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弥漫性病变影像学HRCT影像分析
2014-01-24冯盛春
冯盛春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放射线科CT室,辽宁 沈阳 110035)
肺部弥漫性病变影像学HRCT影像分析
冯盛春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放射线科CT室,辽宁 沈阳 110035)
【摘要】目的探讨肺部弥漫性病变(DLD)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病理及临床证实共150例分别患有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肺泡蛋白沉着症、肺水肿、肺结节病、矽肺的HPCT影像学表现。结果IIP患者多肺纹理增强、网状小结节状影、肺气肿,且多呈对称性病变;肺泡蛋白沉者可见磨玻璃影、碎石路样、地图样等影像;肺水肿者表现出肺泡型肺水肿或肺间质肺水肿不同的影像;肺结节病常表现肺内淋巴结改变累及纵隔内的淋巴结,以中纵隔淋巴结增大、主动脉肺动脉区、气管旁淋巴结最常见;矽肺者多表现肺内弥漫性小结节、肺间质纤维化、胸膜增厚、肺气肿、淋巴结钙化、进行性块状纤维化等征象。结论采用HRCT法观察肺部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可清晰显示病灶的细微结构,并针对不同类型病变加以区别。
【关键词】HRCT;肺部弥漫性病变
弥漫性肺部疾病(DLD)是临床上常见的肺部疾病,目前已明确病因和病因不明的DLD已达200余种。DLD依可能病因分6大类型即:原发性相关DLD、环境相关性DLD、胶原-血管性DLD、吸烟相关DLD、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其中每种类型又包括若干类型。随着高分辨率CT的遍应用和检查技术的发展,使肺脏的影像学检查达到次级肺小叶的水平[1],因此被认为是目前诊断弥漫性病变的首选方法,它主要用于观察病灶的细微结构,如线状、网状、磨玻璃状等阴影。它不仅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特异性,而且具有扫描时不需要造影增强的特点。因此,本研究采用HRCT法观察肺部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并针对不同病症加以区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自2008年~2013年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分别患有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病变(25例)、肺泡蛋白沉着症(10例)、肺水肿(60例,包括心源性肺肺水肿23例、肾性肺水肿25例、溺水性肺水肿12例)、肺结节病(15例)、矽肺(40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38.9±10.3),病程约1~12年。
1.2 检查方法
HRCT检查:使用GE optima CT660-128层扫描仪。扫描参数:根据检测肺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层厚及间隔,靶重建,512×512矩阵,高空间分辨率算法。
2 结 果
2.1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病变患者的HRCT的表现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分布于基底部、周边部或胸膜下区,且多呈双侧对称性、弥漫性分布。其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强、网状小结节状影、肺气肿,多呈对称性。25例患者的HRCT均有阳性表现,其中,磨玻璃影13例,肺内结节影2例,肺内网格状影8例,蜂窝状影7例,肺气肿征6例,胸膜增厚7例,支气管扩张5例。
2.2 肺泡蛋白沉着症(PAP)患者的HRCT表现
1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气短、咳嗽和咳痰。HRCT的表现多样,5例可见磨玻璃影,3例可见碎石路样,2例表现为地图样。
2.3 肺水肿患者的HRCT的表现
溺水性肺水肿(12例)均表现为两肺弥漫或呈“蝶翼”状分布的斑片状、“磨玻璃”样高密度灶即肺泡型肺水肿,以右肺表现明显,其内可见密度增高的腺泡样结节灶。肾性肺水肿(25例)HRCT表现为肺间质性水肿6例、胸腔积液19例,肺泡性水肿19例。心源性肺水肿23例中肺间质水肿18例,HRCT表现两肺纹理增粗模糊,毛玻璃样改变,以双肺明显;肺泡性肺水肿5例,表现为两肺透光率减低,并见分布广泛的结节样、毛玻璃影、斑样密度增高影;肺淤血4例,表现为肺门影增大,支气管血管增粗、模糊、肺野密度增高,出现磨玻璃样高度影。
2.4 肺结节病患者的HRCT的表现
15例患者HRCT显示:胸外结节病,胸内无病变1例;双侧肺门肿大、纵隔淋巴结肿大,无肺内病变5例;单侧肺门、纵淋巴结肿大,无肺内病变1例;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伴肺内片絮状阴影,呈节段性分布,似节段性肺炎,也可为肺门向外引伸的串珠样索条状或小片状浸润阴影或胸腔积液6例;两肺呈弥漫性粒状、毛玻璃状、结节状、网织状影不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
2.5 矽肺患者的HRCT的表现
