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备家庭监测功能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护理

2014-01-24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5期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

金 平 梅 霞

(重庆市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重庆 400013)

具备家庭监测功能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护理

金 平 梅 霞

(重庆市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重庆 400013)

【摘要】目的随着起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接受起搏器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具备家庭监测功能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患者心理护理评估,及时作出护理计划,着重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对促进患者康复、预防术后并发症、良好的地实现远程监测,提高诊治效果,保障生活质量起到良好作用。结果患者在自己家中或旅行途中,就将起搏器的诸多数据传输到了医师手里,便于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起搏器参数状态,体现了按需随访。结论按需随访,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明显改善。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家庭监测;植入术;护理

随着起搏理论的发展和起搏技术的进步,起搏器功能已发生巨大变化与改进,起搏器在临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已从最初的治疗技术,逐步发展至心律失常的诊断技术,我科于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对11例患者植入单腔(ICD)、双腔、三腔带HM功能的起搏器(BIOTRONIK公司生产)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例中,男7例,女4例,年龄58~86岁,平均68.0岁,其中冠心病7例、高血压病1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室性心律失常导致晕厥1例。10例患者均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中3例并发频发房性早搏、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5例并发阵发性心房纤颤,2例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并发阵发性室速致晕厥。QRS波群时限≥120毫秒7例,<120毫秒4例,心脏超声示LVEDD 52~65 mm,平均(58.25±6.55)mm,LVEF为30%~48%。

1.2 治疗方法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远程家庭监护系统(Home Monitoring. HM),是指患者植入带有HM功能的起搏器,通过移动发射器(Cardio Messenger)将起搏器内储存的信息发送到卫星网络(中国移动的GSM网络),卫星网络再将相关信息传至数据处理中心(设立在德国和美国的患者数据信息中心),医师通过登陆网络、传真、手机短信等方式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患者的起搏器工作情况。11例有单腔(ICD)、双腔、三腔起搏,其中6例型号为PhilosⅡDR-T带HM功能的双腔起搏器,4例型号为Biotronik stratosLV-T带HM功能的三腔起搏器,1例型号为Lumax300VR-T带HM功能的单腔ICD。在随访观察的1~32个月中,1例双腔起搏器通过HM的每天阻抗监测,及时发现了电极导线存在问题。3例双腔起搏器因HM监测每天模式转换发生次数、持续时间、房性心动过速发生情况、高心室率事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情况等信息,帮助了判断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及时调整了倍他乐克、胺碘酮剂量后,HM记录的模式转换事件及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明显减少[1]。2例三腔起搏器通过HM监测右室起搏比例、各种心律失常事件和CRT,帮助判断药物控制心室率和发现了房颤发生,及时给予了治疗。

2 结 果

11例患者均经锁骨下静脉成功地将电极送到理想的位置,未出现电极移位、导线断裂、囊袋血肿、感染、心肌穿孔、血气胸等并发症;通过该套远程无线传输系统,患者在自己家中或旅行途中,就将起搏器的诸多数据传输到了医师手里,便于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起搏器参数状态,体现了按需随访,而不是定期随访的时效性、安全性和优越性特点;患者及家属通过护士的术前、术后护理,健康指导,能掌握如何避免外界环境对起搏器的影响,及如何配合使用等知识,健康教育合格率达100%。

3 护 理

3.1 术前护理

①一般护理:a.活动无耐力者给予吸氧,适当卧床休息。b.术前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胸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c.术前停用抗凝剂3~5 d。d.皮肤准备,备皮范围上至下颌,下至乳头,双侧至腋中线,包括腋下。e.抗生素皮试,建立静脉通路(术前1 h静脉输入抗生素,预防感染效果显著)。f.病情需要心电监护时,粘贴电极片位置避开手术区域,并密切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注意P波及QRS波群形态和时限的变化并做记录,以便术后判断电极位置。②保持大便通畅:为防止术后因卧床而不习惯,导致排尿、排便困难,术前2 d开始训练患者床上排尿、排便,同时注意调整饮食结构,给予高蛋白,含丰富维生素、纤维,易消化的食物,预防便秘。③心理护理:担心术中疼痛、意外,担心术后影响日常生活,昂贵的手术费用等是引起患者术前焦虑的主要原因。向患者介绍病情、安置起搏器的意义、手术的安全性、手术基本过程,术中如何配合,术后早期的体位、活动方式等,可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对起搏器质量、工作状况、自身安全的疑虑也是患者主要的心理表现,与知识来源缺乏和认知能力有限有关,护士应用专业知识讲解、心理沟通、实物模型、视觉感知、患者间人际交流(适时地介绍患者与已成功植入该类起搏器患者相识)等方法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焦虑情绪,取得最佳手术配合[2]。

