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史趣谈
2014-01-24湖北董成家
湖北 董成家
茶是什么?最初的茶就是药。《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神农摘下茶树的枝叶,嚼以解毒。可见远古时期的人是将茶树的叶子直接放入口中含嚼,汲取茶汁,用于解毒。
宋代大文豪苏轼便是以茶当药的典型。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有天他感觉身体不舒服,便去拜访惠勤禅师。老和尚知道,苏轼有病不喜欢吃药,常常以茶代药,待苏轼坐定便奉上酽茶一碗。一天下来,七大碗酽茶落肚,苏轼感觉体疾全无,诗兴大发的他题诗一首,其中说到,“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说与其像魏帝去寻找长生不老药,不如学卢仝的七碗茶。卢仝是唐代著名茶人,爱茶成癖,他有一曲《茶歌》流传下来:“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商末周初,人们喜将茶叶煮食,在茶里加上姜、枣、盐等一起煮,那时的茶是一种食品,称之为“茗菜”或“羹饮”。如今云南基诺族人就还有美味的茶菜,叫“凉拌茶”,把新鲜茶叶揉碎,加入些黄果汁、大蒜、辣椒、盐等配料,再加泉水拌匀。南方还有以茶叶煮粥,叫做“茗粥”,甚至还有人在市上每天早上提着一锅茗粥叫卖,而买者极多。
将茶叶盛放在陶罐中加水煮了来饮的风气始于西汉,当时只是在宫廷及官宦之家中流行。到三国时便已在上层社会交际中成了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了以茶代酒的习俗,烹茶方法也越来越精。两晋、南北朝时,饮茶成风,茶叶从原来上层享用的珍贵奢侈品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普通饮料,客来献茶就成了一种社交待客的礼仪。
喝茶转化为欣赏艺术之事,也就是茶艺的成熟,则是在唐代。最著名的品茶家就是唐代陆羽,他写的《茶经》可说是那时茶艺的最高境界。陆羽原是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某寺庙的一个小和尚,他逃下山去,不走仕途,一心只做茶学问,呕心沥血27年,成就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茶经》可说是那时茶艺的最高境界。茶艺非常讲究沏茶水质、器具及操作,还讲究饮茶环境、气候和人物气质、礼仪等。约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风清日和之时,备几样精致典雅的茶具,品茶吟诗,别有风味。茶至此已成为一种最健康实惠、最高雅的大众饮料。
宋朝人喝茶喝出了游戏,称之为“斗茶”和“分茶”。宋朝人喝茶,喜将茶叶研成碎末后,装在大瓷碗里用开水冲,这一冲冲出了艺术。一手向碗里注水,一手拿一柄竹制的茶筅搅动,配以动作的轻重缓急,茶水的形、色各不相同。这就分出了茶叶和技艺的优劣,于是就有了“斗”茶,比比谁的茶叶好,从官家一直斗到民间。等到了南宋,民间则流行“分茶”。所谓分茶,就是对茶汤的一种玩赏,沸水冲击茶叶,再经竹筅搅拌,茶水表面便会变出形形色色的水纹,像花鸟、山水、人物、书法等,技术好的人可以随意分出各种形象。
明清人的喝茶方式和今天相似,抓一撮茶叶放入杯子,开水冲泡。这个时期清饮开始成为主流,喝茶强调天趣悉备自然真味。
现代人喝茶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汉族人尚清饮。南方善品小盏,北方多喝大碗茶。维族人喝的是奶茶和香茶。蒙古族人喝的是咸奶茶。傣族、拉祜族人喝的是竹筒香茶,是将茶放在嫩甜竹(又叫香竹或金竹)筒内经过特殊方法制作而成的。此外,别具一格的还有纳西族人的龙虎斗茶、傈僳族的雷响茶、布朗族的酸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雷茶、回族的罐罐茶等。这种迥然别于前人的多姿多彩的吃茶方式,正是现代中国人精彩纷呈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