40例患者的HRCT显示:40例患者均有弥漫性肺结节影的表现,结节密度较高,边缘清晰;26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钙化,能够显示部分并发的支气管改变(8例)、胸膜病变(21例)、肺气肿(18例)等并发症;12例大阴影、19例小阴影聚集;矽肺阴影在两肺弥漫分布,但右肺中叶内段、左肺上叶下舌段则分布相对较少。
3 讨 论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按病理学分类包括UIP(寻常性间质肺炎)、D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疾病)、NISP(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AIP(急性间质性肺炎)4种。NISP典型表现包括双侧对称性周边或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下叶受累为主,毛玻璃影常见,可见网状影伴有牵拉性支气管及细支气管扩张,实变及蜂窝肺少见。DIP典型表现为磨玻璃影伴小叶间隔增厚,可呈周边分布,弥漫性或片状分布,下叶受累多见;UIP典型表现包括双肺网状影伴蜂窝肺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一般没有实变和结节影,以基底部和胸膜下为著[2]。
肺泡蛋白沉着症(PAP)为肺部少见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胸部CT是诊断PAP的主要检查方法,尤其HRCT可显示肺内病变的细节,有助于定性诊断。HRCT检查发现病变呈双肺广泛分布实变影、磨玻璃样影、地图样分布、碎石路样改变,可见肺间质纤维化等。PAP病变可分为外围性和中心性,中心性分布类似肺水肿,呈弥漫均匀分布或在肺门区蝶翼状分布,但该病无心脏改变、间质性水肿、肺淤血表现。另外,HRCT可清晰显示小叶间隔增厚,增厚的小叶间隔与磨玻璃影交织成碎石路样改变,因此,“碎石路”征是较特征的影像学表现,肺部影像学改变明显而临床症状体征相对较轻[3,4]。
肺水肿指过多的体液积聚于肺组织内。肺水肿分为间质性肺水肿和肺泡性肺水肿。二者主要区别为:间质性肺水肿起病缓慢,液体主要积聚在肺间质内,影响表现为肺野透光度降低,肺门影增大、模糊,可出现KeleryA、B、C线和胸腔少量积液,有支气管“袖口征”;肺泡性肺水肿起病急骤,液体主要积聚在肺泡内,影像表现为双肺内中带对称性大范围渗出性病变,表现“蝶翼征”或“蝙蝠征[5]”。溺水性肺水肿以肺泡性肺水肿为主,右肺明显;肾性肺水肿为肺泡性肺水肿及肺间质性肺水肿同时存在,可见双侧胸腔积液,以肺泡性肺水肿为主。心源性肺水肿患者,有心脏增大现象,双肺以肺间质肺水肿、胸腔积液为主要征象。因此,根据HRCT影像及临床表现可以判断出不同类型的肺水肿。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系统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肺结节病的病理特点与结核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肉芽肿相似,缺乏特异性,因而在诊断上是个难题。结节病的影像学[6]有以下表现:双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无肺内病变;以肺门为主的胸内淋巴结肿大伴肺内片絮状阴影,呈节段分布,似节段性肺炎,也可由肺门向外引伸的串珠样索条状阴影或小片状浸润阴影或胸腔积液;两肺呈弥漫性粟粒状影,毛玻璃状,结节状,网织状影不伴胸内淋巴结肿大;单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由于该病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因此对于肺结节病的诊断应建立在影像学分析和组织病理学结果之上。
矽肺主要是由于长期或过多吸入游离SiO2,在肺内被吞噬细胞吞噬,聚集在小血管旁及微小林巴组织内,引起增生性纤维改变,继而发生纤维化及玻璃样病变,矽结节相互融合成大阴影。因此,矽结节是矽肺诊断的主要且不可或缺的诊断依据。矽肺的HRCT表现为:肺内弥漫性小结节、肺间质纤维化、胸膜增厚、肺气肿、淋巴结钙化、进行性块状纤维化等。
参考文献
[1] 潘纪戍.发展中的胸部放射学[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6): 365.
[2] 杨勇.老年性间质性肺炎HRCT与胸片的诊断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8):158-159.
[3] 邹利光,杨华,戚跃勇,等.肺泡蛋白沉着症动态CT表现及临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报,2012,34(24):2503-2506.
[4] 石思李,邹文远,张自力.肺泡蛋白沉着症CT表现及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11,23(4):746-747.
[5] 吴邦远,聂小军.不同类型肺水肿CT表现及鉴别诊断[J].实用医志,2013,20(6):614-615.
[6] 陈中华.肺结节病30例临床比例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 (36):5-6.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15-0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