生物危险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刺伤、割伤、食入、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从事血库血液检验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标本和锐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调查显示[4],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前瞻性研究表明[5],一般通过黏膜接触暴露感染的危险低于经皮肤损伤暴露,而通过一次针刺伤或其他方式暴露于HBV和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8%和0.2%~0.5%。所以,检验人员是经血液传播的乙肝和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检验工作中应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加强防范意识。检验人员应将所有血液、体液和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一律视为具有传染性,采取标准预防[6],严格施行保护措施。

检验过程中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进行紧急处理。若黏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用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带手套[1]。并按规定立即报告预防保健部门,受伤者及患者进行相关病原体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肌内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折射乙型肝炎疫苗,减少职业感染率。

2.3 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需要消毒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凡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器材、环境、人员均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不同的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以达到消毒效果,但要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

确保实验室消毒用品及消毒器械的安全。实验室必须储存足够的消毒剂及消毒用品,定期检查消毒器械是否完好。如实验操作中意外出现扎伤、皮肤污染血标本,应马上用肥皂清洗再用大量的流水冲洗伤口,挤压伤口出血后包扎。黏膜、结膜被污染应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如接触特殊标本因特殊处理。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S].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S].2006.

[3] 姚飞,郭兰兰.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预防意识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18(3):231.

[4] 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175.

[5] 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6] 韩晶,陈征,田健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67-368.

R446

:A

:1671-8194(2014)30-0395-02

猜你喜欢

职业性针头艾滋病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 世界艾滋病日》
职业性中暑的预防
职业性传染病的预防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的预防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