3.2 术后护理

①迎接患者:将患者抬至床上,取平卧位,与手术医师了解术中情况及起搏频率,连接心电监护,注意心率和起搏频率是否一致,防止起搏器电极脱位,有无心脏压塞征象,患者胸廓及呼吸音是否对称,有无气胸征象等,及早发现,及时处理。②活动与饮食:a.术侧肩关节及上肢自然放松22~24 h后取半卧位,在护士帮助下变动体位,无不适可床边活动。b.术侧肢体不宜过度活动,不宜做外展运动,可轻微活动手臂。勿用力咳嗽,必要时用手按压伤口。协助患者生活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鼓励并指导患者做下肢活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饮食易消化、清淡,着宽松、舒适衣服,避免植入起搏器囊袋处摩擦与撞击。③伤口护理:对没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术后可不用沙袋压迫伤口,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血肿、囊袋积液,术肢有无肿胀,皮温、颜色有无异常,按无菌原则及时更换敷料。④预防感染:术后遵医嘱给予抗生素3~5 d,3 d内监测体温4次/天,一般术后7 d天拆线,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3.3 健康指导

我们针对本组患者年龄大,学习能力差,指导内容多等特点,将指导内容提前在术后第1天就逐步进行,并让家属共同参与,协助配合。

3.3.1 每位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患者,都会有一张由生产厂商出具的“心脏起搏器身份识别卡”,告知患者这张卡外出时要携带身边并妥善保管,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情况下,出具此卡以兹证明。

3.3.2 告知患者带HM功能起搏器与传统的起搏器定期随访不同,①该起搏器记录更多的患者信息。去医院定期随访,一般半年或每年1次,而起搏器本身可以记录的事件受起搏器信息存储容量的限制,每次随访只能看到一些起搏器认为更重要的信息,而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信息就没有记录下来,HM每天都可以将患者信息传输到信息中心,这样就有更多的信息被记录下来,医师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到更多有关患者的情况,更有针对性的来制定治疗方案。②可使医师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患者每年到医院随访1~2次,剩下的时候起搏器如果出现意外,医师不能及时了解,会耽误治疗的最佳时间,HM每天都会将患者信息发送到网络上,一旦有意外事件,会发出报警信息,这样就可及时告知患者到院就诊处理,保障了早期无症状患者的安全。③减少不必要的随访次数。降低患者的随访成本,HM每天都会记录患者信息,当患者需要随访的时候,只要提前和医师联系,医师在分析了患者的信息数据后,就可知道患者是否需要来医院做检查。

3.3.3 告知患者家庭监护系统是一套完整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

①终端设备:包括带有无线传输功能的起搏器和可以进行数据收集传输的cardiomessenger(数据发射器CM)。②GSM网络:起搏器的信息数据需要通过GSM网络进行无线传输。③数据信息处理中心:设立在德国和美国,用于将收到信息数据进行分类整理;起搏器记录到的诸多信息包括:①发生的心律失常等疾病事件,如房颤、心力衰竭加重等。②起搏器治疗情况,如起搏比例,除颤情况(ICD)。③起搏器的电池状态。④电极导线的状态等都可及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给医师。

3.3.4 教会患者使用Cardiomessenger(CM),该数据发射器外形和一部手机大小相似,使用方便,要确保CM是有电(充电器充电),并在开机状态,与患者体内植入的起搏器的距离保持在20 cm~2 m的距离之内,其工作时间一般为夜里睡眠中,所以,睡前一定要将CM放置在床头附近,注意远离电视机、微波炉等电子设备。

3.3.5 提示患者起搏器设定的基础频率,教会患者自己数脉搏,并记录下来,每天早晚各测量1次,如出现明显低于或高于起搏器所设定的频率,(一般情况下60次/分)或不齐,甚至出现术前的症状,如头晕、黑矇、乏力、晕厥等症状,及时与医师联系就诊。

3.3.6 提示患者在术后早期靠近心脏起搏器的手臂只能进行轻微活动,应避免进行伸展、提举和突然的提拉活动,逐渐增加手臂的活动,6周后可进行正常的运动,不要抚摸、移动植入皮下的心脏起搏器,尽量避免打击与撞击。在洗澡时,不要用力揉搓伤口处,不要将重物压在起搏器上,以免造成不适。

3.3.7 告知患者,某些类型的电能或磁能会干扰起搏器正常工作,要远离这些设施,如大型电器设备、工业发动机、无线电发射塔、磁铁、商场或机场的安检设施、医疗机构的核磁共振、放疗机、手术电凝刀等,家用电器正常使用一般不会干扰起搏器[3]。

4 讨 论

通过对11例具备家庭监测功能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护理,1~32个月的按需随访,良好的实现了远程监测,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良好的护理措施是取得上述效果的保证之一。术前做好患者评估及心理护理,术后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终端设备(CM),确保起搏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是信息数据传输成功的关键,更是该项诊断治疗技术得以顺利执行的保障[4]。

参考文献

[1] 黄英,费翔,任玉英.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前焦虑情绪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8):34-35.

[2] 唐也佩.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时间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2):25-26.

[3] 游桂英,方进博.心血管内科护理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52.

[4] Antzelevitch C.From Cell to Bedside[J].Curr Probl Cardiol,2005, 30(9):34.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15-0320-02

猜你喜欢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心电图检查在鉴别心脏起搏器噪音反转功能启动与感知功能不良中的应用价值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伴随疾病心理疏导
不同超乳切口联合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智能手机可能干扰心脏起搏器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疗效
老年患者心脏起搏器术后随访依从性分析及健康指导方案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